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顾念初小说
1,事事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结果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善其身,无法掌控大局,导致政令军令无法统一。诸葛亮在前一种模式中写道:宫宅合一...我太傻了,以为宫里的东西没大没小,就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管理方法,即使刘禅有很大的才能,也没有用武之地。诸葛亮在世时,蜀中的一切都是“相父”说了算,根本不当家,这就使得诸葛亮死后对军务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做决定了。
2,你不能知人善任。结果诸葛亮死后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人,后主的昏庸和黄浩的影响使蜀国迅速衰落。
3.隆众的战略失误。在隆中对,诸葛亮制定了占领荆州,夺取巴蜀,占领汉中,再谋中原的战略计划。这样一来,原本弱小的蜀国就无法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而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且荆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就算荆州没丢,也不可能问鼎中原。
4.治国有方,治军无能。诸葛亮治国有方。蜀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刘璋时期的软弱政治,使人民富裕起来。但在军事方面,虽然六次出祁山都失败了,第一次出祁山形势大好,却因街亭之败而全线崩溃。第一次去岐山,是三足鼎立后的第一次北伐,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投降,魏派大将张合抵抗蜀军。诸葛亮深知北伐的重要性,深知张合是魏国名将,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性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当时诸葛亮应该亲自驾驶街亭,所以没有街亭的损失。如果是这样的话,三国历史可能在潼关以西归蜀许久之后被改写。诸葛亮虽然知道蜀国按国力不可能和魏国打持久战,应该是奇兵败将,但在接下来的五次北伐中,还是以法入侵。魏总司令深知蜀军之弱,坚持不战,致使蜀军无功而返祁山。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与魏国统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中为了美化诸葛亮,把他描写成“失败的英雄”。
5.要军国主义。蜀国人口只有94万多一点。刘禅投降时有110000多名士兵,是三国中比例最高的。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存在的42年间,伟大的战争是征服南方、吴、祁山和中原。连年征战,使蜀国国力凋零,人口减少,大量精壮劳力参军,破坏了蜀国的经济。
6.任性一点。初伐中原时,魏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出谋划策,说:“夏侯懋是个能生育的孩子,懦弱无情。我愿领精兵五千,取赞美之路出,寻秦岭之东,北为子午谷,十日可达长安。夏侯茂若闻其骤至,必弃城而望横门帝阁。一个从东边来,丞相可以驱马,从斜谷前进。如果他这样做,他将在咸阳以西。诸葛亮拒绝考虑,理由是“这不是灵丹妙药”。"
我研究过当时的三国形势图,这个计划确实是一个巧妙的计划。后来证明夏侯茂没有计划。如果按照这个计划,三国的局势会有很大的变化。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随后的五次北伐都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魏国的统帅已经换成了精通军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洁的作风,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
其中《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其的评论,在后世引起了诸多争议。陈寿对诸葛亮的做人、执政、治军能力评价很高,说诸葛亮“足智多谋,非其所长”。这样看来,诸葛亮还能称为军事家吗?本文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对此进行了分析。
第一,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公元223年)亲自指挥了他一生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
1,诸葛亮南征战役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岐山)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陈仓)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武都和尹平)
5.诸葛亮第一次反击魏对蜀(汉中-陇右)的进攻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岐山)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
