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工强行把老师的小说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口气看完女王的Gambit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脑海中还是忍不住浮现出一些发人深省的片段,所以回去给了个高分。
该剧系列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的同名小说,跌宕起伏的剧情向我们展示了天才棋手贝丝·哈蒙从弱小无助到所向披靡的成长过程。这听起来像是一座虚构的桥。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天才吗?
据悉,剧中主角的原型并非完全虚构,但也不是女性,而是世界棋王鲍比·费舍尔。剧中与前苏联世界棋王的三场经典对决,都源于菲舍尔的真实经历。他在美苏冷战时期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后来却让前苏联的对手不战而胜,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不少政治色彩。至于输赢,有人把它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人把它当成成长的一部分。
故事从黑暗中开始。哈蒙从冰冷的水中爬了出来,她将面临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盘棋。尽管双方实力悬殊,她还是有勇气去做她知道不能做的事。但天才毕竟是人,并不是一切都能一帆风顺,而这场比赛预示着“输”的开始。
哈蒙在采访中提到了国际象棋,他说:“这是一个64格的世界,我在其中感到安全。我可以预测和支配它,所以如果我受伤了,我只能怪自己。”这个天赋异禀的女孩是如此的强大,她能在一次次的博弈中找到秩序带来的安全感,却无法预知真正对手的强大,无法预知生活会给她带来的打击——被父母抛弃,与同龄人格格不入,被男权社会歧视,被毒瘾和酗酒折磨,等等。
天赋代表运气,但也禁锢了哈蒙。她一味追求赢得比赛,过早品尝胜利的滋味,失败必然会转化为额外的苦涩。这些或许是棋局内外“后翼弃兵”得失的另一种表现。
我长大后变成了你。
哈蒙的生母和养母是导致她易怒和性格强势的一大原因。前者是一个不善交际的天才数学家,后者是一个擅长弹钢琴的忧郁主妇。然而两人的相似之处在于,虽然优秀,却被丈夫抛弃。他们都受到个人和时代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哈蒙的亲生母亲经常教导她的经验:“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不害怕孤独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母亲,在一场自导自演的车祸中,让哈蒙成为了孤儿。幸运的是,哈蒙重新获得了母爱,微笑的养母给了哈蒙新生。养母虽然后来被丈夫背叛,但还是毅然对哈蒙说:“我不再是妻子,但我还是会学着做母亲。”
养母是哈蒙的人生导师,她的表现和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比如在折扣店,哈蒙看到了自己心爱的棋盘,妈妈让她省下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锻炼了她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然后养母一直以助手的身份支持和陪伴哈蒙。她还说了很多话:“经验告诉我,知识不是绝对的,生命和成长才是重要的。”
不幸的是,在墨西哥的一次比赛中,养母没能参加。原来,哈蒙复盘的时候,养母一个人躺在床上,已经没有了生机,留下了可观的酒单和满满的遗憾。该剧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这个家庭和时代的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作者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默瑟夫人,她的女主角曾经是一个依恋婚姻的家庭主妇。但与这两个女人不同的是,她在被丈夫抛弃后,可以在光鲜亮丽的衣服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新时代的女性要学会独立,要有足够的勇气摆脱社会观念的束缚。要知道,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走下坡路的时候,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母亲们相继去世,哈蒙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她们的优缺点,但其实她们继承并发扬了她们坚韧不拔的性格,敢于实现当时女性未能完成的梦想。不可否认,哈蒙的母亲是她心中的光,是“弃兵于后翼”的隐喻,是她来世的象征。
这个世界不缺乏善意。
世事难料,正如作者哈立德·侯赛尼在《灿烂千阳》中提到的:“人生就是这样。心碎之后,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地忍受悲伤。”在遭遇滑铁卢,失去亲人和事业的时候,哈蒙一整天都很沮丧,甚至忘记了比赛。这时,孤儿院的青梅竹马乔琳主动敲门,带她去参加老校工萨比的葬礼,帮助她重拾信心和动力。她甚至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学费资助自己去苏联参赛。在我看来,最让人感动的是,看似一无所有的哈蒙,却无比幸运地拥有真挚的友谊。
