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瀑布第十节赏析

第一,整体把握

原来,焦虑和悲伤“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盛开的藤蔓的淡紫色光辉和淡紫色芬芳中,“我”安静、快乐、精神焕发。我体会到了“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压垮人。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在闪耀的花之河上扬帆远航。

《紫藤瀑布》是新时代伊始一棵枯树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是当时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面对紫藤落的时候感情会发生那样的变化,他对生活有什么感受?

研究这个问题,要注意写作时间——1982。文中还提到了“十多年前”的一株大型紫藤植物。后来,紫藤架被拆掉,种上了果树,理由是“花和生命有必然联系”,今天听起来很可笑。这是很“左”的论调。

根据这一线索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感情。从1966到1976,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使中国重新繁荣起来。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会明白,紫藤的命运,从花的稀少到毁灭,是这十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回顾花和人的命运,作者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不幸时,他们不应该被厄运淹没,而应该保持对长期生活的坚定信念。运气不好之后,不能总让悲伤压在心上。你应该面对新的生活,振作起来,以高昂的斗志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作者理解得很透彻,于是“在这淡紫色的光华和淡紫色的芬芳中,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生死之谜,兄弟情”这六个字。兄弟们兄弟们。我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比她小三岁,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和难过。现在,面对紫藤,我“沉浸在这密密麻麻的花朵的光辉中,暂时没有别的存在,只有精神上的平静和生命的喜悦”。可以理解为“各种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呢?个体生命不息,人类生命长河不息。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受困于个人的不幸,而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除了光彩,这里还有淡淡的香味,香味好像是淡紫色的,梦一般温柔地罩住了我。”如何把气味描述成颜色和梦境?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是大脑产生的幻觉。人的感情是可以沟通的。修辞学上叫通感。

3.怎么会有“鲜花和生活腐败有什么必然关系”的谬论?

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是极左思潮横行的时代。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非常狭隘。他们认为赏花不是工人的爱好,是小资产阶级的情操,资产阶级的情操。他们甚至认为爱花会腐败。

4.在那句“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之后,我说:“我摸到了小紫花小屋,里面装满了生命的酒。它张满了帆,航行在鲜花盛开的河上。它是万花丛中的一朵,是组成美丽的流动瀑布的一朵花。”这里似乎有象征意义和哲理。如果是这样,那象征着什么?它包含了什么哲学?

这确实具有象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时候,中国人民充满了活力。那时候有句话很流行,“甩开膀子干吧”。做这件事的热情像火山一样产生出来,像千帆竞发,一头扎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洪流。这两句是另一种哲学。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工作,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才能辉煌。理解了这种哲学,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这篇课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这类文章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写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文中得到很多启示。

第一,写景是表达自己意志的基础。首先要把风景写好。写风景要充满感情,到了水落石出的时候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评论。爱来自现场,讨论来自现场,是一篇好文章。

感情和理智如果有两三层就更好了。这篇短文,在谈到“精神的平静和生命的喜悦”之后,有了新的含义,是丰富的。

第二,要仔细观察现场的整体情况和各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一棵树以及一耳一花。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观察整体和局部时是多么的深思熟虑和细致入微。

第三,你要对风景有感情。风景如你心目中喜欢的人,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等。都不是想着写的时候用什么修辞手段写出来的,而是东西在心里的形象和感觉。一朵紫藤花,在作者的心目中,就像一个瀑布,像一个人,它在流动,它在笑,它在和太阳调情,写的时候,紫藤花特别美丽可爱。写作时要有想象力,要有联想,才能出彩。

第四,要有情怀,摘抄精辟的句子。画龙点睛,全文才会有灵性。

实践说明

阅读全文。用你的经历或知识来证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这句话。

除了练习大声朗读之外,这个题目意在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哲理。本课题倡导个性化阅读。每个人的经历和阅历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有深有浅,各有侧重。

试着揣摩下面的句子,体会写景之美。

1.我从未见过这样盛开的藤蔓。我只看到一朵灿烂的薰衣草,像瀑布一样从天而降,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2.紫色的大横幅上,闪着点点银光,就像泼水一样。仔细一看就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亮的部分,在和太阳调情。

3.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一面白色的小风帆,底下是尖尖的船底,船舱鼓鼓的;就像是忍不住笑出来的笑容,即将绽放。

4.紫色的瀑布覆盖着圆盘的粗枝,它不停地流动,流动,流向人们的内心。

从本质上讲,揣摩本题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从而增强语感,理解景物写作的技巧。回答好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所以学生要在把握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仔细感受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效果。比如1句,写藤蔓繁盛的时候,要想象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辉煌,欣赏这种山水书写的美。

参考答案:

1.把一棵盛开的紫藤树比作瀑布,看起来超凡脱俗,光彩夺目。

2.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都写得很细腻,鲜艳可爱,精致通透,既动感又有趣。

3.用船帆和船舱的比喻,详细描述了紫藤花的盛开状态,生机勃勃。比起微笑,它更美丽可爱,也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美,又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情。

人们经常给一些花和树一些象征意义。试着收集几段语录(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收集一些吟咏花草树木的诗词)和同学交流。

这个题目需要收藏,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交换。你和我,大家都说,做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收藏。要找书收藏,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素材。

教学建议

一,教学指导思想

阅读方法,重在阅读训练;在内容理解上,重在理解生活;在写作学习中,着重写风景。

教师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在阅读训练中,示范一段话,鼓励阅读好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索中,启发学生拿出揭示背景的句子,适当补充背景信息,引导学生理解藤蔓之恋与社会形势的关系,作者心境与民心的关系;在写作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得灵感,进行“写景抒情”的作文

二,教学的一般步骤

第一类

1.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论整体感知。

要求把握作者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领悟了什么哲学,思想总体上如何发展。

3.单词教学。

“读和写”——看笔记查字典——学生读,老师纠正发音。

4.阅读训练。

样例阅读片段(教师选择)——学生分别练习阅读——挑两个学生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讨论。

(1)面对紫藤落,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对生活有什么感受?

