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润绂如何咏沈阳?
缪润绂:柳塘避暑
在清代后期民国初年,在沈阳确实有一些热心家乡文化建设的人,苦心孤诣地利用诗歌这个文学传媒,精心地创造形象感人的艺术产品,为塑造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为推动乡土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缪润绂、钱公来等都是具有这样卓识的诗人。
缪润绂,字麟甫,号东霖,别号哈溪钓叟。奉天人。他是清前期诗人缪公恩的曾孙,光绪元年(1875年) 举人,光绪十八年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缪翰林。后任户部主事,外放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
缪润绂出仕之前便以诗文名冠辽沈。光绪四年(1878年),他仅二十七岁时,便出版了《沈阳百咏》《陪京杂述》两部著作,名声大噪,在沈阳文化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
《沈阳百咏》是一部有关沈阳掌故、风俗、起居、饮食、服饰、婚丧、信仰等方方面面内容的诗集,收入缪润绂创作的一百首竹枝词。
这是沈阳有史以来首部描绘老城风土时尚的诗集,出版后即成为沈阳这座城市近代风俗文化特征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写好这本书,缪润绂亲自到处寻访,多方采集,选取了百项内容,分类主题,然后以浓郁的乡情进行歌咏。他并在每首诗下作简短注释,成为今天了解该事物极为珍贵的史料。
《沈阳百咏》中诗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类,其一为沈阳城中景物之有掌故者,如万柳塘、崇寿寺白塔、七十二泡、大十面、钟楼等。其《柳塘避暑》诗云——
粘天草色绿如云,郭外南风午正薰。
万柳成荫飞絮了,踏青人上大王坟。
按:大王坟在天佑关外五里。大王坟者国初摄政王也。
坟前多柳,俗呼万柳堂。每当天日晴明,游人出郭踏青者多到此地,爱柳荫故也。
从缪润绂在原书中写的这则简短按语中可知,沈阳“万柳堂”一带原为清初摄政王墓地“大王坟”旧址,因其地多柳而被俗称为“万柳堂”。至康乾盛世以后,城内居民“出郭踏青”者,因爱此地之柳荫,使之成为盛京八景之一。诗作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柳絮飘飞季节的万柳堂景观——这里绿色草地与天际的浮云连成一片,城外暖风吹来缕缕花草的清香。连片的柳荫里飞散出鹅毛般的柳絮,这美好的景致把城里踏青的人都吸引到大王坟来了!
缪润绂:辽石经幢
缪润绂对沈阳景观的勾描,多注意其来历,追本溯源,记载传说,流传后世。缪润绂笔下一处掌故较多的景观是《辽石经幢》——
胜数东华八角亭,人从九面望珑玲。
摩挲细认峻嶒石,上写金刚一卷经。
按:亭在东华门外,中立石刻金刚经全部,相传为镇海眼而设。土人所谓见石面者,此也。
这首竹枝词是歌咏沈阳城内东华门文德坊下八角亭中的“石经幢”的。这“石经幢”俗称“大十面”,是沈阳古城中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记得小时候领我们游故宫的老师,到了东华门,先让我们看这“石经幢”:“走,我们先看‘大十面’去!”如果有外地到沈阳的客人,也要安排看一回“大十面”,如果有人来沈阳一回未见到“大十面”似乎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东华门外的石经幢历史悠久,是辽代传下的。“幢”,石柱也。凡在幢上刻有佛经的叫“石经幢”。沈阳故宫前文德坊下的石经幢形体庞大,幢上模糊可见“沈州”字样,幢上有天盖,为八角亭檐式,幢身为八面形石柱,每面都竖刻着阴文五行或六行不等,***五百七十七字,字迹已模糊难辨,内容由“启清文”“咒文”和“佛号”三部分组成;幢座的八面各有力士凫兽的浮雕像。