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发展史
问题描述:
求一些中国小说发展的资料,包括他的代表作,比如四大古典小说,四大讽刺小说。最好能给我提供任何网站,加分。
分析:
中国小说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表明,他的诗文创作较晚,戏剧创作稍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直为封建文人所不齿。似乎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叛逆”。
中国古代小说始于何时,出自哪些书籍?似乎不能拘泥于一本书,因为小说的叙事手法并不像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艺的高度融合,而是要求比诗歌、散文更多、更高,这不是一时之间可以形成的,更不是一本书所能标注的。只宜一概而论。我们把先打汉朝作为中国小说的萌芽期,其实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符合小说文体基本要求的小说。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和“野史”传说都孕育了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的小说在他的童年时代已经形成了志气和野心两大类。然而,很难将中国早期小说与历史传记完全割裂开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后汉到唐代,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或者说是中国小说的初创期。鲁迅先生把唐代以前的小说称为“古代小说”,是为了区别于唐代的小说和唐代以后的小说。因为唐代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轮廓粗糙的六朝小说则明显不成熟。可以认为“童年小说”和“古代小说”是相似的,是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不是艺术的真实,大部分作品不做“想象的语言”,而是作者所写的是作者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所以作品一般都是“铺景式”的。就推理小说而言,它们并不像后来的作家那样用非人的故事来反映人间世事,而是深信“阴阳不同,人鬼相真。”从根本上说,作者还不知道如何写小说,更不用说“有意写小说”。这种具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出了童年的特征。以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干宝《姬神》为代表的两类童年小说的兴起,既与时代的文明氛围和社会习惯密切相关,也是萌芽中孕育的发展倾向,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和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影响了一些小说的创作。
小说也像诗,到了唐代就变了。从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唐代小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唐代小说40多部,专集40多部,约一千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奇,一类是推理小说。唐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既有对童年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当时的政治繁荣和文化发展以及科举考试中的“写卷子”“暖卷子”之风有直接关系。
小说发展到宋代,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剧本的出现。自此,宋代以前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变为宋代以来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也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的小说史就从文言和白族发展起来了。它们各有特色,相互吸收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 *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越来越高。
关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到了宋代,文言短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传奇体,是唐代小说的残余;二是笔记形式的短篇小说,这是童年编年史的演变;第三种是奇奇怪怪的风格,是童年奇奇怪怪小说的延续。宋代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及唐代。“唐人一般写时事;但宋人多谈古代事,唐人小说课少。而宋朝有许多教训。”“大概在唐朝自由发言,虽然写时事,也不会是灾难;然而在宋代,有许多禁忌,所以学者们试图避免这些禁忌,并讲述过去的故事。另外宋代很流行,因为小说也比较理性。”总之,宋代有很多历史题材的传奇,整体成就不高,但也有很多散金碎玉的作品,比如扮演酒精的覃逸葛伟,佚名的李世石传奇等。宋代笔记之多,前所未有。很多都是小说或者近似小说。北宋初,唐五代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孙光宽的《北梦》。北宋中期以后,他记录了这个朝代的许多大事,如司马光的《涑水文姬》;南宋人还记得北宋旧年,比如周惠的《清波杂志》。宋代志怪“平淡无奇,文采不足”,成就虽不及《史记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简毅志》和兀术的《江淮奇志》。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虽然成就不是很高,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应该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宁仁对文言小说最大的贡献在于编纂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大都得以保存。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超过宋代的水平。但发展线索一直没有断过,有一些影响较大的文集,如元好问续《简毅志》、刘启《归》、陶《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虽然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小说相提并论,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言传、志怪、话清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说》、李真的《剪灯闲说》、邵的《寻灯》、张超的《玉初新说》、何的《林玉》等。这些收藏中有许多文学和情感作品。此外,一些著名的散文作家,如宋濂,刘基和马,偶尔写著名的小说。
