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札记五则
昊安八卦
张二旗《经史训诂》二卷中注重考据的注释。张二旗(1612—1678),本名吉若,山东济阳金店子乡张吉若村人。从小聪明好学,熟读经史,百家争鸣。随命入清,不闻达。他住的房子没修,把他兄弟四个聚在一起在他妈面前讲三代古文是一件乐事。他的妻子朱坚持妇道,劝二七不要出村教书。张二七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儒生。他编纂了《礼记句读》,纠正了官方版本《礼记》中的300多处错误。晚年,他认真研究了《三礼》。他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然被当时著名学者顾听到。顾非常欣赏他的精辟见解。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打电话到家里谈论齐欢,并交了朋友。后来,顾在谈及老师的道学理论时称赞张尔其:“我不如张继若,因为我只擅长‘三礼’,作为老师我是出类拔萃的。”《清史稿》里有一个传记,是《儒林外史》。
《灞安闲话》是张二旗入清后二十年间写的一部作品。手稿写于康熙九年(1670)。写的是读书的记录,也有讨论和考证的作品。卷末蒋荫培《补注》有云:“本书自告与经学无关,与世俗无关,故称八卦。但教人闲话,读闲书,多管闲事为戒,姜先生深谙经学,通达世俗。所有的仪式都比流言蜚语更精确。”其中,研究“三礼”,解释名物,是可取的。顾《日知录》卷十四,“丧主不得入堂”指的是“郝安八卦”的说法。诗歌部分,以韩愈的诗《送序》、《送北序》为例,批评韩愈“非儒”:“韩文公《送序》有儒以书画著称,以佛家学人命名,按其普世论。以他今天的学问来看,也不过是吸收精神,使之不朽,这样他才会为了验证开悟而抛弃伦理,割爱,这就是所谓的兼爱。此外,他的《送别温昶北》诗,以富贵讴歌诱人,舞云酒场,猎骑绕月,异于世俗。”《送高贤序》中有一段话,也说明利益一定要明确,总比死了的命好,所以不像儒家。窃温昶之辈,只是一个画富诗的和尚,否则便是轻身。”
今天有:商务印书馆的郝安八卦1939版;齐鲁书店1991版昊安八卦;浩安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钱球笔记
颜若渠著《清代笔记》六卷,偏重经典考据和历史训诂。颜若渠(1638—1704),山西太原人,住江苏省淮安地区山阳县。颜若渠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颜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一个秀才。他在辽东钱宁为官并参议,著有《尊刑录》、《数辽史》等多部著作。严父,本名彭,号牛叟,明末进贡学生。他以词为名写了《西堂》、《红鸥亭寺》等诗。颜若渠在孙山经过几次乡试后落榜。康熙十七年(1678),颜若渠被推荐尝试,但决定后仍在京师居住。内阁秀才许对他的知识惊叹不已,特地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许作为嘉宾应邀编撰《清史稿》,颜若渠应邀出席。协助许完成《资治通鉴》184卷。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时,曾两次献颂诗,渴望被召见,但未能如愿。后来,皇帝(后来的雍正帝)的第四子胤禛,因为久闻大名,便把他请到府邸作上宾,“呼胡先生而不呼其名”,“执其手而让其座,阅日索书,每入一篇,无不称好”。不久,颜若渠得了重病,胤禛请了一位医生来治疗。6月8日(7月9日),颜若渠因医治无效在京城病逝。胤禛派官员安排他的葬礼,并亲自写诗和悼词,说他是“一个学者,他是真实的每一个字;积累轴盈余盒,安排每月一班;孔子和周青都是一肚子的话。”
颜若渠是清代汉学的创始人。在清初学术史上,颜若渠上承顾、黄宗羲,下启惠东、戴震。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开创者,颜若渠对清代学术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籍的疏证。他致力于《尚书》古籍疏证研究三十余年,著有《尚书》古籍疏证八卷,引用典故,确认《东晋古籍疏证》为梅蒙所伪造。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梁启超、胡适等学者都认为《伪古文尚书》的“定型”实际上归功于若坤。他的学术对手也把严列为“六朝儒”之一(顾、胡玮炜、、颜若渠、惠栋、戴震)。梁启超说,颜若渠“不能不算是近三百年来学术解放的第一功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他:“引古之经,因陈奇与中国之矛盾,古文之伪为大知”,并“反复挑出,消除千古之大疑,作考证,则固或为先。”除了《尚书》古文字疏证外,颜的其他著作还有《四书释地》、《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潜山笔记》、《再校再学札记》、《朱子尚古文字疑》、《孟子生卒年月考》、《尽快》等。
