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话吗?是独白吗?跨越十九年的对话——读蒋勋的《孤岛独白》

林青霞曾在他的书中说,蒋勋先生的声音对他自己来说是一种“安眠药”

我个人对这个评价很有意见。在那些生活中琐碎无味的时刻,在苦闷无望的烦恼中,我一次又一次点击网盘中保存的蒋勋详述红楼梦的音频文件,聆听蒋勋先生对红楼梦这个巨型IP振振有词、一丝不苟的品鉴。骑车听,晚上散步跑步也不可惜,因为我会反复听;而且,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如同金矿一般的“文学圣经”,蒋勋先生以其敏锐的触觉、丰厚的积淀和极其造诣的美学修养,为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的含义。反复听了一遍,他每次的感受和收获都不一样。

蒋勋先生学识渊博。除了文学欣赏和小说创作,蒋勋先生还独爱散文。今天,我想介绍蒋勋先生的最新散文集《孤岛独白》。

除了“抑扬顿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独特而深厚的造诣也让他拥有众多粉丝。他的“孤独美学”,他的“以传道来传播美的情感”的审美态度和信仰,不仅让他意识到生命美学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也让他的粉丝受益匪浅。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孤岛独白》是蒋勋先生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作为一名作家,蒋勋先生的触角非常广泛:小说、诗歌、文学批评、美学理论...但是他对散文的偏爱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诗歌和小说必须在散文的基础上发展:

这也是我把《孤岛独白》拿在手里的原因——期待欣赏蒋勋先生优美委婉的文笔,跟随蒋勋先生体验他的“永恒的乡愁”和对《孤岛》的思考,聆听他关于“土地城市和孤独中诞生的人的力量”的独白,体会他独特的“孤独美学”。

在序言中,蒋勋先生介绍道:

2015年,也就是19年之后,蒋勋先生重读自己的这一卷时,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其实是我写的”。

诚然,19年后,看着自己的文字,有点感叹和惆怅,甚至“觉得自己好像在读一个死去的孤独者的日记”。于是,蒋勋老师为这本书收录的每一篇散文都做了一段类似于解释意义的“独白”,补充了19之前自己的话,也有19之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还有一些问题在里面。因此,我们的读者就有了这个“孤岛独白”。

出版社将把19之前写的散文与2015年蒋勋先生对其散文的评论并排编辑,并注明写作日期。所以,呈现给读者的是这样一段奇怪的对话,其实是一段独白。是作者与19年前的自己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的尝试。19会发生多少事?跨越19年,不同的是当时的情况;而同样的,来自“孤独者”的内心感受,试图拯救自己。

有很多关于“乡愁”和“永远的乡愁”的经典作品。美国文学不胜枚举。

对于“岛”,蒋勋先生是热情的;毫无疑问,蒋勋先生关心的是前世的“孤岛”。

在《孤岛独白》中,读者可以看到蒋勋先生独特的“乡愁”;这种“乡愁”与岛有关,也与生活在岛上的每一个人有关。

由于我一直在听蒋勋先生的《红楼梦》,在我的印象中,蒋勋先生应该是温文尔雅,谦虚有礼,也应该是理性内敛的。

但有趣的是,在这部《海岛独白》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蒋勋先生对海岛的深深眷恋,也可以看到蒋勋先生对作品中小人物的深切同情。这本散文集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蒋勋先生的智慧,甚至可以说是调皮:在他的作品里,猴子和狗。

但这种讽刺,或者说精明,并不是一味地想抓住人们眼球的肤浅之举,而是掺杂荒诞,超越现实,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看待平凡生活的洒脱之举。

这些隽永舒缓的文字,有着绿茶的优雅,却能读出作者洒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理解,对伦理的思考,对逻辑的提炼。19年后,当我看着我以前的文字,也就是“独白”的部分,蒋勋先生这样表达了他丰富的情感: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有点好奇:19年前写的东西还在吗?而19年后,我们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