对“石经幢”为何时所建,清末以来素有争论,《奉天古迹考》云:“大殿前有小亭,供一断石,俗称十面石,十面均刊佛号,隐约犹辨大唐字样,当是唐时寺塔残石也。”而《承德志》却说:“相传为镇海眼而设。”后经考古学家辨认,原来它是辽末天祚年间(1101—1125) 的佛教遗物,辽代崇尚佛教,所以石经幢上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关于“石经幢”,在民间还流传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云,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一夜梦见西天活佛向他索领黄袍,他被奸臣谗言所迷惑,便派一位忠臣率领三千兵马去西天还愿,因山遥路远,行进中途,粮草殆尽,这位忠臣不忍心士兵统统饿死,便让大家散去,独自一人前行。他历尽艰险坚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上苍,上苍遂派两个神童为他引路。在将到西天时,神童告诉他到佛殿后,千万莫到西廊房最北边的屋里去,说完就不见了。忠臣依言来到佛殿,见了活佛,献了黄袍,却又好奇地闯进北边屋里,不料竟闯下了大祸:原来屋里有个人正在酣睡,周身积满灰尘。忠臣看毕,觉得再没有别的新鲜事情,便退了出来。这时,两个童子却匆匆赶来责怪他说:这下可糟了,那酣睡的人是努尔哈赤,他睡一天就能多做一天皇帝,今天是你把他惊醒了,他马上要宴驾了!你赶快回去见一面吧!忠臣大吃一惊,暗想这么遥远怎能立即回去?童子便又教他如此这般。他依言来到大殿前的一眼井旁,两眼一闭就跳了下去。说来也怪,只听见耳边呼呼风响,不一会儿他却从沈阳故宫西华门边的另一眼井中冒了出来。他急忙来到努尔哈赤寝宫,正赶上开创了大清江山的老罕王宴驾。消息传开,人人都知道这眼井直通西天。文武百官深恐再用这口井的水会触怒西天活佛,便要宫殿总管请来许多技艺高超的石匠,连夜赶凿了一个满缀经文的石幢顶住井口。这,便是辽代石经幢的来历。
当然,这个故事仅仅是流传于满族民间的传说而已。“辽石经幢”几经迁移,如今已移至故宫东路十王亭的一侧供人欣赏。
石经幢——“大十面”有这般生动有趣的传说,所以近百年中,它始终吸引着关心沈阳文化的游人的目光。也正因为这个,缪润绂用心勾描了这座石经幢:若论沈阳名胜之物要数东华门外的石经幢,人们可以从整体九面上来观摩它,抚摸着它仔细辨认这座大石面,这上面刻写着整整一卷《金刚经》。
缪润绂:钟楼更钟
《沈阳百咏》中缪润绂还选了一处有特色的盛京胜景入诗,这便是《钟楼更钟》——
钟打谯楼第几更,八关接续听锣鸣。
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宵不断声。
按:更点皆自钟楼传下,八门八关挨次鸣锣,谓之送筹。又土人有狗吠沈阳之谣,闲尝静验,人言伏枕侧耳听之,狺吠之声真觉彻夜不断,亦异事也。
清末沈阳钟楼
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沈阳古城深夜时钟鼓齐鸣的景象——钟楼的钟声报告着几更的时辰,八门八关依次响起了锣声。在狺狺犬吠声中,不知是谁家的狗,直到夜深时仍然叫个不停(“狺”,yín,犬吠声)。
古代的城市,为了报时辰都建有钟鼓楼。而在沈阳城内,钟楼、鼓楼是分别建于故宫之后的。自努尔哈赤迁后金之都至沈阳后,皇太极即位不久即开始建筑都城与皇宫,都城完工后,皇太极巡视一周发现了问题:城中还缺少报时的钟鼓楼;因为历代的都城,都在城中心修筑钟鼓楼。
钟鼓楼既是一种永制的象征,也是报时的需要。钟鼓楼各负其职,钟楼报时,鼓楼则担负着通告重大政事活动之职。虽有分工,但都负担着报时的任务。皇太极深知钟鼓楼对于一座都城的重要性,便敕命专吏赶修钟楼与鼓楼。
原钟楼上金代大钟(现藏沈阳故宫)
皇太极急于早些修建起钟鼓楼,还想快些为父王留下的一口大钟找个安身之所。这口钟初造于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传至后金时已有近五百年历史。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率部攻占盖州时,当地人将这口大钟敬献给努尔哈赤,并告知大钟的历史。努尔哈赤闻听后,十分珍爱此钟,把钟带回到当时的都城辽阳。
