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和《水浒传》阅读札记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尖锐深刻的讽刺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当时的英国是作者攻击和讽刺的对象。格列佛的第一次冒险是在小人国。在这个微型国家里,党派斗争剑拔弩张,邻居之间不仅想打败还互相奴役。小人国的国王用绳子比赛来选拔官员。为了得到国王的几根彩色丝线,官员们不惜进行小丑般的荒唐表演。这个小朝廷是当时英国的缩影,甚至小人国的政治习惯和法规也和当时的英国政局如出一辙。在第二卷中,作者甚至点名批评了英国。格列佛向大不列颠国王详细介绍了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国家自卫的各种事情。但从大不列颠的角度来看,英国的历史充满了“贪婪、竞争、残忍、虚伪、淫欲、阴险、野心”的恶果。在《国王的话》中,作者说“如此卑微无能的虫子”是“自然界中最有害的一种在地上爬行的小毒虫”,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卷,通过拉加多科学院的人进行的枯燥、荒谬的科学研究,讽刺了当时英国的伪科学;对莱皮塔岛的描写批判了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和压迫。
小说不仅抨击了社会现状,还在更深层次上直接讽刺了人性本身。第四卷,关于“钱”的讨论是这样的。格列佛来到没有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回(马)国,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那里的野羊相信钱越多越好,不管是用还是存,时间都不够。因为他们的本性,他们要么奢侈,要么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穷人的劳动成果,穷人和富人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大多数人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作者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从而质疑人性。
作者在无情而辛辣地讽刺和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宗教势力时,有的直言相讥,有的用洋人的唇舌,有的用比喻讽刺人,有的用动物讽刺人。所有这些都很有趣。
情节的幻想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的有机结合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作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童话般的魔幻世界,但却是基于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现实。由于作者的描写精准、细腻、恰当,让人不觉得是虚构的幻觉,仿佛一切都是真的。比如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都是以一比十二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小人国里的小人比格列佛小十二倍;大国的成年人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手帕可以作为小人国宫殿的地毯。一个成年国家的农妇的手帕盖住了格列佛,变成了床单。在描述飞岛的运作、宫殿的建筑、城镇的结构时,作者还特意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学的知识和数据。这样就把人物局部细节的真实、和谐、对称转化为整个画面和场景的真实、和谐、统一,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作者的文笔简洁明了。比如文中写到格列佛在小人国抄了一份官方文告,赞美国王是“万王之王”,“站在地心,太阳在头顶”等等。格列佛也在括号里悄悄解释:“周长约十二里”。有了这个解释,“达到地球四极”的无边疆域,突然收缩成十几里左右的弹丸之地。这种反差令人捧腹。括号里的文字表现了作者简单写实的叙事风格。他似乎无意评论,只是在客观忠实地为我们解释小人国的尺度。他曾宣称:“我宁愿用最简单、最朴素的风格讲述平凡的事实,因为我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你,而不是为了娱乐你。”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这部小说是作者在59岁时写的,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美誉。
我还是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和我从书中一些章节得到的一些启发吧。笛福以第一人称叙述和鲁滨逊自己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自己在冒险过程中心理的复杂变化,描述了自己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他获得新生的重要条件和诱发因素。同时,他也为自己年轻时的鲁莽付出了近一辈子的代价。20多年的孤岛生活,他历尽艰辛。在内心被上帝拯救后,他回到了一个久违的文明社会,发现过去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历尽艰辛后,他选择了陆地,以逃避对自己有着恐怖记忆的海上长途航行,尽管他不得不绕道很多,但他最终穿越了英吉利海峡,回到了久违的英国。然而,这种选择,即绕道而行,以避免长途海上航行,只让他“收获”为“我敢肯定,以后我宁愿在海上航行哪怕三里,一周遇到一次风暴,我就再也不走那些荒山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鲁滨逊长寿,梦想航海冒险,获得更多财富。虽然他的一生中确实拥有无尽的财富,但最终却得了一种“怕航海怕山路”的病。真是有趣又讽刺!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是事实。但如果我们回到风口浪尖想一想,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意气风发,没有接受家境良好的慈父的真诚劝告,会有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让我们的人生获得升华吗?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连作者Foday本人都给不了。如果他可以,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在每个人心中带来的启发和鼓励。
故事中鲁滨逊的一些话对我也有很多启示。例如,当鲁滨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建造了一艘能容纳20多人的巨大独木舟时,他发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把独木舟推进水中的,于是他得出如下结论:“这件事使我非常难过。我这才明白,不提前考虑成本,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但为时已晚。”有一些话是这样的“……总之,事情和经历让我正确地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的,只要有用,仅此而已。”任何积累多的东西都要给别人;我们能享受的,最多只是我们能消化的部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有用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书上标出这些地方,以便以后阅读,这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放下书,我不满意,我要用英文原版再读一遍!都说原文和译文总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所以感受感受吧...!