刘备去世前,诸葛亮基本上是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管理、人员和战略政策,从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刘备死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都是他亲自指挥。
应该说刘备的阅人能力和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刘备的一生中,诸葛亮从来没有被派去指挥过一次重要的战斗。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和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法正之下的。后来兵权交给诸葛亮,因为三强都没了。在指挥作战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比得上魏延,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华无处发挥的原因。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领等国家治理的高级官员都是其他人。诸葛亮只是个军师将军,魏延是镇军将军兼汉中太守。所以在刘备眼里,魏延独立作战的能力高于诸葛亮和张飞等将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这个方向的将军是当时最高水平。
第二,简要回顾以前的战斗
1,诸葛亮南征(公元225年)
这场战役平定了蜀南少数民族的叛乱,保证了日后北伐的大后方稳定。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蛮荒地区,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军队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此外,马谡军事谋略为辅,政治为主,李惠、马忠等将领兵分三路,先后平定了高定、永凯、朱宝、孟获等叛乱。这次没有大的军事战役,主要是克服山川、气候、水土的困难,不能体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所谓孟获七擒,在《三国志》等重要史书中是找不到的,所以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也许有些东西是被捕获后释放的。
此外,诸葛亮一生在南方并不稳定。例如,马良和张仪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都试图平息另一次南方叛乱(公元233年)。同样的工作,在吴派一个得力的将军基本上就能完成。在魏,对乌桓部落和袁集团残余势力的突击,由曹操亲自指挥,应该说是长途突击的典范(塔敦可汗的数万骑兵在一战中全军覆没)。
2.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岐山——公元228年初)
这次战役初期的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最好的。然而,诸葛亮接连犯下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相互配合、部署不当等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历次北伐中最惨重的失败。
战前双方的部署:
蜀军:* * 65438+万余人,其中赵云、邓骘率领的东路军约1万人。楚济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到关中地区;诸葛亮率领九万大军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之前没有采纳魏延引精兵攻长安的建议,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陇右,逐步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骘、马谡、吴懿、王平、高翔、居鲁士、黄易等。)和大部分机动部队,准备在魏忙于东线战争的时候,在西线取得胜利。
魏军:6万人左右投入战斗。其中,张合率领主力野战军5万人进攻陇右蜀军,曹真率领数千人防守秦岭谷口,陇右各县数千人坚守主要战略要点。战前,这个战区在刘备死后的五年内没有发生大的战役,但是在魏、吴前线却发生了多次战争。因此,魏国在这一地区的不到一万人的军队被限制在主要的战略要点进行警戒。战区司令是司马麟,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徐。直到蜀国要进攻时,才急忙派大将曹真代替司马林。而张合实际上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他在荆州和永州的多次冲锋陷阵就可以证明(见《三国志——张合传》)。为了反击蜀兵的进攻,亲自从洛阳派出五万大军前往西线,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斗结果:诸葛亮分兵,任命没有实战经验,独自领兵却又自负的马谡为防御军统帅,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败,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不足,选择在兵力还在上升时就退敌,从而使战争不可逆转,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把主要失败归咎于马谡,但诸葛亮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误判了双方形势,高估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低估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无法及时增援。