迁都沈阳后,大钟也被携至沈阳。皇太极即位也十分珍视这口大钟,这铜质古钟上镌蟠结双龙纽和铭文,图文精美,鸣音洪亮,声传数里,重达六千斤,堪称奇珍。皇太极想用它来为都城报时。
清崇德二年(1637年),钟楼和鼓楼两座雄伟建筑矗起于盛京四平街东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相距五百八十余米,基座都为方形高台建筑,东西南北设四个孔门,为沟通四面街路的通道。台上有双檐的钟亭、鼓亭,亭下竖立碑志。两楼建成后,皇太极即命将古钟悬于钟楼之上,并钦命名为“盛京定更钟”。
自钟鼓楼建成后,每逢入夜时节,城门关闭。其后,每隔一个时辰,钟鼓便齐鸣一次报时,而八门八关也呼应以鸣。到第二天五更天,钟声报晓,城门缓缓打开。城外的人们推车挑担从四门八方络绎穿过钟鼓二楼的孔门进入四平街,这城市最热闹的街路开始响起吆喝叫卖声,都城的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有了这充满北国留都风情的亮丽风景,便有了沈阳旧八景之一的“人从碑下走”。
缪润绂:元宵秧歌
《沈阳百咏》竹枝词吟哦的第二类为按四时节令顺序记载的相关风俗,占全书篇幅的半数以上。从正月初一拜年起依次排列,如正月初五日“破五”日妇女出行;上元日供三官(天、地、水)、跳布扎(黄寺“打鬼”)、扭秧歌、舞龙;二月初一八旗兵“吹钱粮”;三月初三“三皇会”;三月初八天齐庙会;四月十八娘娘庙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腊月二十三祭灶等。其间穿插一些无固定日期的季节风俗,如春天踢行头、放风筝;夏天万柳塘踏青、万泉河避暑;秋天糊窗纸,渍酸菜;冬天烧火盆、卖灌馅糖等。
缪润绂写沈阳风俗的竹枝词,都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风采奕奕,活泼多姿,犹如一幅幅关东特有的风俗画,表达了这里的各族人民乐观、豁达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如《元宵秧歌》——
元宵节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
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
按:俗每于元宵节日,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鼓,谓之秧歌。沿街围听者人以千百计,呕哑嘲哳,听之令人倦。
这首竹枝词再现了沈阳元宵节前后百姓同乐齐扭秧歌的活泼、欢快、热烈而火爆的节日胜景——元宵佳节近了秧歌又扭起来了,要说逗乐儿大家都说当属江老婆。团团围起听打凤阳锣,谁分得清主人或客人?
秧歌,又称扭秧歌或闹秧歌、浪秧歌、地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有时,也可只舞不歌,由唢呐、锣鼓伴奏起舞。据有关典籍记载,秧歌起源于南方的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最初是农民在田间插秧、耕田间歇,敲锣打鼓边唱边舞娱乐休息,故得名“秧歌”。《广东新语》中记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缪润绂在竹枝词中有句“团团听打凤阳锣”,凤阳锣即凤阳花鼓,创始于安徽凤阳,也作为秧歌的一种形式传入辽沈地区。
秧歌传入沈阳当有二百余年历史了,最初只是少数艺人在街头或为富家表演以此谋生,后来在辽沈地区形成了一批民间的秧歌表演群体和秧歌艺人,他们集东北大秧歌、地秧歌和辽南高跷的特色于一体,并逐步创新丰富为场面火爆、风格独特的沈阳秧歌。如缪润绂在简短按语中所记述,城里的商贾在元宵节日“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而在广大的农村,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春节农闲时节“闹秧歌”“跑秧歌”,把年节的欢乐推向高潮。