从宋初到明末的六百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在晋唐时期,但没有一部能超越唐代。到了清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短篇小说繁荣起来,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传奇作家鲁迅总结了《聊斋志异》写作和内容的基本特征。《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信《聊斋志异》,而六朝人则信《聊斋志异》;六朝人的“志在奇”是无意中宣扬“奇”,而蒲松龄的“志在奇”则是有意遏制。《聊斋志异》有云:“积少成多,幽冥录续徒然;浮白笔,只成孤愤书;把它寄托在这上面真悲哀!“聊斋一出,就大有作为。虽然没有一个能与之抗衡,但也有自己的成就。影响较大的有:王士禛的《赤北偶谈》、袁枚的《子午雨》(即新齐谐)、沈其凤的《和谐锋》、满语何板革的《夜谭笔记》、曾衍东的《小豆棚》。后来,从施治年间到光绪年间,又有王韬的《遁洞》、《宋寅漫录》、《宋彬索华》、玄鼎的《夜雨秋录》。鲁迅这样评价纪子云的几种:“他的写作纯粹是为了《聊斋》,流传一时。但记录已渐淡,烟火妆点正盛。“还有程志祥的《这语文》,贾明的《女聊斋》。可见《聊斋》的影响力及其写作的盛况。《聊斋》流行一百多年后,纪昀的《岳薇草堂笔记》相继问世。嵇对《聊斋》的批评颇有微词,称之为“才子之笔,非文学家之笔。”看见
(zhǐ底毁)有唐朝传奇的细节,又夹杂着六朝的短板。(鲁迅语)鲁迅称赞“阅微”,说它是“思考奇妙事物的好时机;有考证的,也有感悟的。叙事飘逸飘逸,天空更丰盈,谁也不能夺其后座。”而《岳薇》重在做笔记讲道理,故事不够丰富,人物不够丰富,议论太多,所以缺乏《聊斋》强烈的小说意味,学术价值高于文学价值。看完微,信徒们纷纷加入。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占比最大。但笔记并不全是小说,笔记里有很多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需要我们来鉴定和整理。
先说从宋代开始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文字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其积极意图至少有以下几点:①从文言到白话文,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受众,从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2)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人的表现变为平民,尤其是市民,作品的审美趣味也相应发生了变化。(3)奠定了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边人故事书”的兴起,的确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革。(鲁迅)
“剧本”本来就是演讲者的剧本。“讲”就是讲故事。作为艺妓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但它的起源却很久远。唐代以前,“谈”的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多为统治阶段的娱乐。到了唐代,“谈”作为艺妓的一种,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为唐代的文言小说和散文,对话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影响。
到了宋代,“会说话”危害很大,遍布瓦子、勾栏、茶馆、酒窖、大街小巷、宫庙、官寨。就这样,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演说家”,还有写剧本的团体和“演说家”公会。“说话人”有专业分工,叫“家号”;在“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和“讲历史”,尤其是“小说”。从“说话”到照本宣科的小说有一个进化过程。早期,作为“讲演者”,剧本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让老师和学生来教,告诉人的;写剧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基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业的发展,供“说话人”使用的文字逐渐得到加工和润色,印刷术传播到人们手中供阅读。剧本——公开流通后,白话小说由此诞生。从此,这种词与评书在某种意义上分离了。
宋元时期的剧本多以单篇流传,多为民间艺人所作,街头巷尾几乎没有署名,导致很多作品对于具体的成书时间都很混乱,尤其是宋元时期。于是对待小说的人不得不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之为“宋元故事”。“宋元故事书”的数量至今没有准确的统计。当代学者认为有67本故事书,大部分是宋代的。“讲历史”的剧本[又名“平话”(或“平话”)]。大部分来自元朝。据《永乐大典》卷四十六记载,已有二十六篇* * *失传,今仅存五种评话、全能评话、大宋宣和遗作、讲经,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但对张卉小说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宋代"会说话"的兴盛与当时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密切相关,这从《东京中国梦》、《京城极盛》、《西湖老人记》、《梁之梦》、《武林旧事》等各种笔记中可以得到清晰的解释。
明代是白话谎言繁盛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打磨了宋元明时期存在艺术缺陷的剧本;第二,他们收集整理剧本和小说;第三,他们创造了大量的伪脚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小说)最繁荣的时期是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城市经济发达,一个士大夫的生活越来越大众化。因此,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蓬勃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有洪昆弼(慕名)的《青屏山唐华本》、逢蒙的《三言》(余氏明言、邢氏童眼、邢言)、凌梦初的《二拍》(第一瞬间的惊喜、第二瞬间的惊喜)。
