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梨有什么寓意?
“种梨”的寓意是人情大于天,守财奴身无分文。时来运转,他也会身处逆境。
原文:市场上有卖梨的村民,挺甜的,也挺贵的。有一个道士,破了毛巾,裹上衣服,在车前乞讨。村民咄,也不去;村民很生气,骂他们。道士道:“车有几百辆,我就停乞一辆,对俗人无大碍。你为什么生气?”观者劝下人发令,村民不肯。
老板里的仆从保护人见被挥霍不堪,便付了道士一个。道士拜谢了。他对他们说:“和尚不懂事,小气。我有漂亮的梨,请为客人提供它们。”或者:“如果有,为什么不自己养活自己?”他说:“我真的很需要这颗核种子。”
有个乡下人在市场上卖梨。梨尝起来很甜,但是很贵。一个道士,戴着破破烂烂的道袍,在车前伸手向乡下人乞讨。乡下人对他大喊大叫,但他没有离开。乡下人生气了,大声辱骂。
道士道:“你这一车几百个梨,贫道只问你要一个。对你来说没什么损失。为什么非要发这么大的脾气?”观众们建议乡下人给老道士一个坏梨,让他离开,但乡下人拒绝了。
一个路边小店的男人见他们吵得厉害,就掏出钱来买了一个梨送给道士。道士谢过他,对众人说:“和尚不懂得吝啬东西。我有好梨,请尝一尝。”有人问:“既然有梨,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做种子。”
于是他拿起梨,大口地吃了起来。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中,拿掉肩上的铲子,在地下挖了一个几寸深的坑,然后放进梨核里,盖上土,向旁边的人要了些热水。好心人去路边小店拿了一壶开水,道士拿了开水就往坑里倒。
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种梨》。
扩展数据:
1,作品欣赏
《种梨》里讲的故事只是一部搞笑剧,轻松幽默。讲的是一个村夫在集市上卖梨,一个道士乞丐不会乞讨。其间有个男的看不下去了,就给道士买了一个。不料道长吃了,把核种在地里,转眼就发芽、发育、开花、结果,道长就把它送到各处观赏者面前。
道士走的时候发现他那满满一车梨子早就烟消云散了,恍然大悟。
2、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他也想利用科举做官。不幸的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只能靠教书为生。他从小就对民间鬼故事感兴趣。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素材,曾经在家门口开了一个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蒲松龄用这种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离奇故事,经过整理加工,收入《聊斋志异》。
据清代笔记《三借陆笔谈》记载,蒲松龄每天早晨在大道旁的地上铺一张凉席,立一个烟茶,等待路人收集奇闻轶事。每次听到什么,回家就粉饰一下。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开始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四十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将手稿汇编成《聊斋志异》一书,南作序。
从那以后,它被频繁地添加。直到康熙239年、康熙46年前后,书中才有几处补遗。《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蒲松龄倾注了大部分精力。
3.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65438+2005年2月25日),本名刘闲,本名陈坚,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伊势。现为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普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中小地主商人家庭。19岁那年,他考了童子,得了县、政、路三个第一,一时名声大噪。补博士弟子。我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71才成为贡品。
为生活所迫,他不仅为宝应县令做了几年的客,还在本县西埔村毕家做了近42年的教师,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
他一生完成了8卷491篇《聊斋志异》,约40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将花、狐、鬼世界中的事物拟人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理想。它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百度百科-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