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对日本人的影响,《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上最古老的小说《源氏物语》于10月11日迎来了它的千年生日。被誉为“让日本民族骄傲了10个世纪的文学巨著”。它以独特的小宇宙影响了从江户时代到现在的几代作家,在文学史和小说界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源氏物语》的结构由短篇小说构成,联系松散,叙述简单,时间的推移与人物性格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作为一部小说,它的结构也是由短篇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了整个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300多年前,江户时代的文学巨匠伊原清治撰写的《好色之辈》在结构上模仿《源氏物语》,写了54篇关于主人公“世介”从7岁到60岁的生活经历的短篇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连贯的,一个人读起来并不枯燥,还拥有另一个世界,因此被誉为江户时代的《源氏物语》。

唯美主义大师谷崎润一郎将《源氏物语》翻译成现代日语后,发表了深受《源氏物语》影响的代表作《细雪》,将悠闲的叙事节奏与出场人物的心理活动重叠,生动展现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与《源氏物语》中广元晚年居住的六院如出一辙。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中学时就很欣赏《源氏物语》,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作品《雪国》中所表达的虚无与《源氏物语》中的哀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雕琢得更为精细,变化也更为奇特。川端康成的另一部代表作《古都》也带有浓厚的《源氏物语》色彩,其中在贫富悬殊的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姐妹几乎是藤壶和若子的“现代翻版”。

《朝日新闻》认为,《源氏千年物语》影响了几代文学大师。除了已故的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现在很红的村上春树也染了源氏的颜色。在村上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不仅有《源氏物语》中六条妃子通过活的灵魂的显现将葵姬折磨致死的著名情节,少年时期的田村卡夫卡也读过谷崎润一郎翻译的《源氏物语》。学者三田村正子教授说,村上春树把《源氏物语》的情节“挂”在了青年卡夫卡的无意识之下,而且这两部相隔近千年的巨著居然结构相同。

86岁的著名尼姑作家Jakucho Setouchi说:“如果你想找一本浓缩了日本文化精髓的书,《源氏物语》是唯一的选择。”Jakucho Setouchi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将《源氏物语》翻译成现代小说,卖出了近300万册,成功地将这部经典呈现在大众面前。因此在2006年被明仁天皇授予文化勋章。不久前,Jakucho Setouchi赶上了时尚,首次试水最受欢迎的手机小说。她说,从她使用的笔名“子”到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光”,这一创作灵感来自源氏的古老故事。这正如《读卖新闻》所说:今天,《源氏物语》继续刺激着日本作家的想象力。

交流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除劳动和语言之外的动物王国的重要标志。(1)而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文化传播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就文学而言,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传播中的意义是人们记录、表达、传递和交流知识和思想的工具,主要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由于有了文字记录,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信息得以永久、准确地保存,具有开放性和普适性的特点。(3)正是由于这些传播特点,《红楼梦》这部巨著得以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全世界,为今人所感叹。当然,书面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隔了作者和读者,所以相对于那种全息的口头交流来说是一种片面的交流模式,导致了批评者的辛苦和索引者的奇思妙想。

文化传播的研究方向很广,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但分享和控制永远占据主要位置,是两个关键要素。分享是最重要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化传播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受众,让其他文化圈接受;另一方面,对于受众来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文化的进入,而是主动、积极、合理地吸收其养分,获取新文化带来的收益。一方面,曹雪芹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这本书里。它以其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接收者会怎么做呢?在此,我试从《红楼梦》续集和《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部惊世之作的影响。

一、《红楼梦》续集

乾隆五十六年,《成高本》问世,从而结束了《红楼梦》仅以手稿形式流传的形式,大大扩大了这部巨著的影响。自嘉庆元年起,曹雪芹假借曹雪芹之名写的逍遥子《红楼梦》问世,随即,或从第97回或第120回为起点,“续梦”、“补梦”、“解梦”。

《梦》等红楼梦续作相继问世,清朝末年层出不穷,影响延伸到当代。我们要注意的是,图书续借现象主要是由名著本身的影响造成的,在文学史中研究图书续借问题实际上是名著影响研究的延伸。(4)

