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主要内容
《子夜》的舞台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作家没有截取一条小巷或一个街角,而是以俯视的视角展现了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华客厅,光怪陆离的夜总会,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尖叫的大火,诗人教授的高谈阔论,女士先生们的悲情爱情,所有这些都组合成了《子夜》的情节。同时,通过一些细节,作家触及了农村的场景和中原地区正在进行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的意图:“大规模地描述中国的社会现象”和“使1930年动荡的中国充分表现出来”当然,茅盾所说的“大规模”“全面”的描写,并不是把所有的生活片段随意拼凑起来。他精心的结构和周密的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和性格发展的历史,触动了其他多重线索,使整篇文章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方向向纵深推进。最后,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更多的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沦为殖民地。”子夜是怎么写的?
茅盾几乎是抱着写历史的态度写小说的。《子夜》的情节嵌入了1930年5月至7月的真实历史时空。它集中反映了民族产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起初,赵骚扰吴荪甫炒公债,吴荪甫联合其他资本家成立信托公司,试图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从而与赵产生矛盾。赵以外国金融资本为后台,处处反对吴荪甫。此外,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工人怠工罢工。虽然吴荪甫和他的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但最终并没有改变彻底失败的命运。这个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永远发展不起来。原著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虽然这本书是简化版,但你仍然可以欣赏原著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场景,如债券交易、江枫与阎的战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史实。《子夜》将这种非虚构的话语引入小说,与虚构的话语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一种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实验。《子夜》的史诗性无疑得益于“诗”与“史”的巧妙调整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