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通往解脱之路

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人为什么怕死?因为死是不确定的,不是说死本身不确定,而是说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死亡是不确定的。如果确定,我相信你就会向死而生,在有生之年去完成自己的心愿,然后安然赴死。

我们害怕不确定,主要是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真实“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当我说爱你,我是在说什么》,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以证明我们存在,这些标签可以是“好人”、“坏人”、“英雄”、“领袖”、“富翁”、“帅哥”、“暖男”、“女神”……以及一切能加强我们存在感的东西,权力、地位、财富、关系等等。

恋人之间喜欢问“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啊?”就是想在对方那里找到自己的存在。

越是没有自我的人,越是需要这样的标签,否则,他就找不到“存在感”,就会感到焦虑。

我们通过扩展自己的能力,想去把控“不确定”。性和暴力之所以能成为永恒的话题就缘于此。我们通过性繁衍后代传递基因,以达到虚幻的“永生”;通过暴力去抵御、征服风险,增强确定性。据说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安全套销量大增,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人们意识到了死亡就在身边,必须要通过啪啪啪来消除对死亡会随时降临的恐惧。

我们通过不停的征服、发明和创造去提升“能力”,延续生命。古时候我们发明房屋躲避猛兽,发明工具获取生存资源;现在我们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征服自然,通过医学手段消除疾病,说白了,就是想征服死亡。

我们还通过发明各种制度、规则和评判系统来“构建”意义,通过不停地“做什么”来证明“我存在”,以此抵御 “空虚感”。问题是,这些都没什么用,因为你越往外扩展,你的焦虑感越多,你的能力越大,你的无力感越强。

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人类进步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无穷,焦虑就无穷。

除此之外,我们还别的选择吗?当然有,那就是接受。

既然人终究一死,那我就接受它;既然人生无意义,我就承认它;既然一切都是空,我就带着“空”去生活。“空”就是“我”,“我”即是“空”。

接受了焦虑,焦虑感就消失了;接受了死亡可能随时降临的事实,死亡本身就不可怕了,因为它就成了存在的一部分。

说白了就是放弃。

很多人无法接受“放弃”,对于他们来说,放弃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需要名份、权力、金钱、关系等等东西证明自己的存在,放弃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生不如死。现实中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那些犯了罪的高官,在位时神采飞扬,被关进监狱就一夜之间白了头。

但事实并非如此,放弃才意味着你开始真实的存在,不再将生命浪费在对身外之物的苦苦追求上,不浪费于一个无意义的幻想上。放弃,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一种更成熟、更积极的处世方式。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找到“自我”,宗教(比如佛教)告诉我们要证得“无我”。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殊途同归。

找到“自我”,是让你发现真正的“自我”,让你遵循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提升自己,让你能更好地排除干扰,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

证得“无我”,是告诉你根本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你”,那些只是你身上贴的标签,而不是真实的“你”,但那些标签随时都可能变,你根本无法把握。这其实是告诉你,不要执着于那些你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

所以,我们不需要去管死亡和风险,我们把精力放在我们更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和那些不确定的东西作对。

我们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适应那些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去区别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努力去追寻那些我们想要的,同时,我们放弃控制那些无法控制的,并坦然接受任何结果。

一句话,我坦然接受死亡,并已经准备好迎接死亡。在死亡到来之前,我要去追寻那些我认为值得追寻的事物,当死亡降临时,我无悔。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与君同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