(一)原因

任何一种传播结构都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传播情境、发送者、接收者和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可以理解为搜索媒体,包括国家语言、社交传播工具和设施。这里就不说了。前三个要素分析如下:

1,社会原因

文化适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文化传播的选择性。(5)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之间存在* *关系。传播系统直接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机制。(6)英利士说:“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决定了社会控制的方法和政府制度。”(7)换个角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体系。广义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综合表现。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习俗和风气。(8)交往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和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影响他人的交往行为。然而,个体交往行为和群体交往行为都受到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传播原理与应用》一书明确指出“环境对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具有多种性质。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广阔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受和相互作用造成的。尽管许多传播研究者对环境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视而不见,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正是周围环境对人们的行为、观点和信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上不仅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系统,而且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和制约。”(9)

清朝虽然是作为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上台的,但是随着经济的恢复,文化也开始复苏。清廷采取了一些客观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如恢复科举、编撰书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随着小说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皇帝也采取一种乐于助人的态度。据大清?赵昆的《小婷杂记》有一卷:“崇德初年,文帝患于汉字无知,治法无知。他命大文成翻译官话、四书、公海三国志,授之为旧,被认为是政治事务的常态。丁之后,在太和门西廊下设书房,j .他翻西厢记、金瓶梅之书,字疏,大家争相背诵。”(10)这种风波和民间对小说的喜爱,促成了小说的繁荣。当然,当时清政府对小说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只限于不妨碍统治的小说。《红楼梦》续集能够产生并存在于书籍被严格禁止的枯荣时代,是很有意义的。或许在清廷看来,这类书无伤大雅,续书所描写的宝坻之恋一般都被纳入封建礼教的轨道。笔墨虽与风流韵事有关,但清廷尚可容忍。

2、《红楼梦》这本书的缘由

就《红楼梦》本身而言,它在世界上最早的普及和传播是以手稿的形式出现的。曹雪芹在世时,只在亲友间流传。曹死后,它流传甚广,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读本。正如程维远在序言中所说,“善人每次抄一份,放在庙城,价值几十金,可谓走投无路之人。”可见,它一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王公贵族和老百姓争相阅读。自从程家本、程颐出版这本杂志后,流传更广,一时间北京出现了“红楼热”的文化时尚。逍遥子在《红楼梦》序中写道:“曹雪芹的《红楼梦》久负盛名,每本需数十金。铁岭高军这个词就成了,流行了一段时间,家里就定了几次。”郝懿行在《印书堂录》中记载:“乾隆至嘉庆间进京,案头必有《红楼梦》。”⑾当时有一种说法,叫“纵谈红楼梦,纵读诗书无用”。《红楼梦》虽多次被朝廷封禁,但屡禁不止,影响越来越大。这为中多续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而且《红楼梦》孕意丰富,思想深刻,远超中国古代任何一部名著。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和“文化小说”。的确,它引发了太多的问题:社会、家庭、道德、伦理、婚姻、科举等等。吸引着人们去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在续集中也有很多人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1,由于作者自身原因。

学者的思想应该受到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明清以来追求个人价值、主张个性解放的人文关怀思潮更加深入人心,这种思潮对文人真正的独立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质上,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交往行为的具体过程甚至是指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个体主动接受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完成社会人的塑造并告知这一结果反作用于社会的双重互动过程。(12)人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事物,分析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大概是《红楼梦》续作的重要原因。就像晚清著名的声讨小说家吴写了《红楼梦》的续集《新石头》一样,他的第一本书里的一段话,可能代表了当时很多读者的心声: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出版以来,后人又写了多少本《红楼梦》《红楼梦》《红楼梦》之类的小说。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一个人写作文,总是先有某种意义。他写的时候,不一定要别人欣赏,只是随心所欲的写自己的怀抱。至于后人的褒贬,与我无关。吴的话很有代表性,其中“写自己的手臂”道出了很多续作作者的主要创作动机,就是这种动机在不同作者身上的体现,续作书也会很多。

