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汉武帝宣帝的“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中国土”?

这是两千年后的事了,作者是新中国人,所以只能说作者(阿普)是个好作者。但是,后来主张这种说法的人,除了被蒙蔽为工具的,都是主张大量的奴性思想,种族主义和营销炒作,而不是纯粹的民族意识。

先说这句话的历史:

汉高祖宣帝没有说这句话,但它实际上是小说《唐琦》中的一个句子变化。汉宣帝胡贝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没有实物,也没有全文,所以如果是空谈。(如有异议,请先发实物。)这句话只能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相提并论:“汉一直统领各国,日月皆为臣子。”(这是班彪说的)。

班彪说臣妾,不是嫔妃,而是臣妾。比如《礼记》中是这样说的:“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民如果从诸侯手中赎取臣子,就要向官府拿钱;类似的记述还有很多。所以现在班彪的话就是种族主义,已经超出了民族意识的范畴,不可取。

看看不同版本的区别和起源:

类似的话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司马迁说,《史记·帝喾考列传》:“帝喾灌溉天下,日月发光,风雨来,必从之。”

或者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量器同书。太阳照在月亮和船上。他们都死了,他们都骄傲。”

又如大戴武帝德:子曰:“颛顼乃黄帝之孙,昌邑之子...至于北有幽陵,南有交趾,西有流沙,东有平木,动物,大小神,日月,无不令人神往。.....子曰:“宵远之孙,高鹗之子也...日月发光,风雨来,都是听话的。"

至于班彪所说的出处,语法和意思上的雷同,无非是秦时的臣子周说的“他在秦时不过千里之外,倚仗陛下神智,平海放逐蛮夷,日月照人。”意思够了,但是气势不够。

单看《史记》等书,帝喾、颛顼都是远在秦汉之前的黄帝后裔。为什么非要认定一个“汉”而不是秦或炎黄、华夏和?

“汉人”论流传最广。

随着朝代的更替,可以看出有秦人,有汉人,也有宋、元、明、清,但“汉人”论在这些朝代从未停止。比如宋朝由于战争等问题,提到的“汉人”就很常见。如胡寅《寄张昭两相诗三首》有云:“同为秦汉人,百年不同趣。”

当然更熟悉的书是《三国演义》。直到民国时期,似乎只有汉朝才是“汉人”最兴盛的时期。所以,同样是封建社会成员的宋元明清人,因为自身的问题,把归属感转移到“汉”身上,是很自然的...但今天是新中国,而且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秦汉,都要尊重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这显得有点奴化和阶级意识。所以我们今天要用的是中华民族,一个人人平等的词。而说到汉朝的鼎盛时期,我们不妨看看它是如何衰落的。

汉的衰落是因为它的强大!

比如这句话,说的是“旧国永远弱小,而汉朝强大。”(见《王夫之读书如镜》卷八《桓帝九》),总结得非常到位。汉朝的衰落是因为他们太强大了。比如汉高祖宣帝在位期间,刘询贤明神武,内外兼修,使得偌大的汉朝国力强盛,臣服于五夷。然而,我们也可以遇到像霍光、何进、董卓、窦颖、季梁这样的将军,他们拥有太多的权力来危害汉朝。所以汉朝的衰落不是被国家的富强打败,而是被实力灭亡。(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读。郭盛不是一个词,也没有竞争力。)

也是韩对说的,但我很欣赏他的话:

“汉家有自己的体系,是建立在道的霸权之上的。为什么不直接教道德,用周政!”(见《汉书·元帝纪》)

作为一个皇帝,他知道不同的时代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不承认周政,说“霸王道”。但是后来因为这两千年的兴衰,我们看得很清楚,执政需要审时度势,单纯强调某一项政策,就是观念固化,国家就灭亡。而这方面的精髓,简直不要太多。

慈禧自认为大清国,难道就不敢向盟军宣战吗?由于夜郎的傲慢,理子丢了她的脸。再比如美国,过去几十年全世界都有,但是现在的情况呢?而这也是傲慢的表现。由此可见,单纯的坚持杀戮是打不过那个鲁莽的人的行动的(虽然我也想在吴彤的某个地方),而且我觉得有些人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为了急功近利而大喊大叫。(不过,大多数入坑的人都是小学生。)

一般结论:

对于这种类似提问的文字,我认可其对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这也应该是作者的初衷。近年来,崇洋媚外的倾向异常强烈,这源于新中国起步晚、国人自信心不足等诸多因素。但就这句话而言,弊大于利,害大于虎。单纯强调,可以看作是激进主义的表现。一味的赞美这种话,很容易导致种族排外。类似的情况,不要说早就被诟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最近美国的“白人至上”也颇有争议。

我中华儿女,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我能和这些国家排在一起吗?真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是抹黑中国。更别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这样的话来炒作营销,或者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他们不在乎中国会不会像汉朝一样由盛转衰,会不会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他们只是想从这句话中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种人既可恨又可悲...毕竟人要是理性了,就没机会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