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辞赋观
伏翼一词出现在先秦时期。李周官纯大师说,大师“教六首诗:岳峰、乐府、乐笔、乐兴、乐雅、宋岳”,这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如朱所言,“施者将陈奇之真”(《诗传》卷一)。后来的赋文学也主要运用这种手法,并且发展得比较充分。作为赋的一种文体,最早的是荀子的赋篇,也就是最早的赋篇。总的来说,赋源于古诗,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并兴盛于汉代。班固曰:“赠者亦古诗词流。”(《双城赋·序》)又说:“大学者孙青,楚臣屈原,皆在远离忧国之时讽刺之,咸有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视为赋,认为它们源于诗。刘勰说:“赋才者,为诗人所令,亦引申于、楚辞。”(文心雕龙全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风格表达。总之,汉赋吸收和整合了各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与散文相结合的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概念
汉赋:赋是汉代一种新的独特的文体。它是诗与散文相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赋既有诗歌讲究押韵、形式有序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式自由、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文体。赋源于古诗,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并兴盛于汉代。汉赋是汉代赋文学的总称,包括骚赋、汉大赋和付晓(抒情付晓),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骚体赋:骚体赋是指模仿屈原的楚辞作品如《离骚》而写的一种赋。在内容上,这类赋以咏物抒情为主,接近离骚的意境。它在形式上也接近楚辞,经常使用带有“Xi”字样的句子。比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和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苦命人赋。
汉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篇幅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一般由前言、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与散文相互交替,散文的成分更多。在内容上,主要是写东西,目的是“擦亮红叶”(班固《两都序》),也有讽喻的建议。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传布、铺陈的手法,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用极其贫乏的手法描写事物,表现出疏密、细致、瑰丽的风格特征。梅城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胥赋》和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符晓:《符晓》形式简短,押韵多,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个字,有的同时用四六个字。在内容上,符晓重在抒胸臆,或托物抒怀,或咏物抒情,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艺术上,它继承了大福的编曲,但语言比韩大福简单得多,技法细腻灵活,风格多样,有的优美自然,有的激情澎湃。汉末的抒情诗也趋于诗化。张衡的归田赋、赵翼的疾恶刺世赋、蔡邕的记叙游赋、米芾的鹦鹉赋都是名篇。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到汉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出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形态,最终确立了汉赋的新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梅城。梅城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新体赋即汉达赋的创作成为主流,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繁荣的状态。汉武帝和宣帝时期是汉赋创作的全盛时期,自西汉末年以来,创作上出现了模拟的风气。形成了“励各种讽刺,润物细无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刘勰《文心雕龙释赋》)。代表作家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
第三阶段,东汉中期到东汉末年,是汉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创作趋于衰落,带来了抒情赋创作的兴起。张衡开风气之先,赵翼、蔡邕、米芾紧随其后。
第二节贾谊与梅成
第一,贾谊
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家。据《汉书·文艺志》记载,赋有七篇,今有《吊屈原赋》、《捕鸟赋》、《干云赋》三篇。
2.贾谊辞赋的特色;
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简毅赋简》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是汉初骚体赋的典型代表。贾谊的赋作品继承了《离骚》中的讽刺与愤懑精神,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沉强烈的感情。比如《悼念屈傅园》就是通过悼念屈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伏在鸵鸟上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受。在艺术表现上,也继承了《离骚》中比兴的传统,风格接近楚辞。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带有“Xi”二字的句子也很常用,句式工整多变。贾谊是散文大师,他的散文也趋向于“散文化”(王士祯《易颜渊言》卷二)。但总的来说,贾谊仍在继承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摹仿创作。
二、梅城
梅成是汉初重要的词人和散文家。他以创作辞赋而闻名。《汉书·文艺》记载他有九篇赋。今存三篇,即屠园赋、忘忧亭赋和(前两篇有争议)及七毛。其中,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结构、丰富的修辞、层次和描写、主客问答的文体,奠定了韩大夫的基本写作模式。刘勰说:“梅成艳丽,初产七毛,满篇美言,气势恢宏。”(《文心雕龙·随笔》)已经指出了它的“充满文字”和“夸夸其谈”的特点。七发对后世辞赋创作影响很大,模仿频繁,形成了辞赋中的“七体”。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阅读作品】