缪润绂:龙灯狮子
缪润绂还为沈阳元宵节风俗舞龙灯狮子,写了一首竹枝词《龙灯狮子》——
镫月交辉照八关,蟠龙狮舞斗回环。
鼓锣敲更牛车走,取闹添来十不闲。
按:俗于元宵节前后,土人杂扮龙灯耍狮子诸戏,竟斗春风,妙舞清歌,一时各极其盛。又有所谓打十不闲者,则品斯下矣。
缪润绂的竹枝词生动再现了当年沈阳城内的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百姓恣情闹花灯的热烈场景——地上的镫光、天上的月光交织在一起映照着沈城八关,城里城外耍龙灯舞狮子翻转回环。鼓锣敲更报时,夜已深还有牛车进城,车上的艺人演出“十不闲”更加逗乐。
“镫”,也叫“锭”,是古代一种照明器具,青铜制成,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也有的盘下有三足。旁有柄可执。盘用来盛油点灯。
《楚辞·招魂》有云:“兰音明烛,华镫错些。”此诗中“镫”即“灯”。“十不闲”,是流行于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原为“凤阳花鼓”,后来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用锣、鼓、铙、钹等伴奏。
这首竹枝词与《元宵秧歌》一样都是写清末沈阳城元宵节风俗盛况的,但侧重又有不同。后者的视角扫向秧歌,而《龙灯狮子》重在写灯会上龙灯舞狮与曲艺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竹枝词中写“镫月交辉照八关”,可知当时闹元宵,沈阳城四面八门彻夜洞开,城内城外人流不息,热闹非凡。再一点引人关注的是,当年的观众也喜欢“取闹”“逗乐”的幽默曲艺表演,一如今天观众喜欢喜剧小品和相声一样。可见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特性。
《沈阳百咏》竹枝词吟哦的第三类为记述居住、饮食、服饰、婚丧、信仰等生活习俗,如火炕,糊窗渍菜,冰结窗花,新娘坐帐,压路幡,观音花会之类,有四十首左右,从这些选题就可看出,《沈阳百咏》中对当时沈阳风俗的记述相当丰富而具体,由于都是诗人所亲历亲闻,读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百首竹枝词连缀起来,勾描出的则是一幅全景式的盛京城风俗画卷。
《沈阳百咏》问世后,受到辽沈文人和普通百姓的热烈欢迎,在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竞相传播,人们津津乐道。缪润绂几次修订再版,依然供不应求。直到民国初年,缪润绂从山东济南回乡扫墓探亲时,仍有许多亲朋故旧前来索要,他却无法一一满足。
缪润绂:天柱排青
缪润绂的另一部记述沈阳文化的专著《陪京杂述》分十个部分,分别记述了盛京古迹、典制、官制、名翰、联语、胜境、厘市、杂艺、庶物、旧闻等内容,每项内容都详述其源流、沿革、演变、现状,恰可与《沈阳百咏》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两本书成为相辅相成的姊妹篇。
以诗咏唱沈阳的风景名胜可以说是《陪京杂述》一书的一大亮点。缪润绂在总结前人选评沈阳风景胜地的基础上,精心遴选出了“沈阳八景”,并对其地理位置进行认定,对景观特点加以简评。他选出的“沈阳八景”之一是“天柱排青”——
驱马城门东,森然望天柱。
万松何苍苍,拿空作龙舞。
群灵此呵护,脉衍长白祖。
开卷感沧桑,东牟话已古。
神气时往来,天青日风雨。
天柱山,原名东牟山,在沈阳城东二十五里,因为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福陵位居山上,顺治八年被定名为“天柱山”。在缪润绂的笔下,天柱山壮美而神奇——诗人感慨地骑在马上,出城东门就能毫无遮掩地看到天柱山森然的苍松,像腾空的巨龙呵护万物生灵,一脉相承,在长白山开卷的祖先虽然已在东牟山成千古,但是他当年那气吞山河的气势犹穿过历史的幽谷,让人们感受着这一代王朝的开拓者的显赫业绩。全诗情景交融,豪迈而凝重。诗人望长白余脉,万松苍苍,想到凌空龙舞,群灵呵护,进而感叹世事沧桑,情思发展颇自然。
