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南,国有殇

云之南,国有殇

云南之旅,游过大理后,坐大巴从大理到腾冲,到达腾冲是下午3点,看时间尚早,去了腾冲县城内的叠水河瀑布,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是来旅游的游客,热情的建议我们还可一起去旁边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们确是早有准备去瞻仰,但是要选择上午充裕的时间,不想草草走过。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坐公交车到国殇墓园,在门口管理处买了一束鲜花。走过甬道,石壁上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的刻石,再沿两侧石级而上,是忠烈祠。 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9618人。

在忠烈祠鞠躬,静默,献花以后,来到祠后的小团山。小团山山坡上,按照当年的战斗序列排列着3168座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腾冲灿烂的冬日阳光穿过松林照在山坡上,山坡上芳草依依,天空如碧洗,一块块石碑静静的伫立,如当年的一位位战士。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进攻。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都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在云贵监察史李根源先生的倡导下,各方集资在风景秀丽的来凤山下、气势雄伟壮观的叠水河畔修建了国殇墓园,以安忠魂。

从史书上读过这段历史,知道战争的惨烈,可是走在墓园,仍为之震撼。这些烈士牺牲时都年龄尚小,大多二十来岁,许多才十几岁, 石碑上的每一个名字后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士兵,都有一个鲜活的家庭,他们知道通往战场的路鲜有归途,可依然义无反顾, 于国家民族危机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血染彊场。

史书上的一个个数字,是由无数国人的生命叠成,祖国的青山绿水由无数国人的血肉捍卫而来,站在这里,战争的残酷还一一在目,先烈的浩然正气激荡胸怀,侵略者的恶行让人满腔悲愤。

? 在墓园伫立良久后,来到旁边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纪念馆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成“V”字形,寓为胜利之意,2013年8月15日建成开馆。

? 纪念馆展区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七个展厅,展览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万多件,展出文物12000件,图片1500张。纪念馆的陈展实物以腾冲民间收藏家段生馗先生30多年来付出毕生精力收集的抗战文物为主。看着这些遗物,想象那些稚嫩的肩膀背着一杆杆笨重的枪炮走在滇缅公路上,跋涉在高黎贡山的密林里,瘴气,蚊虫,敌军,伤病,艰辛困苦,是今天的我们无法体会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取材于远征军事迹,编剧兰晓龙时常来到这个纪念馆,静观许久,或者拿着酒杯对着一个小墓碑上的无名战士碰杯,历史就是由这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人写成的,那一个个名字残酷而真实。

从纪念馆出大门,西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我们会忘记很多东西,可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我们国家没有灭亡,我们的民族没有集体被奴役,我们的家园依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的同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无愧于他们的时代,他们所求为何?用一名老兵的话说“当我和战友看到你们上大学、出国留学,工作就看到了自己当年出生入死的意义所在。”我们铭记他们,我们今天的幸福、自由、文明、尊严都建立在他们的血肉之躯上,他们承受了巨大的苦难。自由得来不易,今天,我们唯有活得更认真、更珍惜,更努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追寻人生更多更大的意义,把他们当年没有体验过的、没有机会追求的一一去感受、去体验,才不荒废这只有一次的美好人生,不浪费和平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套用初中课文《最可爱的人》里的一段话:“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战场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奋不顾身的原因。”我们铭记过去,就会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去追求更大的幸福,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我们有限的人生也许平凡,却不会平庸。人人一起努力,? 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永远向前的希翼所在,是华夏五千年不散不灭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