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叶的湖北情结

1961年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毕叶从乌鲁木齐搬到北京,又从北京搬到武汉,度过了三年的艰难时期。毕叶在武汉定居后,自愿去丹江口水利枢纽工地体验生活。“十里工地正冒着热气。白天,炮声轰鸣,飞石从空中飞过,烟柱冲天而起,化作朵朵白云……”毕叶记录了当地工人炸山的场景,创作了小说《冯丹朝阳》。他和建设者们一起过着“头上盖油毡,脚踩黄图山,喝泥水,睡荒滩”的生活。不幸的是,他的创作还没结束,文革就开始了。毕叶的四根肋骨断了,所以冯丹朝阳搁浅了。1977年,毕叶回到丹江口。这次,毕叶在丹江口住了一年,在广州呆了一段时间后,她从零开始写了小说《冯丹朝阳》。毕叶对江汉平原非常熟悉。“春种秋收,稻子金黄,麦浪澎湃,棉花过剩,瓜菜飘香”,毕叶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荆楚大地。

1970年,50多岁的毕叶夫妇被送到仙桃猫场插队落户。毕约利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散文。当地的农民并不知道这是著名作家,所以他们只是叫他“老黄家的人”,孩子们叫他“黄爸爸”。仙桃排湖盛产莲花岭,毕叶特别喜欢里面的白莲,“粉香”。他还清楚地记得荆州一家百年老店的故事。他在作品中回忆了这家酒店的八宝饭。"所用的莲子来自排湖,甜而不腻,香而软."至今在茂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黄家老人买皮蛋——不变!”那一年,一个老婆婆提着一篮子皮蛋去赶集,卖不了多久。毕叶一脸悲伤,包好所有的皮蛋,给了她一张10元的钞票。老婆婆没钱找,他拿起皮蛋就走:“别找了!””因此,这句有趣的歇后语流传了下来。在江汉平原的三个月里,毕叶写了大量的散文:《月亮湖》、《红莲的故事》、《看山》等。最后,我忍痛回到了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