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勺子?剧中有什么深刻的东西?
他们的儿子因为一件事进了监狱,于是在三哥的鼓动下找到李大头,给李5万元让他儿子减刑,但是刑期不减,钱也要不回来。就在他讨钱失败,失望而归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乞讨的勺子(傻子),勺子一路跟着他回家。我不想管勺子,但又怕它冻死,就让勺子在我的羊圈里睡了一晚上。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首先我们来看跳子头和金枝子。他们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坐牢的儿子还在等待他们的解救,村长对他们无济于事,村里的三哥告诉他们,这就是生活教会他们安于现状,派出所的杨警官总是让他喝杯水冷静一下,连勺子都来他家吃。......
所以影片做了一个有趣的改编:拉比家从种地变成了养羊,羊羔在影片中一般都是作为弱势对象被宰杀的,很有指向性。所以,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和羊睡在一起,梦见我躺在羊圈里,于是我把自己捅死了,这个“我”也把一只羊弄哭了。只凭这种进步的蒙太奇,这部电影就注定不平凡。这是第一个高潮。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出现在片尾,拉杆在棉袄里找到了勺子的帽子,于是戴上了帽子的拉杆,发现世界也被染红了。这里的红色应该取其在电影中更抽象的含义——危险。于是当初围着勺子扔雪球的孩子们,现在都围了上来,对着条子扔雪球。
整部电影在这样一种危险的情绪中戛然而止。所以陈建斌在后来的采访中也说:“今天的单纯已经失去了,几乎不可能再回去了。”
其次,影片在于情感的处理,也是很好的铺垫。从挨家挨户找李大头开始,拉纸条的做法逐渐变了:先是挨家挨户,然后守着车,再上车,最后把车开到车顶。从之前每次被李大头拦下下车,到最后一次主动申请下车,他微妙地改变了:
今天的他,不再是李大头一吼就下车的好人老实人,而是一个固执的勺子,终于戴上了勺子帽。
最后,有三个骗子来条子家认勺子。第一个是晚上,第二个戴着口罩,第三个戴着头盔.....观众几乎可以断定三个都是骗子,尤其是第二个的面具男。如果能找到王朔玩,那就太神奇了。
至于杨警官最后有没有给骗子通风报信,电影没有小说那么清晰,也许是因为审查制度的原因,但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杨警官倒水的两次不同。第二次,当警察问她是否给骗子通风报信时,她起身倒水,问:“你怀疑谁?”!“这是一个代表正义的警察。
同样,代表权利的村长,在家吃牛肉把牛骨交给苍蝇拍,肆意践踏苍蝇拍的尊严。而且勺子丢了之后,他质疑条子是不是在卖人,给自己挣钱。代表权利的村长近乎无耻的质问,与自己被歹徒刺死变成羊的画面拼接在一起。如此生动的讽刺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
如果你还依稀记得警察宰羊的那个晚上,他心中那只善良牺牲的羊,已经被自己宰了。这个极具仪式感的画面告诉观众,不止一个好人死了。
深刻的地方:善良被压迫被勒索的时候,善良被说成傻子的时候;当背信弃义被提倡和赞美,当背信弃义被视为生活的准则;好人还是善良的,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扩展数据
摘要
农民(陈建斌饰)在镇上遇到一个乞丐傻子,傻子跟着他回家。拉个纸条贴个寻人启示,很快就有人认领了傻子。随后陆续有自称傻子的家属出现,说是拉警察把傻子卖了。
麻烦随之而来,警察知道被骗却无言以对。他想不通一件好事怎么会变成坏事。他开始用一个农民最简单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为了找个傻子,他成了又一个到处纠缠别人的傻子。
电影《一把勺子》的尖锐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好人等于傻子吗?只有傻瓜才善良吗?比如英雄拉条子收留傻子,不是自愿的。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收留这个傻瓜。所以,一开始,警察的善良是他必须善良。
因为一时的善良(或者说“一时的软弱”),一家人一步步陷入困境,他的妻子金多次大喊“人好欺负!”其实,主人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善良”可能是一种“人格缺陷”,但由于封闭的环境和有限的知识,他们无法摆脱这种“缺陷”。到底谁是傻子?善良也是一种愚蠢吗?的“李大头”和金的的“勺子”在形象上具有颠覆性的效果。(搜狐。com)
电影《一个勺子》中,从台词到剧情,喜剧的荒诞意味非常强烈。首先,西北方言有自己的喜感,陈建斌等主演剧中的台词很抢眼,比如《这就是生活》《打掉你的牙》,很多都被广为流传为“金句”。
不同于以往很多“爆米花”电影,《一个勺子》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直戳人心的内在力量。从一个善良正直的救了勺子的人,条子逐渐被社会各界欺骗,最后只能变成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勺子。影片在爆笑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感受到“好人难做”的无限感慨。(沈阳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