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的生活是怎样的?
施尼茨勒将精神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被称为弗洛伊德在文学上的“双影人”。施尼茨勒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灵魂的“遥远国度”,作品很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声称:“我表达爱和死亡。”他认为描写水手暴动并不比写爱情和死亡更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普通市民等不同层面的人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看法,反映了19年末和20世纪初维也纳的社会面貌,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和腐朽文化。
施尼茨勒早期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他的重要剧作有《阿纳托利》(1893)、《儿童剧里的爱》(1895)、《绿鹦鹉》(1899)、《圆舞》(1900)、《孤独之路》。他也是当时维也纳剧院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奥地利戏剧家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齐名。
《阿纳托利》是一部七幕短剧系列,描述了诗人阿纳托利对爱情的轻浮态度。《圆舞》是10部喜剧,描述了妓女、士兵、艺术家、贵族等不同阶层的10个角色对性生活的态度。施尼茨勒没有说出人物的名字,主要揭露了典型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腐败和淫乱。剧本出版20年后才全部搬上舞台,演出时引起轩然大波,后来作为色情剧被封杀。《远方》这部悲喜剧戏剧性地描绘了工厂主霍夫莱特和他的妻子在爱情生活中的虚伪和变态心理。
施尼茨勒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荒野之路》(1908)、《特雷塞特》(1928)等短篇小说。后期作品有《梦的故事》(1926)、《清晨的赌博》(1927)、《逃向黑暗》(193)等。《上尉·古斯特》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写道,上尉·古斯特在受到侮辱后决定自杀,但当他听说侮辱他的人死于暴风雨时,他松了一口气。对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讽刺了军官的丑陋和虚荣。在艺术上,施尼茨勒采用了“内心孤独”的表达方式。他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家。在1924出版的小说《Else小姐》中,“内心独白”再次成为主要表达方式。1902年出版的《基罗尼莫和他的兄弟,一个盲人》描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苦难。
施尼茨勒的作品运用精神分析将现实与幻觉、真实与虚幻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人物的抑郁、彷徨、悲观、厌倦等情绪,是现代小说中重要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