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地球有地核的

科学家是在研究地震波的时候,发现地球有地核的。

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英格·雷曼发现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下降到5100km附近时会急剧变化,从而发现地球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这个内核相当庞大,大小与冥王星不相上下,位于地壳下方约5150公里的地方,并且外面还有一层液体的外核进行保护,是由在极高的压力下96%的固体铁构成,温度在6000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根本无法到达。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它和光波传播一样,在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这样的介质界面,被称为“波速不连续面”。

简单来说,在经过不同的波速不连续面时,地震波的速度会有所不同。而科学家可以通过仪器记录到地震波,当地震波经过波速较快的介质时,它被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时间也比较早;反之,它被记录的时间就比较晚。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时间上的不同,来反推地下介质的结构。

地核的性质

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横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是固态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