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音乐是巴洛克风格(Baroque)的?

巴洛克风格音乐:

(一) 概述:

巴洛克音乐指17世纪初叶(公元1600)至18世纪中叶(公元1750)的欧洲音乐文化。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文baroco,原意指珍珠的怪异及其不规整的形状。

在西方艺术史中,通常用巴洛克来表示17至18世纪中叶西方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的新的风格特征-----雄伟,奇异,夸张等。在绘画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用透视法以及平衡和谐的观点来描绘自然和人体,人们从有限的空间进入到人类内心情感的无限世界。

作为西方音乐史中一个时期的巴洛克音乐,其发展主要集中于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巴洛克音乐在欧洲各国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同的特征和风格,但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总体上看,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为基础的,并且发生了很大变化。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发展标志着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确立;大小调和声体系代替中世纪的教会调式,声乐和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分支开始独立发展且相互补充;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转变;出现数字低音。器乐曲主题的陈述和引申渐渐形成不间断发展的二部曲式,旋律具有连续而不停顿的扩张性,连绵不断的节奏贯穿乐曲的始终,乐曲的段落之间有鲜明的力度对比;大量新的音乐体裁不断涌现,并得到确立和发展。这一时期,器乐性能的提高对器乐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产生重要影响。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蒂,亨得尔,巴赫等。

(二) 巴赫:(1685—1750)           作品欣赏  《歌德堡变奏曲咏叹调》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abasitian Bach),德国作曲家。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爱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其家族相继出现了数十位音乐家,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为显著。巴赫自幼便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乐器,双亲去世后(8岁),随其兄约翰·克里斯朵夫·巴赫学习管风琴,15岁开始独立谋生,18岁任阿恩斯塔教堂管风琴师,开始创作大合唱曲和古钢琴曲。1708---1717年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和宫廷乐团合奏长,其间创作大量管风琴曲。1717---1723年任科顿宫廷乐长期间,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这是世界上最早将十二平均律系统的应用于创作实践的作品,被后人称作“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1723---1750年在莱比西圣托马斯教堂及其附属唱歌学校任乐长兼全城音乐生活总监。这期间虽然工作繁重,但他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创作体裁包括宗教康塔塔,经文歌,弥撒曲,受难乐,清唱剧等。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西逝世。巴赫一生有20多个子女,但大量夭折,其中有的成为“前古典世代”的著名音乐家。

巴赫的创作根植于德国民间音乐,并把路德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乐响构思的核心,同时也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是他的音乐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先进技术,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的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在现实音乐生、音乐教育和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其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和哲理性,其艺术技术手法的严密、精巧,更是后世学习的楷模。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其作品博大精深,音乐体裁广泛多样。声乐作品多以宗教性为主,有:《圣母颂歌》、《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及康塔塔200余首;在器乐方面,巴赫是巴洛克时代的管风琴大师,代表作主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c小调幻想曲与赋格》、《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的奉献》、《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等。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

《D大调第三乐队组曲》约创作于1722年,是巴赫所作4首管弦乐组曲的第三首,全曲***有5各分曲构成。

第一曲《序曲》。曲式规模较大,采用法国式的慢、快、慢三部分的序曲形式。

第一部分的主题缓慢、庄严、节奏均匀、有力,旋律上扬,行进充满气势,以法国路易14时代的宫廷歌剧序曲的风格写成。

第二曲部分采用赋格形式。主题活泼明快、富于生气。乐曲中间有乐队和独奏乐器的竞奏,使乐曲带有协奏曲的特点。

最后再次重复第一部分,全曲结束。

德国文学家歌德十分欣赏这首序曲.他描述道:“听这首威严而华丽的乐曲,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衣着华丽的人,庄严的列队走下宽阔的台阶。”

第二曲《咏叹调》。乐曲分为两大段落,富于表情和歌唱性。

第一个段落的旋律优美而柔婉,具有巴洛克后期夜曲的风格。

第二个段落篇幅较大,情绪起落较第一段更为显著。旋律舒畅、饱满。  第三曲《加伏特》。加伏特原为法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18世纪常用于组曲的第一个乐章。本曲采用三部曲式,2∕2拍,主题旋律采用大跳进行,活泼而有力。  第四曲《布列》。布列原为法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18世纪用于古典组曲的一个乐章。本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2∕2拍。乐曲简捷,流畅,明快而有个性。

第五曲《基格》。基格是一种快速的舞曲,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后传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18世纪时常用做古典组曲的末乐章。乐曲采用前后两部分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6∕8拍。主题由双簧管和小提琴主奏,节奏轻快,并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布兰登堡协奏曲

《布兰登堡协奏曲》***6首,这里介绍第二首。《布兰登堡协奏曲》原名《为几种乐器而写的协奏曲》,是1721年间巴赫应布兰登堡一位侯爵之约而创作的一套协奏曲。巴赫去世后,第一个为巴赫作传记的德国音乐家斯比塔给这6首协奏曲冠之“布兰登堡”的标题,并一直沿用至今。

《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首是为4件独奏乐器而写的巴洛克式的大协奏曲,这4件乐器分别为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协奏组有小提琴两把,中提、大提、和低音提琴各一把,拨弦古钢琴一架。小号是被成为尖声小号的高音乐器,大大超出现代普通小号的音域,兼有双簧和单簧的音色,但有比这两者更为明亮,音色独特,是现代小号所无法比拟的。