《清平山堂故事集》原分为6集60个故事,总名60篇小说。只剩下27条了。书中有许多宋元旧作,未加润色;少数是明人作品。《三言》* * *开头是白话文的一百个小谎言,包括冯梦龙打磨的一个剧本和他创作的一个伪剧本,大多是明代的。“二拍”都是凌梦初创造的戏仿。冯梦龙是一位“全能”的通俗作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颇有见解。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众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上也创作了不少作品,由此可见宋、元、明剧本的杰出成就。《二拍》是与《三言》同时期最早的仿作集,共80部。凌濛初的思想远不如冯梦龙先进,书中糟粕比“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的风景,如在眼前耳中。”(孙)据
年初捧着骨灰盒的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出了40幅作品,命名为“古今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本情况。这部选集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戏仿书的创作热潮,藏书40余部。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仍有值得一读的作品,如崇祯年间出版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的《镜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
清代以来,考证之风盛行,学者对小说并不热衷。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小说才蓬勃发展起来。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由短篇小说转向长篇小说。虽然短篇文言和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机体规律发展,而且有时好,有时* * *,但总体来说,其成就和规模是不能和小说相比的。“四大奇书”各科之首:《三国演义》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不仅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名著,也是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不仅是第一部长篇鬼小说,也是鬼小说的典范。《金瓶梅》不仅是第一部关于世界的小说,也是第一部成功的文人小说。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小说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影响了小说创作,甚至形成了几个系列的小说创作: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记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思潮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微妙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清朝乾隆年间,《儒林外史》问世。在两朝以前,中国小说史上虽有不少讽刺作品,但没有讽刺小说的典范。所以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赞誉很高:“《儒林外史》之所以出版,是因为它维护了公众的利益,指出了时代的弊端和机器的愿望,特别是在士林。他的文笔笨拙却和谐,温柔而讽刺;所以说部里有讽刺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章)学者们发现了除“四大奇观”之外的一条新路。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了后来的鲁迅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不言而喻。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杰作。它的巨大成就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传》《西游记》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儒林外史》《红楼》的影响力在文人之中。尤其是《红楼梦》的阅读和言说,在文人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时尚:“当你在谈论《红楼梦》的时候,你读完所有的诗,就能相互理解。”这说明清代知识分子中不仅有“红楼梦”热,而且把一个人是否懂《红楼梦》作为衡量一个人学识的标准。《红楼梦》还没有在西方世界流传的时候,就有人评论了。200%以上,批评家齐头并进,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丰富,在中国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红楼梦研究早已形成了一个学派——“红楼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低谷,直到清末,小说才重新繁荣起来。由于清廷极度腐败,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许多杂志创办出版,印刷业也很繁荣,为小说创作出版提供了便利条件。据粗略统计,晚清小说有千余种。在“四大作家”(李伯元、吴趼人、刘鹗和)中,只有和吴(不能打字)创作了几十部小说。晚清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有许多新的因素,反映了改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和整理贡献最大的是阿英先生(钱兴盾),韦绍昌先生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总的来说,相对于明代和清代以前的小说研究,似乎还很薄弱。能被记录下来的有《的官场现形》、吴的《二十年目睹的奇人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的《恶之花》。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大致如下: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期,文言、白话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