诗中“拿空”,即凌空。“群灵”,指众神。“脉衍”,指山脉的衍伸。“天青”,指晴天。“天青日风雨”是说晴天时有风雨。
缪润绂:辉山晴雪
缪润绂选出的“沈阳八景”之二是“辉山晴雪”,诗云——
城居地无山,尘俗不可耐。
谁开东北天,突涌青螺黛。
妙从雪后看,岿然玉峰在。
日薄清含辉,烟明遥作态。
凝似古仙人,寒枰坐相对。
缪润绂的曾祖缪公恩就深爱辉山,写过许多吟咏辉山的诗章,也许是受了曾祖父的影响吧,缪润绂对辉山也情有独钟。这首诗,从诗人因辉山的美丽而陶醉写起,向人们讲述了自己到辉山观景后的感受——居住在无山的城市里,感到有些俗。不知谁在城东北的巍峨山峰开出一片天地,远望去就像突然涌出仙女般的青螺黛。如果是在雪后看,这岿然的玉峰分外壮观。每当雨雾蒙蒙气象万千,若在夕阳余晖衬映下,更显得千姿百态。还有更绝妙之处,远看这辉山山顶,似有一对仙人对坐,在比试棋艺。
在满族民间传统中,还有一段关于辉山名称的传说——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建州一些部落后,又率领一支亲军,与驻扎在辽东的明朝总兵李成梁交战。当时正是秋冬交替的季节,罕王由于战略转移,全军火急北撤。这样一来,先行变后军,后军变先行,全军人马大踏步后退。当人马退到浑河边时,天气突变,风雪交加,天昏地暗。此时前有浑河,水流湍急,又没有船摆渡,而后面有李成梁的追兵,真是十万火急。罕王见此情形,也是心急似火,便命令大儿子看浑河是否封冻了。大儿子尊父命跑到河边看后回禀说:“父王,河水没有封冻。”可是罕王却认为天有飞雪,寒风凛冽,哪能有水不冻的道理?罕王误认为大儿子谎报了军情,一怒之下就把大太子头砍了。又派二儿子去看河水冻否?二儿子看哥哥被砍了头,心想:自己要说河水没冻也得砍头,索性不如说冰冻了。他禀报父王说:“河水已冻。”罕王于是便令兵马快速过河,不多时,只见狂风大作,过河更为艰难,人马虽过了河,损失很大。罕王见此情形,悲从心生……
罕王过河之后继续北撤,当走到有两道沟川,地势平坦,形似宝盆的地方,下令将大太子的头埋葬在这两山夹一沟的宝地当中。这时天降大雨湿透了战衣,罕王此时又想起了过河杀错了儿子。悔恨交加,伤心得老泪纵横……
罕王为了怀念错杀的大儿子,就把这座埋葬大儿子的山叫“悔山”。后来,人们把这山名叫白了,就把“悔山”叫成了辉山。
辉山山顶岩石裸露,远望呈白色,尤其是在冬季,山顶被白雪覆盖,景色更为壮观,有如仙境,因此有“辉山晴雪”之誉。
缪润绂笔下的“沈阳八景”另六景依次为——
浑河晚渡。城南之浑河渡口,当年贾舶粮艘,汇集于此。每于日落前后,欵乃声喧,晚船争渡。诗曰:城南九余里,行行唱官渡。河势东北来,风涛截行路。沙岸人唤舟,波明起鸥鹭。车马何仓皇,欲驻安能驻。双桨划如飞,残阳下高树。
塔湾夕照。塔立城西土阜之上,前有水湾,行人西上京华,送别至此。诗曰:龙脉肇启运,蜿蜒三百里。隆业趋西南,截然势忽上。
舍得生光辉,凌空塔孤起。塔铃弦秋风,创建何代始。沙湾夕照间,行人一鞭指。
柳塘避暑。万柳塘在大南边门东,杨柳荫浓,是避暑的好去处。
诗曰:平原绿成绣,天转南风熏。挈榼复提壶,言寻大王坟。坟前缭地多,依依种杨柳。布此币地阴,亲植何人手,乘凉情昔贤,来浇一杯酒。
花泊观莲。河泊在城西丁香屯南面,莲花满河,荡舟游览,鸥鹭往还,胜似江南。诗曰:盈盈青草泊,冉冉红莲长。城远空尘嚣,溪清人幽赏。花开五六月,游踪日来往。载酒移菱舟,冲破荡兰浆。榜人预一声,举头烟月上。
万泉垂钓。万泉河在城东南隅,俗称小河沿,原为活水,有万泉涌池,是纳凉胜地。诗曰:泉流不择地,掘地皆清泉。偶为河上洲,泉脉来涓涓。银鳞四五寸,跃跃波纹圆。伊谁弄钓丝,看此清且涟。
大哉谓滨叟,思之常穆然。
黄寺钟声。即小西边门外之实胜寺,清初建造,为盛京大喇嘛住持之所。诗曰:五更起钟楼,鲸吼宵沉沉。城市日渐高,何来风中音?梵宇号实胜,静向西关寻。希声度高树,殿阁凌绿阴。岂须逢空山,洗我名利心。
缪润绂的《沈阳百咏》《陪京杂述》,为今人研究、考证沈阳历史留下宝贵资料,也为沈阳文苑留下一笔文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