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小说

“我爱我家全球粉丝俱乐部”通过微博发布消息:“中国情景喜剧代表作《我爱我家》,120行——我爱我家的宝藏。2022年3月7日晚19,众筹正式开始!”

众筹计划原定45天筹集65438+万元,没想到仅一天时间众筹金额就突破1万元,支持人数超过3500人!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众筹的成功是因为经典剧《我爱我家》,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一、王朔对“情景喜剧”一词的直译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刘阳北里的一个普通的六口之家和他们的邻居一起,上演了生动有趣、令人难忘的普通人家庭生活故事。活泼好动的父母有短篇故事,有各种社会经历,有北京各种传统习俗文化,有幽默俏皮话...30年后,人们仍然记得他们,谈论他们。

“我是多么幸运,不经意间聚集了这么多精英,我的出道成为了这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谈及往事,《我爱我家》导演英达这样说。

1992,32岁的英达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回国。他主演了谢晋导演的《最后的贵族》,在电视剧《围城》中扮演赵。他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成为了北京人艺的导演,却没有自己导演的作品。

英达在美国留学时看了《考斯比秀》,被这种演绎形式深深吸引,产生了在中国创作类似影视剧的想法,与作家王朔一拍即合。

捧着一两页故事梗概,英达跑遍京城搭台,争取赞助,终于集结了英宁、英壮等一批“自己人”,由英达担任导演,正式将该剧命名为《我爱我家》。

当时中国还没有“情景喜剧”的标准译法。英达讲了国外观影经历的故事后,王朔直译成了“情景喜剧”。

第二,为了向唯一的“文学大师”梁左致敬,筹备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但编剧却暂时空缺。所以王朔推荐了写相声《脱险》《电梯奇遇》的英达北大大四学生梁左。

出身于文学世家的梁左,素有“四九城不提一幽默人”之称。他的作品往往在幽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淡淡的悲伤,用严肃的方式诠释荒诞,用逗乐的语气讲述让人落泪的事情。除了幽默,他的喜剧也很厚重,不低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我爱我家》的剧本创作中,鉴于梁左的核心角色,已经不能用“编剧”和“文综”来涵盖,所以英达为他定制了一个特殊的头衔——“文综”。

就这样,以梁左为核心,然后十多个优秀的编剧陆续参与其中。其中,张越、舒欢、梁欢等人后来成为中国影视界的杰出人物。每个人的剧本都是日夜推敲的,在众多聪明大脑的激情碰撞中,灵感频频推进,许多堪称“绝”的台词相继诞生。梁左曾笑着说:“我本来打算用我小说里的这些‘包袱’去拿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我舍不得用在这里。”

遗憾的是,20065438年5月19日,梁左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44岁。这一次,我也想借在播出近30年后出版剧本的机会,向《我爱我家》的唯一编剧梁左致敬。

第三,星光熠熠令人难忘的故事“我爱我家”充满了中国特色。这个家庭包括老干部和退休人员、公务员和知识分子、表演艺术家和家庭主妇、失业人员和创业青年等。还有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角色,让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家的味道。

编剧的奇思妙想,演员的精湛演技,承载了《我爱我家》这个角色,在90年代碰撞出极致的感染力。正是这些无数的巧合,许多的灵光一闪,一些刻骨铭心的离别,还有那个独一无二的时代,让《我爱我家》成为“出道即巅峰”的绝唱。

国内很难再有一部电视剧重现《我爱我家》的辉煌阵容。至于主角,文星宇饰演的老付同志,宋丹丹饰演的《和平的女人》,杨立新饰演的体制内基层干部贾治国,以及田亮、关玲,他们都为中国喜剧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饰演傅明的文星宇是英达父亲英若诚推荐的。本来老傅这个角色想让朱旭来演,但因为档期问题,英若诚想到了已经退居幕后多年、担任导演的文星宇。没想到,这次尝试创造了一个传奇。

时年52岁的文星宇饰演年近70岁的老傅。官方的声音,迈着有分寸的步伐,结合极具个人特色的台词,在短时间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甘寂寞,充分发挥父母余热的退休者形象。他时而化身为认真教育孩子的“老前辈”,时而突然变成天真可爱的“老小孩”,成为全剧的制高点。

时光荏苒,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笑的文老因肺癌去世多年,但他的艺术形象却让人深深怀念。

至于配角,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华丽的星光大道。王饰演的精神病人耶稣同志,胡饰演的老傅的宿敌,应若诚饰演的余阿姨,金饰演的居委会主任,饰演的农民工宝才,韩颖饰演的和平母亲,以及无数的老艺术家、大明星,都在这个大系统中留下了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被剧组临时抓起来的葛优,在《不速之客》第十七集里贡献了一个极其经典的角色“纪春生,二混子”,让几十年后的“葛优瘫”依然可以复活,成为爆款网络名人。

英达和他的粉丝一起编的剧本。2017年,长江新世纪出版社开始和英达导演讨论剧本《我爱我家》的出版事宜。但是,我爱我家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

原来《我爱我家》拍的时候,剧本大多是一集写,另一集拍。在大部分剧情和台词中,剧组都是围坐在酒店的床边彻夜长谈,有了generate的灵感,就在纸上潦草地写下来。由于格式和写法不同,梁左先做了临时方案,然后英达做了常规拍摄。

时过境迁,那些激情的文字早已散落。即使广大“粉丝”背过剧中经典,也有不少人尝试过民间整理。但由于篇幅大、演员多、方言口音、语速快等原因,编出来的版本难免会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剧本有特定的体裁格式,包括动作指导和舞台指导。如果只有一句台词,也无法还原剧的原貌。

可能是这部剧真的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编译》的开篇,英达导演仿佛在脑海中打开了一把钥匙,许多本以为被扔进了时空之海的memento mori被重新连接起来。随着对话的改写,一张张剧照被拿起,当年的无数细节一下子被拽了出来。英达亲自添加了舞台指导和动作指导,使其成为一个可读性很强的剧本,读者可以用它来排练《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