当时蜀军分为三部分: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的前军(约2.5 ~ 3万人)正在进攻季承、上官等陇右战略据点;抗敌援军由马谡、高分赴街亭、烈柳城阻击魏军援军(3万人);诸葛亮率领30000-35000人(估计其中一部分负责运粮运草)作为战役预备队(在隰县,位于岐山东北)。
因为在判断形势的时候,我认为抵抗部队可以坚持很久,而攻城部队可以迅速攻克城市,我认为魏军部队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进攻。结果三个判断都是错的。
第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的情况下,没有集中力量首先击溃魏军野战军。而是阻击援军,攻打陇右的战略据点。结果被魏军分了,这让分兵的武将成了大忌。
其实这才是这场运动失败的关键。再看同样的情况,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军,原本进攻袁谭)增援。曹操立即留下少量兵力监视邺城守军,并率领主力抗击袁尚兵团。经过激战,援军(野战军)被一举击溃。结果,邺城的守军非常混乱,曹骏的主力部队猛攻回师,师很快被占领。
所以,诸葛亮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是:魏延、武义兵团,联合马谡、高详兵团和自己的汉军,先与魏军漳河兵团对峙,留下少量兵力牵制和上官的守军。如果张合的兵团被打败了,陇右就一定全部归蜀了。如果张合战败,只能说蜀国还没有进攻魏国的实力。
第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刘备早就告诉马谡要夸张,不要用。但诸葛亮认为他的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导致抵抗很快失败。
其实,凡是去过街亭(无论是在庄浪还是秦安)或者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人都可以发现,街亭附近的山(南山)都很小很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很陡。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只能挨着,这显然不符合基本常识。所以历史上马谡大概是山城路都占了,完全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但是两万五千蜀军却被精锐的四万五魏军打败了(因为这个魏军是魏的战略预备队,王维亲自交给张合的)。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作战的经验,是个书生(绝非武将),所以不是魏军名将张合的对手。
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这也是为什么马谡被斩首时蜀国人人落泪,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但是,大家都夸了诸葛亮之后,就没人敢提了。
第四,兵力部署有问题:街亭位置历史上有争议。按标准,在甘肃庄浪以东20公里处,距离诸葛亮中国军队所在地隰县200公里处有一条山路。这是1800年前通讯运输落后之前的一段距离。诸葛亮派2.5马内巴到这么远的地方(而且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将军统帅),是极其危险和不合理的,加上周边的广卫县、安定县、天水县还在魏军手中,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该在甘肃秦安东北的龙城镇(也就是汉代的略阳古城, 东汉初年刘秀多次与肖伟交战的地方),距隰县也有65,438+000多公里。 总之,战役预备队离抗战前线太远,是重大部署失误。
至少在马谡危机期间,诸葛亮的中国军队无法增援,诸葛亮为什么躲在远离前线的西郡,至今无人分析。可能是为了协调粮草或者是担心魏军会断了蜀军的后路,那样的话,那就太谨慎了。
第五,挡援失败后,应变能力差,无法组织有效反击,也没有动用战役预备队,使剩余的六万大军只能仓皇撤退,损失惨重。当时诸葛亮手里还有6万人(马谡9万减去2.5万,细作5千),应该比魏军兵多(5万减去街亭和烈流城的损失)。据估计,仅诸葛亮的西郡就应该有两万左右的战役预备队。如果组织的好,我们还是可以对魏军进行反击的,诸葛亮从西县撤退,只是因为魏军胜利后没有追击(或者去进攻蜀军的前军攻城),比较冷静。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认为此役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利,与他的指挥失误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诸葛亮在随后的战斗中指挥作战更加谨慎小心。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陈仓——公元228年底)
在这场战争之前,西线的形势也很好。当时吴在东线打败魏军大将曹秀,魏军损失很大。于是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增援东线,包括张合主力兵团,关陇地区兵力空虚。蜀军虽然年初刚经历了一败涂地,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应该有所恢复。然而诸葛亮入侵陈仓要塞久未果,白白失去了一次良机。魏军援军到了,蜀军只好撤退。虽然他开枪打死了魏国将军新美乐股份公司,但这对大局没有帮助。
