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使命至高无上 至高无上
做院长,我只做一阵子;做医生,我会做一辈子。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28岁获博士学位,31岁升副教授,36岁升教授,37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并担任眼科主任,执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半壁江山,当年全国三甲医院最年轻的主任,重振上医眼科;43岁做院长,在他的带领下,眼耳鼻喉科医院创造了多个辉煌;他与同事一起创办的青光眼俱乐部蜚声海内外;他在导师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开展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他毅然选择挑战眼科难治疾病领域——青光眼的诊治20余年,成为国内眼科学界的翘楚……年仅50岁的孙兴怀已经做了7年的院长,看着这段如此“年轻”而又风光的履历,他似乎是受上天眷顾的“宠儿”,一路顺风顺水至此。
然而,事实总是跟人们看到的恰恰相反。
波折迭起的生活经历
孙兴怀的求学以及工作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比常人有更多的坎坷和周折——“没背景”,但由于成绩好,工作勤奋,总算能够在“金”眼科站住了脚;上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出国,他本也有机会,甚至手续几近办好,但父亲患了胃癌,手术预后不好。为了陪伴父亲和尽量为父亲提供好的医疗条件,他选择了留下,却也“阴差阳错”成就了现在的他;1990年博士毕业后,医院青光眼组的几位专家教授因种种原因相继出国,原来很强盛的青光眼组突然困难重重,专病门诊也濒临关闭,却也给了孙兴怀绝好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用实力说话,刚工作的前几年,他给自己定下努力的目标——每年写2篇专业论文……
他的人生,交织着迷茫和挑战、不公和机遇。种种磨练,最终成就了如今心怀坦荡、唯以善心待人的孙兴怀。
专业,从不敢怠慢
由于各人理想的不同,有些人做了院长以后,会放弃原来的专业,一心做管理。而孙兴怀则坚持不敢对专业有丝毫懈怠和放松。“做院长,我只做一阵子;做医生,我会做一辈子。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是我一生的追求。”孙院长如此袒露心扉,竟听得记者眼眶微湿。在他眼中,医生的使命是至高无上的。
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行业一直被人尊称为‘先生’,一个是教师,教书育人;另一个是医生,治病救人。”
2001年,上级领导想让孙兴怀出任院长一职,要求他把70%的精力都放在医院的管理上,他坚决不肯。医生爱惜自己的专业,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他怎么舍得搁置自己如此热爱而且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的专业?眼科属于大外科范畴,业内人都明白,外科医生4年不拿刀,那一辈子就拿不起来了。2005年出任院长时,他跟上级领导的协调结果是,在医院管理与专业业务上各花50%的精力。现在的孙兴怀,一周两个半天的门诊和两个半天的手术是“雷打不动”的,还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虽然日子异常忙碌,但充实快乐。
正如他所说,“管理和专业之间,我更喜欢专业,专业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而管理可以让专业服务更多的人。”
管理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考察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门诊医疗服务和住院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是两大重要指标。而住院医疗服务占有主导地位,在现有医疗机构资源条件下,提高病床利用率,增加病床周转次数,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扩大服务患者数量,是医院亟待优化的项目。
“三天目标——今天住院,明天手术,后天出院”
孙兴怀担任院长以来,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由原来的7天多,缩减到现在的4天,大大提高了就医效率。这里也有历史的机缘。孙兴怀就任以后,由于老的病房条件太差,因此需要改建。改建是个大工程,但是又不能影响正常就医流程,不能影响现有住院患者的医疗质量。但要把原先的500多张床位压缩到200张,要保持原有的工作量,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快病床周转率。当时孙兴怀在全院中层干部大会上提出“三天目标——今天住院,明天手术,后天出院”的想法时,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事实上,医院病房改造那一年下来,平均住院天数只有3.77天,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实这个要求我也不是盲目提出的。”孙院长笑着说,他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考察和研究。
他曾会见欧洲眼科医院协会的行政总监和财务总监,他们举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例子,令孙兴怀印象深刻。原有120张病床的荷兰鹿特丹眼科医院,经过流程优化管理,4年以后,工作量成倍地增长,但病床数竟变成了3张!
这给了孙兴怀极大的信心。他立刻着手流程管理设计,患者住院前做好一切检查,住院以后不做任何检查,最快速度安排手术,手术后第二天即安排出院,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这也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对于一些疑难病例,或者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也会从客观情况出发,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孙兴怀一再强调,是要术前待床时间压缩为零!同时做好术后随访工作也很重要。在门诊随访服务方面,各部门涌现出许多动脑筋的好点子,比如近视眼手术就建立了短信平台,手术患者回家后会收到疾病复诊信息及康复提示,大大加强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又方便了患者。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孙兴怀也算过“一笔账”。经测算,手术类患者90%的费用发生在住院的前三天,“这样我就只要这90%,6天内,我可以接受两个90%,我就多赢得了80%的效益,同时还完成了两个患者的住院手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对社会的服务效率,缓解了大量患者等待入院的积压问题。”这对医院不仅有很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着实化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同时,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对医院是个极好的良性循环。难怪提起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住院服务效率,孙兴怀一脸自豪。
“加大门诊化力度,病床还要进一步减少”
疾病的门诊化,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患者满意率的手段。比如,在门诊做一个白内障手术会比住院做节省1 000元左右,现在除了较为复杂严重的病患,70%的白内障手术是在门诊完成的,孙兴怀更是坦言:“新院建成以后,要加大门诊化力度,病床还要进一步减少。”以后部分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鼻息肉、咽扁桃体切除手术也都会慢慢门诊化,提高就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