(二)《红楼梦》续集的影响

《红楼梦》续书一经产生,就有许多书店出版、镌刻。当时刊刻这些续书的主要书店有桂文堂、聚珍堂、文光堂、景讯堂、书经堂、金谷园、宝翁轩、红墙阁、藤花榭等。

这些续作也多次出版和刻印。所以,同一个续集有很多版本。这些续作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海外也有流传,有些海外收藏在国内并不多见。根据刘存仁在伦敦看到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英国亚洲皇家学会有《嘉庆异微本》和《红楼梦》,这是曾云在孙杰迪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没有看到的。一个栗子的《红楼梦记录》认为这本书不存在,因为作者的序言以“嘉庆四岁二次未住中秋,春洲祝融山房”这句话结尾。现在看来可以确认这个版本的存在了。又根据日本?大冢秀吉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编》有记载,东京大学有《红楼梦》后,至今国内未见。但根据这个书目,是“同治元年鉴,阳城文光堂藏板,无卷,二十四回,每页九行,两跨,无图。”如此确凿的记载,说明这本书确实存在,不是后世《红楼梦》的别称。如果像这样关注后续书籍,可能会发现更多。此外,俄罗斯汉学家纪?TI Menshchikov,B?李记·父亲在《红楼梦小说的未知本》一文中记载,中国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收藏有《补充红楼梦》、《续红楼梦》、《后来红楼梦》、《红楼梦中人》、《增红楼梦》、《红楼梦》等前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汉学图书馆也有《红楼梦》续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汉学家对这些续集的态度不同寻常。例如,俄罗斯院士瓦西里耶夫在他的图书目录中评论说,“据说这些模仿者没有达到原作的水平,但我们知道他们也应该反映中国人的那种生活和精神。因此,我们不认为他们完全不感兴趣。”(13)而且,韩国也有翻译《红楼梦》续集的。《红楼梦》续集的传播和影响是相当可观的。

二、《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沟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息源)影响另一个系统(信息收缩)的活动,这是一种操作意义。(14)在古代,随着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能够跨越海洋,跨越自然的障碍进行跨国交流,从而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产生了文化融合。文化整合使文化圈吸收营养,强化文化适应和整合功能,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文化的重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和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不仅征服了我们,而且一经在国外传播,也在国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截至目前,已有16种语言的30多种翻译。(15)《美国百科全书》将其与日本的《源氏物语》和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相比较。1980年,首届红学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召开。《红楼梦》于65438年6月至0986年6月在哈尔滨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一)《红楼梦》在日本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两国文化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所以《红楼梦》在日本影响很大,从传入开始就有翻译和研究。在日本的外国语学校里作为学习汉语的教材。

据考,《红楼梦》最早是从钱塘北面的乍浦起航到日本的。(16)据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苏平先生考证,一直在长崎从事清朝贸易的日本富商村上的私人文献中有一笔“穷帐”,记载有一艘船于11月23日从浙江乍浦港起航,12月9日抵达长崎。在“殷南京船”一栏下,有“船主王开泰,唐朝八十人”的货物目录,其中有“红楼梦卷九部十八集”。这是迄今为止红学研究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红楼梦》向海外传播到世界的最早记载。为什么乍浦成为《红楼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从它的地理环境来分析。在传播学中,环境是指围绕传播活动发生的环境和条件。(17)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作为社会动物,人的交往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交往活动永远受制于环境。地理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是明显而深刻的。乍浦港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它位于钱塘江北部,与九龙山为伴,面朝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大陆航海的好去处,独具海河联运特色,为历届政府所重视,海上地位突出。19世纪的乍浦名篇之一是高士奇的一首茶花诗,其序具体反映了乍浦与日本在民间有着悠久的鲜花交流。由此判断,还会有文学、书法的贸易交流。根据日本历史事实,清朝初期,日本发生过几次大火灾,很多皇家书籍被烧毁,日本急需中国书籍来补充。因此,中国书籍从日益繁荣的乍浦港带入日本是合理的。

