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这是袁隆平写在《妈妈,稻子熟了》,这封专门写给妈妈的信中的原话。彼时的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用一颗种子,拯救了数亿万人于饥饿之中。
但对于母亲,他始终是心存愧疚的。他认为,母亲为了他付出太多,而他,却因为无法抽身的工作,一次次地推迟了陪伴。
母亲离去的前几天,他心中是有所预料的。但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总少了些决断,期盼母亲能多撑一段时间。到那时,自己一定会早早地赶到身前。
不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他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和愧疚,尽数写在了这封信里,同时也尝试着告诉我们,关于亲情,抑或是人生的这三个道理。
越是亲近,越是信赖的人,我们在忙于繁琐的生活时,越容易将他们忽视。
总觉得,来日方长,等过一段时间,就全心全意地给予对方陪伴。却总将自己的零碎的时间,用在一些根本不怎么重要,却觉得不可推脱的人事之上。
殊不知,人的一生,事情是做不完的。被推迟的陪伴,在后来实现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渺茫。
一方面因为,当人的心被卷入其中后,不仅会越来越难抽身,从自身而言,主动抽身的动机也会越来越弱。
另一方面,是一段关系被忽视久了之后,彼此之间可能都很难保持最初见面,或者陪伴的热络。
总是被推迟的陪伴,更像是感情中的“失温”。
每天忙着工作的人,即使天天回家,也会因双方缺少沟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不仅对彼此内心的情绪一无所觉,更是对互相的近况,一无所知。
就像袁隆平对自己母亲表达的愧疚,一直忙于工作的他,从未顾虑过母亲为了追随照顾他,所需要经历的愁苦。
一个人大概从成年开始,到步入中年,因为生活中中大大小小的事,总会经历这样的遗憾。直到对方真的离开,才顿觉当初的不应该。
他们或许贫寒,没什么文化,或许直到老去,都在做着辛苦,不够体面的工作。
但作为子女,不论成长时期自觉受了多大委屈,有多少东西没得到满足,人生中的大部分成就,都应该记得父母的一份好。
因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教出了后来的我们。即使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初心,都不容置疑。
他们即使一辈子平凡,但在子女眼里,也应该是充满光芒的。
即使他们生活脱节,不愿意顺应发展,改变原有的想法,我们也应该主动与他们拥抱。
或坚强刚硬,或聪慧柔软的我们,就是他们人生的最好作品。
这一路走来,他们或用力敲打,或全心护航,才有了这般独一无二的我们。
在多数的家庭里,子女长大后,父母往往是最先学会沉默的。
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与其说不到正处,唠叨多了令对方厌烦,不如静静地守在一边,学会了看子女的脸色。
而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压力,人情世故的困扰,对于亲近的人,反倒不想主动分享。宁愿自己一个人扛,也不想让在乎的人,跟着自己一起烦恼。
这一点,在恋爱和婚姻中,也是常态。
长此以往,相视无言,便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寻常。看似彼此独立,互不麻烦,实则让原有的感情日渐埋藏。
这样的沉默,让关心无从表达,也让生疏更加蔓延。直到某天沉疴爆发,那股沉睡在心底的情意,才会迟迟醒来。
可那时,已经为之晚矣。
其实,人这一生做追求的,最根本的就是 情感 上的满足。
而给予这一切能量的,最初是亲情。不论它贫瘠还是富足,后来沉默还是吵闹,作为子女,都应该时而地停下脚步,主动给予他们一些关心。
不要总推脱说以后,让自己被欲望和现实推着前进。
要知道, 爱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当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