一、贾谊的《吊屈傅园》
1.《悼屈原赋》是贾谊随王太傅去长沙时路过响水悼念屈原而写的散文诗。诗人通过向屈原致敬来表达自己的悲愤,抨击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这首赋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
2.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字简练,篇幅短小。这篇赋前有序,赋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赋文,描写了屈原所处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环境,揭示了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第二部分是傅的“荀”言,即结语,分析屈原悲剧命运的原因。
3.这份礼物是想通过向屈原致敬来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义愤填膺和抑郁之情。在写作上,这部赋主要采用了叙述与议论并重的方法:主体主要以排比的方法描写各种颠倒的社会现象,并适时发出感叹和议论;《荀》部分主要是抱怨屈原不能远离乱世保护自己。《全赋》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熔铸了作者的愤懑之情,抒情性极强。同时,这部赋继承了楚辞比兴的传统,表现手法多为比喻和象征,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此外,对比的方法也被用来使善恶倒置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这部赋的句式,上半部以四言律诗为主,下半部以六言律诗为主,还使用了“Xi”一词。这部赋从艺术表现、技法乃至风格上都有模仿楚骚的迹象,反映了汉赋早期创作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状态。
二、贾谊的《赋论鸟》
1.《鸟赋》是贾谊流放长沙,师从长沙王时所作。《鸵鸟上赋》主要以道家思想谈人生哲理,是一部哲理赋。他表达了难以理解的天道人事的无穷变化,企图以道家生死观的哲学态度来放逐人生的苦闷,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2.《猫头鹰赋》的艺术特色;
(1)猫头鹰身上的符在形式上非常奇特,以人与鸟的对话为主线。这种形式明显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也开创了汉赋的问答体。
(2)《猫头鹰赋》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抒发对人生忧患的思考,阐述人生哲理。在讨论中,经常使用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增强讨论的形象,感叹语气也经常用来加强讨论的情感。
(3)鸮上赋的语言主要是表达哲理,所以显得精炼而机警。形式上以工整的四字句为主,也有散文化倾向,体现了向汉赋的过渡。
三、梅成的《七毛》
1.《七毛》是梅成的代表作,也是韩大夫正式成型的标志性作品。《七毛》假设楚王生病了,吴克去看望他。于是他用音乐、饮食、车马、宴饮、狩猎、观道、论道这七样东西来激励楚王。赋的主旨是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人的“妙言”,而是劝阻奢靡,启发人们注重精神追求。
2.七毛的艺术成就。
(1)《七毛》综合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七发》体系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相互衔接,构成全篇。它在体系和描写上受到了楚辞、《离骚》的宏大体系及其问答形式、《招魂》中帝王与五羊的问题、《招魂》与赵达的编排和描写、纵横家的修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戚发轫完成了韩大夫的奠基任务。
(2)七毛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和描写,写山水,抒发情感和情绪,描写细腻生动;善于铺陈细节,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刘勰说:“梅成艳丽,初产七毛,满篇美言,气势恢宏。”(《文心雕龙·随笔》)而且,《七发》中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述和描写也是虚构的。从这方面来说,更文艺一些。在内容上,也从抒情为主转变为叙事为主。
(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Xi”二字,另一方面大量运用了散文句式,同时也运用了对偶句和排比句。与楚辞相比,减少了诗歌的成分,而增加了散文的成分。它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在体系和艺术手法上,《七发》为韩大夫后来的创作树立了榜样。
第三节司马相如
1.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著名的赋家。《汉授艺术史》和《文学》中记载的他的赋有29篇,现存6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虚赋》和《上福临》,这是汉代新体赋的典型作品。此外还有成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汉代文学中的坚实地位。《子虚赋》成书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所作。《商·福临》成书于汉武帝即位召见之时。两篇文章相隔十年,其实是同一主题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子虚赋》使齐向吴先生夸耀楚王富于狩猎,吴先生予以反驳,批评子虚“非说楚王贤德,而以为云梦高,奢言奢”。《商》是对两人之死的公开批判,吹嘘天子在林中狩猎的盛况和天子反思的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和道德的讽喻中。它体现了《汉赋》的“润物细无声”(班固《两都赋序》)、《劝诫百讽》(韩《传》)等内容特色。
二,赋的艺术特色
1.司马相如的赋在意境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子虚赋》和《商》,不仅子虚、物华、物实等人物是虚构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也含有虚构成分。整篇文章都是虚构的。文章的结构完全采用虚构的问答形式,通过互相吹嘘和诘问来进行描写,力求展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全诗气象广阔,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这种广阔的气象和结构,正是汉帝国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说:“家之心抱宇宙,掌人物。”(葛洪《西京杂记》)