最近看完了《水浒传》这本书。《水浒传》是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巨著。书中重点描写了北宋末年汉奸当权,百姓贫困的黑暗社会。总结了当时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同的人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篇文章创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和激动人心的事件。如:淳朴的林冲,嫉恶如仇的宋武,思维敏捷的吴用...报兄仇,鲁反霸,林冲辱霸...这些人,这些事,生动的浪漫产生了史诗般的传奇。
《水浒传》中四个人物的性格非常典型。
一个是的鲁。本文中,三拳开了一家肉店的郑屠,开了一家油酱店,开了一家花花绿绿的丝绸店,最后成了一家水陆两栖的道场。读完后,人们都为作者对主人公鲁大强烈的爱恨情仇所感染,拍手称快。他很慷慨,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给金老。当他听说金老父女的遭遇后,他把带来的五两银子全部放在桌子上,并向史进和李忠借钱帮助他逃脱。李忠不高兴,只找到两银子,就还给他。他憎恶邪恶,勇敢无畏。这也算是梁山泊英雄* * *一样的特质吧。鲁达出拳镇关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脾气暴躁,小心翼翼。如果他在听到金老父女的哭诉后无法忍受,他很快就会杀死郑屠。但是,他营救金父女的安排是非常周密和周到的。这也反映了他焦虑易怒的缺点,比如在一家餐厅听到隔壁的哭声,“把所有的盘子和灯都扔在地上。”他勇敢而足智多谋,大胆而谨慎。他不顾风险,救了金的父女;和郑屠玩,不怕暴力;逃避灾难是相当机智的。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达粗中有细,与李悝jy、宋武不同。各种性格组合让他成为书中最完美的角色。从鲁的人生思想来看,其实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虽然人们不需要像鲁那样努力工作,但人们往往不愿意做甚至一些小事,如给老人让座和帮助盲人过马路。因此,我认为鲁助人为乐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个是李悝jy。与鲁相比,jy明显具有书中人物的共性,即粗鄙。而且完全厚,完全厚。但正是这种特质,让他充满了叛逆精神,敢打敢拼,不顾一切。这让我觉得李悝jy很可爱。还有李悝jy的慈母和忠诚精神,让我佩服。
第三个是林冲。林冲的个性与李悝jy明显不同。林冲有明显的退让。高衙内几次试图霸占他的妻子,但他只是容忍了。不是经过“风雪山寺”一战,被逼上梁山,林冲才会安心服役。所以林冲成了最悲剧的人物。
最后是书中主要人物的首领宋江。梁山泊起义的潮起潮落几乎都取决于宋江的决定。宋江对人的忠心让别人很佩服他,推举他为首领,这为他的决定被接受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一心想为朝廷效力。我不知道朝廷对梁山好汉的仇恨导致了梁山起义的悲惨结局。他革命与妥协的双重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使宋江成为继朝廷叛徒之后最令人讨厌的人。
《水浒传》揭示了人民与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了贫农被迫聚集梁山、拿起武器进行斗争的动人场景,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悲剧性,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想起了“民暴驱王”的历史故事,让我清醒地认识到隐藏在人民中间的巨大力量。唐朝开明皇帝李世民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才能让更多的人尊重你。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从聚义梁山伯到衙门,到辽兵大败,最后剿灭叛军的英雄故事。看完一整本书,忠义两个字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忠诚,就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宋江在各种威胁利诱下依然忠于祖国,这就是忠诚;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造反后羞辱高俅的儿子,宁死不屈,最后上吊自杀。这也是忠诚。
义包括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勇者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这是义;反暴安民也是义。要对得起“义”字,就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用一种生活换另一种生活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是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为义捐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可以为了“义”字,为了真理,甘冒生命危险。一个不信“义”字的人,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的。
除了对故事中体现的忠义这几个字佩服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场景有点麻木不仁。为兄报仇,杀了嫂子和西门庆的宋武;他的血溅到了鸳鸯楼上,他还拿别人出气,连看马人也不放过...毕竟是人命啊,人命多宝贵啊。就算他小姨子出轨了,也不用用生命来偿还。看马的老人对宋武没有怨恨。有必要这样滥杀无辜吗?
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两个字感人至深,但在当下的法制社会,像宋武那样用武力解决一切是不可取的。所以,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切不可盲目学习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