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的结局是什么?

妙玉是整部《红楼梦》我个人觉得最虚伪的人物之一!其悲情凄冷处直欲令人流泪,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其矫揉造作、虚伪不堪处也直欲令人作呕!借用她“好友”邢岫烟的话:“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话说书中第一次提到妙玉之前说的是“又有林之孝家的”采访聘买了十个小尼姑,十个小道姑。“聘买”虽有个“聘”字作掩护,还终究还是“买”!她们的存在可以说是跟贾府里面的假山怪石一样,说白了不过是弄来的装饰。但对于公府第的贾家预备着元妃省亲而修的大观园来说,这“十个小尼姑、十个小道姑”明显不够档次,所以林之孝家的又对王夫人介绍“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话说这就是贾府对“妙玉”的定位了——通俗点说也就是土豪老板千金一掷也得买点假古玩壮壮门面的路数,一件玩物摆设,一件不错的,足以看得过去让人不失面子的玩物摆设……

从“林之孝家的”介绍了一大堆之后,王夫人的一句:“何不接了她来?”也足以看出贾府上层对于妙玉的定位:王夫人哪里当对方也是个人?哪里想过对方也有愿意或不愿意被你接来的决定权?

果不其然,林之孝家的接着就回道:“若请她,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话说看到这儿,妙玉已经不像个出家人了:

妙玉,一个向佛之人,本应持一心之善,观世法平等,可哪个真正的佛门子弟会未知确切如何,先以恶意度人?

那《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从未把自己当和尚,且又嫉恶如仇,更兼生活在“人吃人”的诡谲江湖之中,却也没有尚未打过交道,上来就先入为主,把别人都设想成不堪之人的记录!为什么?因为鲁智深自己心中就无有一丝不堪之隐念,所以自他眼中看来,若有恶迹,禅杖打杀,但若无恶迹,则非恶人!可反观号称“槛外人”的妙玉,我却觉得妙玉的觉悟和境界还不如鲁智深高。

接下来曹公笔锋一转,王夫人竟然“下个请帖请她何妨?”

得了夫人的话,林之孝家的马上叫书启相公写了个请帖,给妙玉送了过去。然后第二天,妙玉就被接来了……

就王夫人来说“下个请帖何妨?”的时候,表达的意思很明确:

不过是“为了办事嘛,给她个面子有啥关系?”

从头到尾比刚才直接“接来”多给了妙玉什么尊重了吗?可那“我再不去”的妙玉马上(第二天)就来了,这哪里是“我再不去的”?这是“我可得卖个好价钱!”

《红楼梦》写透了世道人心,书里打算将自己“卖个好价钱”的自我物化了的人所在多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妙玉的行为也没什么错,可接下来的正式出场,这家伙的表现就实在是让人不喜欢了:

话说“贾母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而妙玉呢?“笑着往里让”,并在贾母“把你的好茶拿来”的吩咐下,赶紧“亲自”奉上茶水,可贾母竟然毫不客气地推了她的好意,理由是“不吃‘六安茶’”。

话说这么郁闷的事以“自性高洁难打交道”著称的妙玉竟然丝毫不恼,反倒“笑说”这是“老君眉”,可见是针对贾母刚刚说的“我们才都吃了酒肉”的话,揣测出了此时的贾母不宜浓香,只望淡雅……

而且这里还有个细节,她给贾母奉茶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盏”,而后边给其他人喝的却“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话说这一段充分说明在高洁的出家人妙玉眼里,人本就是分等的,这分等不在才学高下,道德厚薄,只有一条标准,就是“谁的世俗地位更高,谁是最重要的资源的实际掌控者”!所以贾母能得到体贴入微的关怀,即便驳了妙玉的面子,也照样能得到“笑着的解释”,而众人却只能顺着贾母的心意来——谁在乎你们想喝什么茶?所以贾母能享受妙玉亲手奉上的小茶盏,而众人“清一色”都是白盖碗……

话说栊翠庵喝茶这段除了栊翠庵主人妙玉自己和贾母、宝黛钗之外,另一个被点了名的人物是村妪刘姥姥,那么这妙玉又如适合对待这位从来没惹过她的村妪的呢?

刘姥姥喝了贾母给的半盏茶,贾母他们刚走,妙玉就忙吩咐“将那成窑的别收了”!

宝玉知道她是嫌刘姥姥用过了脏,于是向她讨这只茶盏,准备送给刘姥姥,这样姥姥“卖了也可以度日”!

可妙玉呢?竟然说什么“幸而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听听这恶狠狠的口气,哪里是个出家人慈眉善目的卖相?

天天只知道吃丫头嘴上胭脂,从没经历过人世风雨的宝玉都能体会刘姥姥的艰难,从而捧出了一份慈悲的心肠来,可在进大观园之前早就经历过人情冷暖的佛门弟子妙玉呢?竟然只有嫌憎!即便不说她出家人的身份,难道不凉薄,不冷血吗?

就喝茶这一段的表现,这所谓高洁的妙玉,还不如吟出了“一根XX往里戳”的薛蟠,同是无礼,可那呆霸王与人交往,倒敢拿出过几分真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