2.在艺术表现上,记叙文写作以夸张渲染为主。他的诗歌以“物”为主,重在描写物、意象、境界,追求修辞的丰富和绚丽。正如刘勰所说:“施者奠基;采写随笔,写写东西,写写志向。”(《文心雕龙释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写,层层渲染,花花绿绿的辞藻,都很差。可以说是达到了“写物写画,宛若雕画”的境地(同上)。
3.在语言形式上,排比和对偶被广泛运用,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节奏感。在字体的编排上,也讲究形式美。同时句子有长有短,灵活自由。总之,他的赋对修辞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达到了极致。作品中描写形象和运用修辞的能力确实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辞藻、用怪词怪句、一味追求“写物、写像”而不触及意境和内在神韵之嫌。
第四节:东汉时期的辞赋创作
第一,班固
1.班固是东汉初年最著名的辞赋作家。《两京赋》是其大赋的代表作,开创了京都赋的先河。后来张衡的《二都赋》和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同题材的作品。其他著名的赋作有《游同赋》、《答客戏》等。
2.“两费赋”
(1)都都赋分为杜东赋和西毒赋,其实是一篇文章的上下篇。作品冒充西渡宾和杜东的主人,主客互夸。西渡宾笙称西毒为“长安旧制度”,代表了西方人对老年人的看法,表达了怀旧和乡愁。杜东的主人吹嘘杜东的洛邑制度很美,这反映了班固自己的观点,意在赞美美朝的制度,也体现了儒家重视礼乐教化节俭的政治理想。
(2)《都都赋》在体系和艺术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商福临》,如宏大结构、假设问答法、编排、渲染、夸张描写等。西毒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接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丰富细致,艺术表现力强;另一方面,受作者儒家风格的影响,杜东赋的技法较为平实,语言风格趋于典雅。刘勰曾评价说:“孟建的《两都》文质彬彬,雍容华贵。”(《文心雕龙·释赋》)概括了“杜亮赋”的基本特征。
(3)与前作相比,《双城赋》有如下发展和进步:一是将描写范围从描写袁林扩大到了京都;二是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虚构和夸张,同时也融入了现实的表现手法。三是加强了作品中理性因素的渗透,深刻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和历史观,使内容更加深刻。
第二,张衡
1.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作品有《二井赋》、《归天赋》、《思选赋》、《温泉赋》、《迎检赋》等。其中《二井赋》是大文赋的代表,《归天赋》是最著名的抒情赋。此外,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言七言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井赋”
(1)张衡《二都赋》是继班固《二都赋》之后又一部以京都为题材的代表作。他写作的原因和目的是讽刺奢靡的世风。《后汉书·张衡传》曰:“永元之际,天下久,诸侯自在下,不奢也。由于亨的讽刺性训诫,他打算取缔顾的《二都》,并撰写《二都赋》。十年思傅慧。”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部分。在《西京赋》中,徐旭笔下的儿子描绘了西京长安的繁华与奢侈,他认为统治者的享受与奢侈是繁荣的标志。接着,《东京赋》中的安楚先生对他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警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描写了东都洛阳的盛况,以赞美东京的繁华而不铺张。
(2)《二京赋》在体系结构、布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均仿照班固的《二京赋》。但张衡对傅慧的细致思考需要十年,他的细致思考仍然超过了两个首都的傅。二井赋的体系更宏大,篇幅更长,描写更细腻,题材范围更广。《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步:在题材上增加了对京都生活的街俗描写;在艺术上,除了装饰、夸张之外,增加了说理、抒情色彩的因素,一些景物描写也体现出优美自然的特点,笔法与他的抒情诗《归天府》相似;在思想主题上,寓言和批判的成分得到加强。
3.此外,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传诵往事、褒扬功德为主的大赋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是那种以抒情、诗意为主的抒情小赋。张衡的《归天赋》短小、清新、明快、抒情,是标志汉代大赋向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然后出现了很多作品,比如赵翼的《人间病魔赋》,蔡邕的《游仙赋》,米芾的《鹦鹉赋》。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抒怀,或写景赞物,或批判现实,走向个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更贴近现实生活。
【阅读作品】
一、张衡的《重返天府》
1.《桂田赋》写于张衡晚年。仕途尘封,世事艰难,志向难酬,于是有了归田隐居的想法。《归天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归田的动机。第二部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重返赛场的喜悦。
2.《归天赋》是一首抒情诗,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在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情、情感融入到对环境、景物的描写中,浑然一体,产生了意与境的结合,形成了诗意的、和谐的、美的意境。二是通过议论、用典、用事、写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志、表达自己的感情。写风景以抒情为主,叙事议论以抒怀为主。在作者的内心心理中,现实的阴郁和压抑与向往的美好和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桂田赋》语言清新明快,作品典雅。描写山水的细腻形象,阐述寓意深刻的论述。
(3)《归天赋》文本系统短小,句式四六,多用排比,形式工整,节奏和谐。这部赋在形式上体现了“骈文四妻六妾”的骈文特征,可以说是汉代最早成熟的骈文。同时也是最早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