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真的可以被救赎吗?

文|万虹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自孔孟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成为越来越多光影作品引导观众思考的方向。如果人性本恶,是什么让它向往善念?人性之恶真的能被救赎吗?

从65438到0993,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了《《侏罗纪公园》》,在全球掀起了恐龙热。仅仅几个月后,由斯皮尔伯格执导,一部风格迥异于《侏罗纪》的电影诞生了。影片以黑白底片为主要表现方式,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地剔除现代元素,40%的时间使用手持摄像机。影片以黑白画面还原时代真相,给观众厚重的历史感,同时赋予这部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光影强烈的艺术气质。

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作,一举拿下七项奥斯卡金像奖:《辛德勒名单》。

一,

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y)撰写的纪实文学《辛德勒名单》(Schindler List)改编,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波兰。1939年9月,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在两周内占领了波兰,开始了对波兰犹太人的“种族清洗”。

战争带来死亡,战争带来财富。奥斯卡·辛德勒奉阿布维尔(前德国军事情报局)之命来到克拉科夫,很快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他穿梭于各种上层社会场所,凭借出色的交际能力结识了一大批德国军官,为他日后的发迹铺平了道路。

辛德勒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投机者。贿赂军官和党卫军让他的工厂顺利获得批准。辛德勒雇佣廉价的波兰犹太人,将低价产品高价卖给军队,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迅速积累财富的辛德勒,成功挤进名人行列,过着荒诞奢华的生活,无比骄傲,整天游走在美酒和不同女人之间,得过且过。

第二,

在很多对电影《辛》的评论中,几乎每一篇都要提到“救赎”这个词。生命的救赎和人性的救赎。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人性是善还是恶?在很多评论中,奥斯卡·辛德勒从一个纳粹商人变成了一个慈善家,一个拯救犹太民族的英雄。从救赎的对象是邪恶的人这一点来看,这些评论者都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人性的一边。但作为本性邪恶的人(片中的纳粹军官和辛德勒本人),他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在喧嚣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为什么他们需要被救赎?他们已经过得很好了,他们没有理由接受所谓的救赎。

在这部电影中,阿蒙·格特(Amon Gert)饰演反派,他和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惊人地相似。阿蒙贪婪,迷恋美酒和女人,视犹太人的生命如粪土。阿蒙个人完全相信种族优劣势论,坚持犹太人是肮脏的劣等种族,必须被消灭。

海伦是阿蒙身边的侍女,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发泄兽欲的工具。阿蒙对海伦是犹太人非常不满。他的信仰不允许他接受一个犹太女人。他不可能爱海伦。精神上的不满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促使他发泄在海伦的身上。

当辛德勒提出用钱来交换海伦时,阿蒙还在幻想着自己带着海伦飞走后的生活。“我永远不会把她送进集中营。我想和她一起回维也纳,一起生活。”这或许是整部影片中阿蒙最温柔真诚的一面。虽然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但也在不经意间闪现了一丝美好。这也是影片中阿蒙唯一一次灵魂颤抖。

我们说,恶不等于一切恶,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一心作恶的;或许,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出生时完美纯洁的心或多或少变质了,但在内心深处却依然保留着人性原本的善良。原著小说《肯尼利》这样评价阿蒙和奥斯卡的关系:

辛德勒在克拉科夫清理犹太人居住区时,正在马背上欣赏风景。辛德勒被一个穿梭于暴行与杀戮之间的红衣小女孩深深触动,这一幕成为辛最经典的一幕。

德国人的残暴超出了辛德勒内心的道德底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的善良渐渐占了上风。红衣小女孩很有艺术感,这标志着辛德勒的自我救赎之路正式开启。

第三,

当克拉科夫集中营开始运作时,辛德勒利用他的人脉和贿赂阻止他的工厂并入集中营。

为了继续工厂的运营,搪瓷生意被改造成了军事工业。此时的奥斯卡·辛德勒不仅以拯救工厂里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为己任,还禁止自己工厂的产品成为杀人武器,导致工厂里几乎没有留下弹壳,因此屡屡陷入军方调查。而1000多犹太人的生活,都源于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在烟雾弥漫的房间里,有一盏灯、一台打字机和一长串单子。影片中,辛德勒在口述名单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贪婪”。他站在鬼门关,将一条条生命拉回人间,直到耗尽所有精力。最后他救了1100个犹太人,包括工厂里所有的孩子。

影片最后,彻底悔悟的辛德勒泪流满面。“如果我的生活不是如此奢侈,我可以拯救更多的人。如果我赚了更多的钱...我真是太可笑了……”。工人们围着辛德勒,像家人一样安慰他。他们用假牙做了一个纯金戒指,上面刻着一段希伯来经文:救一条命,就是救整个命。辛德勒戴上金戒指,重新发现了闪耀着正义与善良的人性。

当辛德勒戴着刻有希伯来经文的戒指离开时,他逃离了突袭和黑暗的人性,影片中的辛德勒就此结束。一切似乎都已完成。如果只看到这里,辛德勒的人性当然得到了完美的救赎,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战后,辛德勒再次沉迷于女人、烟草和酒精,他开的工厂很快就关闭了。身无分文的辛德勒试图东山再起,但在生意上屡屡碰壁。他两次宣布破产,不得不依靠辛德勒的犹太人的支持来维持生活。我们可以用“惨”这个词来概括奥斯卡·辛德勒的晚年和结局。

这显然与本片所表达的基调相悖,但却是事实。如果辛德勒的人性在战争结束时得到了救赎,那么辛德勒在战后做了什么?救赎是失败的,还是人性中根本没有救赎?

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研究者,还是原著小说《肯尼利》,都找不到对辛德勒这一决定的具体解释。也许奥斯卡·辛德勒短暂的“救赎”只是他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超出了一种基本的礼仪和本能;而他战后的堕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别人邪恶的一面重新占了上风。

《摆渡人》里有一句话: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毕竟人是一种有丑有美有善恶的生物,人类生来就有一个比其他生物更复杂的灵魂。所谓人性的救赎,可能只是因为人性在一瞬间由恶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