战前双方的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自率领数万人(估计实际兵力为3-4万)出散关,直抵陈仓,准备攻占陈仓要塞,切断陇道,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进一步占领陇右,威胁关中。
魏军:将军赵昊、王声领兵数千守陈仓,将军曹真领兵数千守长安,张合等主力远在荆州。但魏军提前加固了陈仓要塞,准备坚守。
战役结果:蜀军在坚城下驻军,猛攻20多天。它无法被征服。眼见魏将军张合率兵前来增援,粮食即将告罄,只得退守汉中。
解析:诸葛亮用刚性武器作战的典型,虽然没有损失,但是失去的珍贵战机再也找不回来了。此后,魏军重兵集团长期居于西线,在岐山、上官、陈仓、梅县、长安等地构筑工事。蜀军没有机会打败魏军,夺取陇右和关中。诸葛亮的主要错误是:
第一,打斗很僵硬。街亭之战胜利后,魏军主曹真估计诸葛亮下次会进攻陈仓,于是提前派赵昊增援防守陈仓,自称用兵心切的诸葛亮前来进攻陈仓,这是一次形势判断和敌情侦察的重大失败(见《三国志·曹真传》);
二是没有做好攻坚战的准备,以为依靠磅礴的军事力量就能迫使守军投降。投降失败后,数万人猛攻65438+万人防守的陈仓小城,20多天无法攻克。至少说明攻城准备不充分,魏军增援很快(当时魏主把在荆州前线的张合赶回河南城,命令战略预备队三万人火速赶往西线增援),使战役徒劳无功。白白浪费金钱和食物。
杀了一个少年,新美乐股份公司(不是将军,他在《演义》中突出了诸葛亮,把说得很难听)与魏无关。再说,在前面的荆州战场上,吴还杀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尹平武都——公元229年)
诸葛亮派大将陈武(又名陈石、陈蓉)从汉中攻打魏武都、尹平两郡。魏将军郭怀本准备反击,后来发现诸葛亮在后面率军,于是撤回天水郡。诸葛亮没有追击,占领两县后回军。
战前双方的部署:
蜀军:蜀将引陈武以千军攻之,诸葛亮引数万主力在后;
魏军:永州刺史郭淮领兵数千,其他军队不参战。
战斗结果:根本没有发生重大战斗,所以应该算不上正式战斗。只是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这一仗被列为几座岐山之一。这一行动的结果是占领魏武都和尹平县。
分析:估计这次蜀军行动的真实目的是通过佯攻兵力薄弱的两县来吸引魏军参战,诸葛亮再引主力进攻,从而达到消灭陇西魏军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首先,当曹操撤出汉中时,武都和尹平两县因离蜀太近,难以防守而决定放弃。同时他们将五万余户迁到天水、长安,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两县地处荒山野岭,远离双方防线。所以当时两县攻陷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攻陷(因为当时没有士兵防守)。直到后来魏准备吞并蜀,这两个县才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另外,第一次北伐时,这两个县分别位于诸葛亮驻扎的西县和岐山以南。诸葛亮的部队早已过了武都县城,却没有武都县城的回应或被俘的记录。诸葛亮退兵后,魏军收复疆土,未置郡名。这证明两县是无人区,没有占领的必要。
此役的“胜利”,不过是诸葛亮恢复官职的借口。
其次,蜀将陈武名气不大,估计兵力也不会很多。很明显是他派他们去远山诱敌,然后诸葛亮的部队才是真正的进攻力量。诸葛亮不会恰好在史书记载的那个地区,因为很明显,诸葛亮没什么事情,那么他率领大军到荒山野岭干什么呢?
第三,郭玮淮开始看出陈武的兵力薄弱,如诸葛亮所料,准备从天水南下,攻其便宜。但他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识破了蜀军的真实意图,立即返回天水。诸葛亮的计划失败了。
5.诸葛亮击退了魏对蜀国的第一次进攻(汉中——公元230年)。
鉴于蜀军的屡次进攻,曹骏准备进行反击。并州军兵分四路进攻汉中,但由于大雨连绵三十多天,魏军忙于修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双方再无接触和交战。
此后蜀军进行了一些追击战,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估计规模也很小,因为道路问题对双方来说是一样的。诸葛亮的防御部署似乎更加合理严密。但是没有经过实战检验。
言情小说中描述的故事基本都是虚构的故事。这是诸葛亮在世时,魏军兵力唯一一次超过蜀军。所以诸葛亮也很谨慎,命令李严立即调兵两万守吴增援汉中。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岐山——公元231)
诸葛亮进攻祁山和上官,魏军防守,司马懿和张合领兵增援,双方在祁山一带僵持不下,发生了一些局部战斗。最后诸葛亮退兵,伏击并射杀了魏国大将张合。
战前双方的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自率领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兵马八万余人,攻打以武都县为根据地的岐山线;
魏军:司马懿(代替患病的曹真)、张合领兵镇守长安后赴岐山增援(估计四万余人);岐山一线后卫:贾旭、魏平、费瑶等。(预计654.38+0万),西线增援部队:郭淮部(预计5000)* *算下来不到6万。
战斗结果;这一仗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胜利。不仅歼灭魏军3000人,还射杀了魏国大将张合。诸葛亮多次调动魏军,希望通过包围岐山和上官来吸引魏军的援军,然后集中主力消灭魏军援军。然而,魏军的新统帅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给诸葛阿良机会。最后,他撤军了。应该说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任何失误,他反复调动军队的艺术是非常高的。但最后没有办法让魏军打下去,只好放弃占领的上官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击部署得很好,一举消灭了张合,报了街亭一箭之仇。
