敬告青年写作背景
敬告青年写作背如下:
一、历史背景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1915年9月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他在文中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科学的强烈诉求与愿望。《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而发刊词《敬告青年》则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自1840年到陈独秀写这篇文章的1915年,七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二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社会动荡不安,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爱国的仁人志士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救国途径,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再到辛亥革命,但这些变革都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这些深深刺激了陈独秀。认为政治革命没有光明的他,着眼于青年,从改造国民性入手,试图进行“思想革命”。这就是《新青年》以及这篇《敬告青年》的由来。
二、主要内容
陈独秀在文章开头,将青年之于社会比作新鲜细胞之在人身。就像人体要进行新陈代谢才会健康,社会也要不断变革才会兴隆。所以青年应像新鲜细胞那样去力排陈腐朽败者。但是陈独秀接着说,时下“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虽然身体是年轻的,但脑中的思想,所怀的抱负仍然深受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所禁锢,与那些“彼陈腐朽败者”是一丘之貉。同时也有一些青年畏于保守势力的强大,而不敢去批判,去抗争。
因此,为社会隆盛所计,陈独秀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来“明其是非,以供决择”。具体如下: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下面主要对这六点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向往自白:此段说明了青年有着独立的人格,有属于自己的权利,而不应为统治阶级奴役,应该勇敢大胆地反抗封建家长制。这是一种“人权”即“民主”的思想,与传统保守的儒家思想截然不同,比起三纲五常、顺于天命的老生常谈来当然更能引起青年的反思与***鸣。
陈独秀在这一段论述中,引用尼采“贵族道德”与“奴隶道德”的观点,将封建观念中拜官加爵丰碑高墓的无上荣誉贬斥为奴隶之属,发人深思。说明在人格未取得独立平等的情况下,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听命于他人而己,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点是追求进步。“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己。”而民族中最具活力与前途的青年更应担负起变革社会的责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充当改革先锋的角色,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被封建制度下的伦理世俗束缚了手脚。
第三点是积极入世。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高人因不满社会现状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过着一种与世隔绝逍遥自在的生活,反被世人传为佳话,景仰膜拜。陈独秀则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是弱者不适应竞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