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哪些特点?大神们,救命

《月蚀》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略具连续性的中篇小说组成,以大革命前后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潮和人生经历为题材。《幻灭》讲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张静感情脆弱,充满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薄弱。她很容易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失望。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对阅读和爱情都感到失望。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她去了革命的中心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每一次都“只是增加了一些幻灭的悲伤”。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的精神寄托和慰藉,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幻灭,这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在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特点和命运。《摇》讲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同盟的国民党县党部部长方洛兰,在革命形势剧变时,在妥协中摇摆不定,助长了反革命气焰。他知道胡国光混进革命的罪恶,不敢揭发,不敢斗争。他害怕人民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时,他不仅无助,而且为了个人安全,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个“历史悠久的老狐狸”。他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家李克的笔墨不多,却勾勒出他敏锐、果断、不屈的革命精神。革命危机暴露时,李克作为特派记者来到这个县。是他指出了县里过去工作的根源,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说服了被胡国光欺骗和煽动的人民,是他在革命遭受失败的时候把革命武装搬到了南翔准备继续战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挣扎人生的倒影和李可的出现,《摇》才成为三部曲中最不灰暗的一部。《蚀》的第三部《追求》,正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在“揭露1928年初春知识分子的病态与困惑”。里面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的时候,曾经激动过。在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拒绝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受到阶级的限制,认不出自己的正确道路。所以他们虽然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是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打败了。张的“教育救国”和王的“新闻救国”没有通过;张秋柳只能在感官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自己和他人。另一个角色石薰,多疑颓废到不能自求多福。“理想与事实不对应”是这些人“追求”失败后得出的相同结论。追击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好像没有主要人物。作者认为,这是指张追求教育救国理想的幻灭。张本来是做官的,但他觉得自己在政治上无能为力,于是准备教育救国。但因为他主张在学校里单靠个人主义是无法实行的,所以他也失败了,他的理想情人证明只是一个理想,就像方鸿渐的孙小姐一样。其余人物都是病态人物,比如张秋柳,怀疑论者石勋等等。/liuchanglibo/archive/2005/05/16/382300 . aspx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peges/bylwk001.htm张爱玲笔下的女性/user 2/24210/Archives/2005/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