《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首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为快板,由两个主题交替发展而成。第一主题在高声部进行,情绪热烈、活泼,音响丰满、华丽,由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与协奏组的小提琴演奏。  第二主题由独奏组的小提琴演奏,音乐纤巧细腻。

其中第一主题以热烈的合奏出现,第二主题做模仿进行,两者在音量音色上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为行板,是独奏乐器中的长笛、双簧管、小提琴与协奏组中的大提琴、拨弦古钢琴结合而成的合奏。3件独奏乐器在合奏组缓缓流动的低音背景上分别呈示主要主题。曲调清澈、纯净,是一首悦耳的抒情诗。  这个主题首先由小提琴奏出,接着双簧管、长笛依次进入,3件乐器的对答构成卡农式温柔的“三重奏”。音乐流畅舒展,连绵不断,从d小调开始,几经转调,最后在明亮的D大调上结束。

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采用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一部分为赋格段。

这个赋格组的主题由独奏组的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巧妙的加以发展。首先以尖声小号高亢嘹亮的声音浮在高音声部,带有舞曲风格;接着双簧管、小提琴、长笛分别按五度关系进行对答,后面小号再次进入。

中间部分采用主题自由展开的手法,后面小号再次进入,新、旧主题的片段及材料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形成生动的卡农段落。

 第三部分完全再现赋格段的主题,与乐章的开始相互呼应,最后完满结束。(三) 亨德尔:(1685----1759)

格瑞奇 费雷德赫 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le),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的哈雷。幼年时的亨德尔就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10岁时就写出了一首三重奏鸣曲。1702年,入哈雷大学专修法律,同时被当地改革派教堂聘为见习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1703年前往汉堡,在汉堡歌剧院任第二小提琴手。汉堡是当时德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亨德尔在这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音乐创作能力。1706---1710年应意大利贵族迪多亲王之邀,前往佛罗沦萨专门从事创作。谱写了近百首世俗康塔塔、清唱剧和歌剧等。同时钻研当代大师的作品,从中获得许多教益。意大利之行对亨德尔的一生起到决定性作用,使他从一个不成熟的感情音乐天才,成长为一位理性的,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家。

1710年,亨德尔任德国汉诺威选帝侯宫廷乐长。1711年赴聘英国,在伦敦首次演出所作的意大利歌剧《里那尔多》。1717年后定居伦敦从事音乐创作,致力于意大利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并享受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年金。1726年,加入英国籍。

1751年,亨德尔不幸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仍然继续坚持演奏和创作,并亲自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

亨德尔在音乐创作上重要的成就都是英国取得的。他一生创作有:50部歌剧,23部清唱剧及相当数量的大协奏曲、室内乐曲、奏鸣曲、古钢琴曲、合唱曲等。代表作有歌剧《里那而多》、清唱剧《弥塞亚》、《马卡白》、《参孙》,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大调大协奏曲》,《古钢琴组曲第五首》中的《快乐的铁匠》和歌剧选曲《广板》等。

亨德尔的器乐作品兼有将德国的复调与和声、意大利的主调风格、法国的节奏和装饰音以及英国的朴素气质融为一体的特点。而他创作的的歌剧以意大利歌剧为主,虽然音乐宏伟、深刻,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做曲家,但由于题材内容大多为千篇一律的古代神话,且脱离英国民族欣赏习惯,故屡遭失败。无奈之下,他转向清唱剧的创作。虽然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但其创作却不同于一般的教堂音乐,而是气势宏伟、富于戏剧性而有不失抒情色彩的大型音乐作品。这些清唱剧普遍汲取和继承了德国复调音乐技巧、意大利的流畅旋律和英国圣咏音乐的优良传统,在西方音乐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水上音乐

《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创作于1715----1717年,是一首管弦乐组曲。传说是亨德尔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所作,因为是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演奏而得名。原曲***有20个小曲组成,1922年,英国作曲家哈蒂从中精选6首,改编为本曲。

第一曲《快板》。根据原第三曲改编而成,3∕4拍。乐曲一开始的回首反复和华丽的颤音,由圆号与弦乐组上下呼应奏出,气氛欢快而妩媚。

第二曲《咏叹调》。采用三部曲式。主部和再现部根据原曲第五首改编,中间部则为原曲的第六曲《小步舞曲》改编而成。该曲舒展、轻盈、温文而雅。再现部由于圆号的加入,使乐曲更加抒情。

第三曲《布列》。根据原第七曲《布列》改编。布列是一种舞曲,起源于法国。其特点是欢快、双拍、弱起。本曲为4∕4拍,急板。采用三段体结构,乐曲情绪欢快。

第四首《号角舞曲》。根据原第八曲《角笛舞曲》改编。号角舞是一种古老的英国舞蹈,18世纪时是水手跳的独舞,舞者双臂交叉并配上富有特点的步伐和姿势。

第五曲《富于表情的行板》。根据第三曲的快板—行板—快板中的行板部分改编。乐曲先由木管呈示,悠缓、深沉、宛如一首夜曲。

第六首《坚定的快板》。根据原第十一首《角笛舞曲风格》改编。三部曲式,快板,3∕2拍。第一部分的主题采用诱人的切分节奏,带有鲜明的号角性特点,辉煌而灿烂,表现了宏伟壮观的典礼性场面。庄严的圆号合奏和乐队合奏,更进一步加强乐曲富丽豪华的色彩。

中间部分的旋律朴素明快,与第一部分的主题形成色彩上相应成辉的对照。乐曲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号角声营造的雄壮气氛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