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的个人成长经历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 1出生于江苏扬州兴化(郑板桥和施耐庵的故乡。兴化市,现江苏泰州,1987获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从教五年。现在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

8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说,作品已被翻译成法文在国外出版。曾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短篇小说最高奖),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2010 11毕飞宇在南京医科大学发表的小说评选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

2011 3月17日,毕飞宇的小说《玉米》获得第四届man亚洲文学奖,成为该奖项自2007年创立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2005年是毕飞宇原创小说的丰收年。在一批一线作家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后,以短篇小说著称的毕飞宇时隔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平原》。这部小说自然被视为毕飞宇的转型之作。和之前的短篇小说一样,《平原》依然以农村题材为主,描写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思想倾向上,《平原》依然保持着强烈的现实卷入感,小说中“载体”的象征性表达直指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转变只是就小说的尺度而言,毕飞宇创作中平原的延续性大于象征性。

继2006年、2007年的短篇小说《虹》、《恋爱的日子》、《家事》之后,毕飞宇于2008年在《人民文学》第九期发表了第二本小说《按摩》。在这部作品中,毕飞宇照顾了一群盲人按摩师心中的黑暗与光明。毕飞宇年轻时曾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他和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说到残疾人,似乎总是少不了同情和关怀。毕飞宇则认为小说家不可能是同情和关怀的注射器。他坚持认为,人类的立场是他唯一愿意坚守的立场,不可能是残疾人的立场。毕飞宇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想回避一些问题。他下不去,但为了人物的饱和度和真实性,他勇敢地放弃了一些“婆婆”的想法。他说,这一切都来自尊重。小说《按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

2017年3月17日,毕飞宇获得第四届亚洲文学奖,该奖项在香港公布。这是继蒋蓉、苏童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这个青年文学奖已经颁发了四次,这个奖也是第一次颁发给已经出版的《玉米》英译本。《玉米》讲述了文革中三姐妹的故事。评委们评价说,它“生动地探索了文革时期中国的家庭和农村生活,通过环环相扣的家庭冲突和爱情故事展示了个人和社会的面貌。”印度作家马努·约瑟夫和塔比什·凯尔,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小川洋子也入围了。

毕飞宇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

1,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2.穆峰文学奖(针对作家);

3.第三届小说月度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和玉米);

4.两届小说评选奖(青衣和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针对作家《青衣》、《玉米》);

6.《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作品已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电视剧《青衣》);

7.2009年,毕飞宇主动放弃华语文学与传媒奖“小说家奖”;

8.2011年3月获第四届曼亚洲文学奖(长篇《玉米》)。

9.2011年8月,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