《钱球笔记》是作者早年读书笔记的汇编,成书于岁末年初,后人整理而成。《杂记》前两卷是读书时考证的,但很多案子都没破。第三卷是《地理余论》,因为若昆的《古代文献疏证》和《四书集解》对龚宇的山川和四书的地名都有详细的考证,所以称之为《余论》。第四卷是《杂记杂文》的序跋,下一卷是《丧服羽翼笔记》和《日本知识补正录》。第五卷是根据若琨的手迹陆续编出来的,都记载在经史书籍上。第六卷是诗歌。这本书对儒家经典、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考证。其中特别详细的是,郁芳的列丧、祭礼和考证理论是以《礼记》为依据的。日本人的记录有50余种,顾的《日本人记录》是清代开启考据之风的一部力作。如果首先是纠正,那将是后世研究日本记录的先声,也将对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写明“若识记之佳,考核之优,实为国之初所不能比。”虽然顾的研究有其渊源,《日之录》一书被其驳倒,但其他的都是可以讨论的。"
钱球的笔记有两个版本。一件是乾隆十年(1745)颜若渠之孙颜的出版。一是乾隆五十七年钱为吴编辑的印本《别传注》。有两本很受欢迎的书:《四库全书》和《黄晴境界》。
如今有:《钱球笔记》,商务印书馆,1981版;《钱球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系列,1992版;
谈谈池袋
王世贞著《清史轶事札记》26卷。关于王世贞的简介,请参考《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二)》诗集和有经典的诗。他写了许多笔记,包括《我在赤北的谈话》、《居路易》、《湘祖笔记》、《亭谷赋杂记》等。,其中我在赤北的谈话是最有名的。
《我谈赤备》又称《我谈樊氏亭》,是王世贞根据他的序命名的《我谈赤备》。他住的房子西边有花园,花园里有田地,北边有椽子,里面有成千上万的书。又因书库旁有史,王世贞常在亭中与宾客谈心,或论文章章句之别,或澄清历史之疑,还有民族典故、历代沿革、名臣名士言行、妖魔鬼怪传说等。,由他的子女记录、整理,加上他在京20年的见闻而成,故又称《史樊婷纪谈》。
作为清代著名的笔记之一,《我在赤北谈》以文艺、轶事为主,偶有考证,还有大量的奇闻异事,小说色彩浓厚。部分内容由作者后人整理。全书* * * 26卷,近1300篇,分为四项:1。谈往事:细述清朝的法规和科甲制度,穿衣胜事;二、谈祭,主要描写明中叶至清初的名臣、畸形人、殉道者等事;第三,谈艺术,评诗词,收好句;第四,讲差异,讲妖怪的故事。这四本书中,前三本最有价值。比如《谈旧》中的“翰林清思”一文,记得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清员外郎,国子监增设满清主簿、中书舍人帖。“八旗开科”、“台湾省开科”和“满洲乡试”等。,并记录顺治、康熙时乡试制度的一些情况;“巡党”一文,可以理解清初的巡按任命制度;《殉道》一文记载了清初八旗使用仆从、嫔妃殉道的旧俗,可参考《清李彤》、《清通典》等典籍予以补充。《谈仙》中傅山父子的故事和明朝崇祯五十丞相的名字,足以参考;有些条目虽然是道听途说,但也能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如《史格布》一文,记载了史可法在扬州城破不肯被杀时,骑着毛驴来到清军军营。《谈艺术》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论诗画,阐述个人见解。所以《四库全书总目》上说“九卷谈艺皆作诗,推陈出新,实为善举”。部分条目保存了明末清初的文艺资料,如《粤诗》,记录了岭南三大诗人屈大均、陈公寅的诗歌片段。《粤式续九年》是康熙年间吴起编著的一首粤中民歌,是南朝乐府命名为子夜歌的一种作品。《石鼓诗》一文说韩愈的《石鼓歌》比杜甫的《李超巴小粉传歌》好,《坡诗》一文说苏轼的五言诗《送苏博古》像“生岔子”二字,评语都是切中要害。但是,书中的一些常识是错误的。比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船边上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春”被误认为是白居易的诗;我把苏轼的诗“我饱如昔,不知何故吃鸡豚”误认为是李的诗。
池袋的流行版本有两个:清代笔记系列和笔记小说大观。
单行本如下:《池袋谈》,莱斯伦主编,中华书局,1998版;《赤备偶谈》齐鲁书店,2009年版;《池袋谈话》学苑出版社1999版;我谈赤北,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1993版。
剑轩收藏