老校工萨比性格古怪,沉默寡言。他常年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里下棋。哈蒙可以说是老校工萨比唯一的朋友,但萨比也是哈蒙第一个打开象棋世界的导师。同样不善言辞的哈蒙闯入了他的世界,展示了她出色的象棋天赋。哈蒙可以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从观察中探索游戏规则,下棋水平远超萨比和棋社成员。她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进步,不仅是因为她的理解,更是因为Sabe的默默支持。
直到萨比去世,哈蒙才再次踏入地下室,看着墙上的剪报和唯一的一张照片,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赛时忘了还萨比借给她的五块钱。她忍不住哭了,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直忽略了别人的关心和期待。
孤儿院的朋友乔琳等剧中女性角色是哈蒙夺冠不可或缺的灯。她们或许没有过人的才华,但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在各自的领域中闪耀。此外,在最后一场对阵博戈夫的比赛中,帮助哈蒙的球员们或多或少地集合了他们的集体智慧,一起思考不同的招式,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哈蒙的潜力。
印象最深的是哈蒙一直依赖绿色药丸。每次他拿的时候,都像是天助。他可以在脑海中提前想象游戏过程。原来,为了安抚孤儿的情绪,减少孩子的焦虑,医院发放了具有镇静作用的药丸。后来国家禁止分发这种有副作用的成瘾性镇静剂,所以小时候哈蒙跑到医务室偷偷拿起一桶药丸,却因为过量服用而晕倒,药丸洒了一地。当她长大后,照顾她的哈利多次提醒她,甚至离开了她,但还是没能让哈蒙戒掉这个坏习惯。后来第二次输给博戈夫的哈蒙被她的恶习咬了一口。她不断用酒精和药丸麻痹自己,以摆脱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噩梦。
哈蒙抑郁了一段时间,但幸运的是他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朋友们的温暖,所以他第一次能够不依靠药丸看到天花板上的幻觉,最终战胜了博戈夫。绿色药丸可能是哈蒙的心脏。她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外来事物的帮助。事实上,除了哈蒙自身的天赋和朋友的帮助,她获胜的原因是通过反复的经历和坚持不懈的恢复在能力上的进步。
人生的旅程很丰富很漫长,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俗话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即使没有人会永远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的陪伴也足以让我们认清自己,面对未来,做出良性的改变。他们或许教会了我们团结或独立,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喧嚣中迷失自我。
国际象棋没有国界。
最后说一下象棋,象棋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哈蒙一直求胜心切,所以他花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东山再起。但这与国家荣誉无关,而是对自己爱好的坚持。因为爱,哈蒙一路过关斩将,因为爱,他鼓起勇气第三次挑战博戈夫。
此外,剧中多次提到美苏分歧,美苏冷战背景贯穿全剧。不同的民族在相同的棋规下博弈,凸显了棋序的本质。哈蒙准备去苏联参加比赛时,美国基督教会以赞助为由,请她做演讲,给无神论者一个打击,但她拒绝了。最后一局,哈蒙赢了棋手博戈夫。美国政府想让她为国家说话,但她拒绝了。苏联棋手认输时风度翩翩,外国棋迷对她的喜爱与美国政客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所以下棋应该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系列的最后,哈蒙无视随行的政府官员,推开车门,仿佛摆脱了胜败和荣誉的束缚。她穿着雪白的外套,像棋盘上灵活自由的白子女王一样,昂首走进公园,在人群中感受下棋的真谛。
也许我们没有过人的天赋,及时的及时雨,更没有上天赐予的好运。然而《弃兵于后翼》不仅讲述了天才如何凭借运气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向我们展示了天才平凡的一面。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总是在意输赢,总是野蛮生长,总是热爱生活。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在成败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什么样的开局还是残局,只要不轻易放弃,最终都有可能实现“兵荒马乱”,从而扭转糟糕的局面。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对手其实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