辅助问题设计:

-能不能画个图表,画出作者的葡萄藤变迁简史?

你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多少?

——《生死之谜·兄弟情》揭示了作者遭遇了什么不幸?

(2)“当时说花和生活腐败有必然的关系”。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概念在当时占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的意思。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尽的”。从这种信念作为人生指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作者告诉我们一朵又一朵的花与整条河和花瀑的关系是什么?

6.总结这次探索的经验。

——这次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篇相对含蓄的文章,你有什么体会?在“语文学习心得记录、读书心得、内容探索”中,写下你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畅谈

7.布置作业。

(1)“讨论与实践”第一题。

(2)我们往往对常见的花视而不见,印象模糊。向作者学习,仔细观察一朵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是对生活、对人生有感悟,准备好课堂发言,写好提纲。

第二节课

1.传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交换赏花所得。

3.轮流带几个学生大声朗读。

4.试着理解这种语言。

(1)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哪些?默读一遍,画一个好句子。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试着集体想出练习2中列出的四个句子。

5.总结一下揣摩语言的经验。

这次尝试品味语言,你有什么心得?写几篇关于“语文学习经历记录、阅读体验和语言揣摩”的笔记

6.写作学习。

激发思考问题

一般题目:如何写一篇抒情作文?

子主题:

-写景抒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风景怎么才能写得细腻?

——怎样才能把风景写得生动亲切?

-我如何通过观察风景来感受一些东西?

7.总结写作经验。

8.再次练习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2

(2)练习3

相关数据

一、作者简介

宗璞,1928出生,女,原名冯忠璞,笔名任晓哲、冯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从小在清华校园长大,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魅力。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社等单位工作。1960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花源记》、《女儿嫁给我谷》、《镜湖》、《后门》、《同伴》等。红豆被批评的不恰当。“文革”后有短篇小说《一根弦上的梦》和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1北京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奋斗创作了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野葫芦吟》,第一部小说《杜南集》于1987出版,获得好评。她的小说刻意创新,语言明快含蓄,流畅缠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像水一样深邃隽永。

二、宗璞的人生之路与校园情结(侯语嫣)

宗璞走了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当你翻开作家的简历,映入你眼帘的是一种类似于他作品中优雅韵味的学者气息。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与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不同,她是从中国社会的底层一步步爬上知识的殿堂的。与巴金、谢冰莹不同,她逃离旧地主家庭,流入城市,形成了瞿秋白所说的一代“波西米亚人”;与新时代涌现的一大批知青作家不同,她在青春甚至青春期就离开了书籍和家庭,在贫穷、愚昧和迷茫中探索人生的价值。即使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如此独特的学习和养育基础。她是一朵美丽的兰花,幸运地在一片远离贫穷和污秽的净土上发芽生长。就像夏洛蒂说的,她有着“一泓未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沁人心脾的清泉”般纯净的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局限在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因为她从小就在和谐、诚信、高雅的学术氛围中被熏陶,奠定了她做人和写作的终身准则。她确实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总有一种大家的精神,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和谐状态,甚至还有一种直白的“学生腔”的原因。

在宗璞小时候生活过的大学校园里,教授们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没有今天“倒挂”的危险。舒适的生活和高贵的地位,让刻苦学习的教授们专心于书本的学习(当然抗战开始后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孩子也能在一个相对简单明了的世界里得到比同龄人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过于单纯和书生气,在以后的生活中难免会遭受更多的磨难和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着,随便取几段,为宗璞写的《清远世界》做个更详细的注脚。宗璞的同时代人,著名文史专家余振勇的女儿,1943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余佩草,曾深情地描述了他童年眼中清华校园的宁静与典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当时只有清华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智小学)和附属幼儿园。马月涵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礼夫人教,她也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孩子,确实不如普通人。而当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水木清华的I型大厅...淡雅凉爽,有一股楠木的味道。单身教授吴宓和叶先生曾在此居住。”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被房子包围的大院...洋房一号是赵元任先生的家。这种文化魅力已经一点一点深入到孩子们的灵魂里。宗璞《南渡物语》里写的方锅院,不就是清远文化精英聚集的地方吗?法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娜塔莉·萨马特说:“文学所描述的,只能是每个作家都向往的一种看不见的现实——他感到孤独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和人物可以是虚构的,但意境总是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敏感的作者在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对他一生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意境美,就像一缕轻烟,一股淡淡的清香,在他有意识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看似平淡的描写中体会到作家实际而又极其强烈的感情以及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回忆和怀念。这种没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看不懂的爱,才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

(冯《此园之景》,《文学评论》第2期,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