清代著名笔记之一,有10集40卷,又有续集、广集、补集、密集、残集,还有15集66卷。楚人写的。关于楚人的介绍,参见《中国古代文学概论》(五)《隋唐演义》,通俗小说集。《鉴轩集》对古今法规、人物事迹、诗歌艺术、社会轶事、幽默戏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一切都记忆犹新。如四卷四本《唐·刘茹》记载唐伯虎《侍女书》赠秋香;在第一集里,吴门人关注冬天的至日节并互赠礼物,被称为“肥冬瘦年”。四集四卷《市名》《石敢当》记载了各地市场交易的不同名称:南方的“牙行”,北方的“吉”,岭南的“市”,南昌的“海”。记住门口立着的“石敢当”石碑的来历。等等,可供研究民俗学的人借鉴。三集一《土产》记载云南大理州产石屏,河南产麻、香,被官员作为礼品,使百姓深受其害。这种材质是剑轩收藏中最可取的。书中对诗歌和文学的精辟见解不多;大部分的故事和考证都是基于以前笔记的内容。至于书中掺杂了许多琐碎无聊的东西,广收而不精是明人笔记的通病。
《鉴轩集》的通俗版本包括《清代笔记丛书》和《笔记小说大观》。
有:剑轩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006版;剑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2007年版;
阅读世界
《清史轶事笔记》,10卷。叶写的。叶,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阅天下》中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金在沪南设学堂,叶前往求学。叶十四岁(金先生),这说明叶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此外,叶的《岁口略》以康熙二十七年(1688)为序,书中还有康熙三十年年谱,可见作者康熙中期仍健在,由此可推断叶活到十七世纪九十年代,七十多岁去世。
《阅天下》***10卷,***分为天象、历法、水利、灾害、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筑、学术道德、政绩、节日、门、税、徭役、粮食、种植等等。主要涉及明清时期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等方面,记述颇为详尽。虽然它的系统被选择用于编纂地方志,但它对历史学家特别有用。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信息。其中,田产、赋税、粮食、徭役等领域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负担和民生状况。如《田产》卷二、《田产》卷七所记载的土地、米、布、柴、盐、烟、茶、糖、肉、纸、药材、干鲜果品、眼镜、刺绣等生活必需品和手工业的价格,并比较各年的价格波动,以反映顺、康时期土地和民生的变化,是不可及的。再比如第六册《税收》,其中对松江税收的重要性也说得非常清楚简洁。其中,对明末清初上海烟草的情况有详细的描述:
烟叶,最早出现在福建中部。对年轻的,听说过去的大祖宗说‘福建有烟,能醉人,叫干酒’,这里什么都没有。崇祯年间,翼城有姓彭的人。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种子,在当地种下,摘下叶子,阴干。所以有人加工它们,把它们精细地切成丝,卖给远方的顾客。当地人不敢品尝它们。后来他上台颁布禁令,说土匪禁止吃,百姓不准种,商人不准卖,违者以同谋罪论处。彭穗是第一个起诉的,但是几次出事之后,栽赃烟是绝对不行了。顺治之初,军中不需要吸烟。有一段时间,商贩们议论纷纷,种子多种经营,利润翻倍。最初的价格是每斤122三钱,但后来逐渐下降。今天的价格只有一元,每斤两三分,或者只有一点钱,在这里很少见。
这段文字记录了烟草的引进、烟丝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上海禁烟的情况,是经济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又如清初满族妇女的发式,仿汉人的发式,可作为民俗学资料:“顺治之初,见满族妇女把头发编在额前,向后分,像中国式的包头制度那样把头包起来,而框饰在上面,在京师有效,在外省无效。”
《读世界》这本书收录了上海故事系列。今日:读天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
《古代文学作品札记》相关文章五篇;
★古代文学作品札记5篇
★ 5古代文学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五则。
★中国著名小说《红楼梦》札记5则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5则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
★古代文学作品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札记
★中国古代文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