19年底,日本开始翻译《红楼梦》,最初是删节。从1892,日本汉学家森淮南第一次翻译,发表在有百年历史的《城南评论》第二期。(18)在他之后,日本问题的各种删节译本和全译本相继问世。最有影响和最受欢迎的是《红楼梦》,这是松岛茂夫和苏平·伊藤最早的全译本。本书* * *有14卷,120章。前80章按《正奇序》译,后40章按程一本译。写于1940,发布于1950。由日本岩松博书店作为《岩博文库》一书出版。此译本由东京平凡社以1963再版为《世界名著全集》第五卷。

随着《红楼梦》日文版的大量出版,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日本汉学家研究《红楼梦》的书籍和专著已有三四十种,报刊论文数百篇。

东京大学的藤堂明保、京都大学的清水茂、神户大学的陈辅太田、东京大学的松岛茂夫、曾在北海道大学和大阪市立大学任教的伊藤等都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研究方向也很多:宫田一郎写了《红楼梦词汇索引》,提取了《红楼梦》中的连词、成语、俗语;村松英的小说《红楼梦》对其语言和艺术技巧作了深入的研究;伊藤苏学者也对其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51年,Shigeo Hashikawa、Jijiro Jin等人用教育部的科研经费在京都组织了一次《红楼梦》研讨会。

(二)韩国的《红楼梦》

根据已故朝鲜学者李的记载日期,推断“传入朝鲜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1830”(19)还有一种说法是:《红楼梦》流传到韩国的时间可能是程刻本出现后的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左右。(20)1960年,大正印社出版了120年的《红楼梦》节日译本,1969年,益友文化社出版了120年李译的《红楼梦》五卷译本。

韩国也非常重视红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1)。一、朝鲜后期(1892-1910)。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流传到朝鲜各地,形成了大量的读者,翻译工作也留下了不俗的成绩。这时候,现存的备受红学和翻译界关注的《乐山寨本》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译本。第二,日据时期(1910—1945),以及韩国光复后(1945—1980),由于时代条件和学术环境的限制,《红楼梦》的成就并不显著。第四,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80。时至今日,红学研究进展迅速。

(三)《红楼梦》在俄罗斯

众所周知,收藏的带有脂砚斋评语的手稿被远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收藏。这部手稿在国内从未见过,受到国内红学界的高度重视。有人说它是“道光年间被俄国人从我国带走的”,(22)更证明“石头的故事是道光十二年(1832)通过琉璃厂书店卖给中国的俄国人,再传到俄国的。”无论如何。俄罗斯对《红楼梦》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1812。在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843年,传教士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科万克将《红楼梦》第一集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俄文,发表在彼得堡出版的《祖国》杂志上。十月革命后,前苏联非常重视《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65438-0985年,民族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帕纳苏克翻译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

(四)《红楼梦》在德国

中欧之间真正的文化交流是近代史的事情。可以说,它是伴随着西方基督教对中国的传教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产生的。

西方第一个写文章介绍《红楼梦》的人是德国传教士郭。(24)1842年5月写《红楼梦》,发表在广州出版的《中国报》第11卷。他是第一个发表《红楼梦》论文的外国人。

1932年,《红楼梦》德文译本在德国莱比锡出版。译者是当时著名的汉学家库恩。他自称是第一个登上《红楼梦》顶峰的欧洲人。

当然,由于东西方固有的文化和思想差异,库恩再现了以包、柴、戴为核心的主线故事,同时删去了与这条主线关系不密切的次要细节。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个文化圈时,它必须适应这个文化圈的特殊情况。他的原则是:鉴于传播的点是对象的心理,他准确地翻译了所有刻画主要人物特征的细节,尤其是那些对西方人来说很新鲜的,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细节。在休息时,他利用艺术家的蒙太奇技巧,巧妙地连接上下文,而不会让人感到破碎。这样虽然做了很多删节,但还是保持了原著的全貌和轮廓。为了将内容发送到接受者的头脑中,传播者必须首先打开这个头脑的大门。在这方面,库恩的手法非常高明,为这部东方名著《红楼梦》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国家在红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篇幅有限,不做评论。

《红楼梦》这部“曹雪芹为洪宣钟哀十年,增删五次”的杰作,其影响之深远之广,恐怕是他始料不及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篇笨拙的关于《红楼梦》影响的文章,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红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