但是,这些战术上的胜利,和国家战略相比,实在是太少了。郭玮大军压境,一个张合死了,郭淮、邓艾、钟会等一众大将纷纷出马。舒实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公元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征关中,希望与魏军决战,魏军加强防守,不与蜀军交战。最后诸葛亮死在军营,蜀军撤退。
战前双方的部署:
蜀军:诸葛亮率领魏延、杨仪、姜维、王平(改称何平)、马岱等10大军直接从汉中进攻关中。
魏军:司马懿、郭淮、秦朗等军约七万人。
战斗结果:司马懿占领渭水以南阵地,部署防线,阻止诸葛亮东进,派郭淮抢占渭水北岸要点。加上西边的堡垒,诸葛亮的军队被堵在秦岭北侧和渭水南麓的前线,根本无法进攻魏军的防守阵地。无法依靠优势兵力与魏军决战,诸葛亮就这样僵持了三个多月,100多天。
分析: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也犯了许多错误;
第一,65438+万大军必须千里翻越崎岖的秦岭,尽力速战速决,而不是在城下驻军100多天,无所作为。就算准备再多的粮草,也是违背军事家最基本的常识的。
第二,诸葛亮的部队都在魏军的意料之中,只能说明用兵之策太普通了。首先,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沿着秦岭向东进攻武都,魏军就麻烦了。为什么?因为东进进攻逐渐进入关中平原,魏军无险可守,而东边的长安又是魏国重镇,所以不能失守。所以魏军不得不进攻拦截,这样蜀军才能与魏军决战,于是司马懿拨开人群,领兵渡过渭水,提前防御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其次,蜀军见东进,不得不西进五丈原。此时淮判断蜀军的战役企图是切断甘肃路,以控制陇右,当即建议夺取战役要点,堵住了蜀军北进之路。蜀军果然来打了,不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再一次出兵攻打西边的要塞陈仓,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进行前线填海。如果诸葛亮屯田是真的,那确实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原因如下:首先,军队三面受敌,疆域狭小。部队要随时准备打仗,怎么能在前线开荒呢?其次,收割粮食至少需要四个月(尤其是北方的关中),在此基础上维持65438+万大军不现实;再次,即使敌人骑兵在大丰收后赶过来,结果也只能是五谷无收;而且诸葛亮为这次战役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加上发明的先进交通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修建的粮仓,蜀军不需要依靠屯田来增加粮食。其实诸葛亮在前线开荒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魏军进攻,找机会打败他们。这才是真正符合诸葛亮思想的尝试。至于所谓送女子丝巾给司马懿,不过是后人为了贬低司马懿而安排的故事。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根本不会去打仗(很多分散在田野里的士兵都无法诱导司马懿去打仗,如果送一条丝巾就能奏效的话,恐怕就不是司马懿了),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采用这么卑鄙的手段,因为这不是严谨正直的诸葛亮能做到的。请不要贬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最后诸葛亮诱敌之计失败。第一,他的计划太普通了,对手和他不相上下。
第四,不可思议的是,诸葛亮进攻北方平原失败后没有继续进攻,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你不进攻,那就立即撤退。65438+万大军每天需要消耗多少粮草,跨越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小路,需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而且魏军离渭河、关中根据地很近,运输、补给都很方便,根本不用着急。所以立刻退兵可以减少很多损失,诸葛亮也不一定会愁死。
以上总结了诸葛亮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都是根据历史真实写的,当然也有一些个人的分析。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应该高于司马懿,但低于曹真。原因是诸葛亮三次与曹真交战,1,第二次以诸葛亮失败告终,第三次因为下雨没有交战,所以诸葛亮对曹真是0.5比2.5。诸葛亮不如曹真。与司马懿两战,诸葛亮一胜一平,1.5比0.5,诸葛亮高于司马懿。这个估计大家都接受不了,因为曹真在言情中被贬低的太多了。
当然,这只是对作战和指挥水平的评价,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的才华都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既然这些内容已经被历史认可,我就不再多做评论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一个战略家不仅要有好的理论,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必须用兵如神,多胜少负(至少赢8负2),少胜多负只能是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