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字演变过程的顺序
月字演变过程的顺序图片如下:
月,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与“日”对照,所以古人造字时,字形像半月之形,表示“月亮”之意。后来,半月形内又加了一点。金文延续甲骨文象形的特征,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字形稍扁,浑厚而富有张力,中间有一点或一短横。
小篆字形延续金文但多变,并逐渐发生讹变,由象形变为表意。隶书在延续小篆的基础上,笔画由圆转变为平直,字的形体轮廓发生旋转,字形直立,字形基本固定。在形体、笔画上,已经看不出半点月牙的踪影了。
月,象形字。其本义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即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创造了“月”字,沿用至今。“月”有时与“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义。《说文解字》:“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
月也表示一种计时单位,如:月份;还可表示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如:月薪;也可表示形状像月亮的、圆的,如:月饼;同时表示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如: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