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自我主义者——读《在竹林中》
小说《竹林中的森林》围绕着勇士吴红的死亡展开。故事从樵夫、流浪和尚、捕手、在竹丛中发现武士尸体的老妇、强盗多香万的告白、真沙的告白、武士鬼通过女巫的话语寻求命案真相开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看似一致,实则不同的证词,却给整个案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中,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勇士吴红的尸体,而死者美丽的妻子珍莎和虐待她的强盗多香丸分别供认了自己是凶手。最后是死者的自白,他声称自己是借女巫之口,在愤怒中自杀的。这些相互矛盾的证词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估计初来乍到的读者看到这个可能会很困惑。按照事件的一般发展和正常人的思维,嫌疑人不应该想尽办法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洗刷自己的冤屈,推卸自己的责任吗?为什么这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令人费解。
另外,武士、真沙、强盗的证言是独立的,这似乎也是合理的。但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矛盾。我想,恐怕就算福尔摩斯和柯南合体,也搞不清谁是真凶。
但如果你简单地把它当成一部没有结局的推理小说,它很可能会荣幸地成为推理小说排行榜上最无解的一部。如果换个角度解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精神享受?
首先,《竹林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乱。作者只是想通过这个永远难以确定、不可知、扭曲的烂摊子,把真相呈现给世人。他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绝望,想用死亡来成全自己。
经过反复阅读和推敲,不难知道武士之死真相被扭曲的最终原因主要是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思想行为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引自百度)
无论是对俘虏的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樵夫对审讯者询问失踪马匹下落的否认,还是流浪和尚给当事人留下印象的焦点,还是老妇人为女儿女婿塑造的形象,这些线索都是基于各自的视角和角色,以及自己的想法来猜测和描述整件事的。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利己主义的表现吗?
除去夹杂在这些线索中的个人动机和因素,这些零散的线索基本上给读者还原了客观存在的框架。
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集中在妻子珍莎在古寺的告白,狱中多粒胶囊的告白,以及鬼魂借女巫之口的自述。戏剧性的是,这三个人都承认自己是杀人犯。因此,是一种绝望促使他们放弃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无奈之下,三人用巧妙的辞藻包装了自己在世界上严肃、伟大、美好的形象。
多囊多在供词中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刻画成一个见义勇为、武功高强的强盗。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死亡,也能造成他是以悲剧英雄的身份死去的假象。
镇沙在清真城忏悔。个人觉得这个女的有点假。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自杀,是不会发生的。只是因为他在丈夫面前受到了侮辱,因为他的观念的折磨给她带来了非常难受的感觉。所以他想通过自我逃避把罪魁祸首扔给世俗教条,从丈夫那里得到自我解脱,否定这种令人窒息的羞耻感。如果真沙是真心的,这种完美的方式可能更英雄。同时,据她所说,武士对她的鄙视并不是她自己对自己的鄙视。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如果内心足够强大,为什么不害怕外界呢?所以,真沙的所作所为,所说所为,只是在催眠和麻痹自己。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把自己开脱成一个即使现在被玷污也完全无助的可怜少妇,也试图用人们对弱者的怜悯来冲淡自己无瑕的身体上已经被污染的黑点。
作为受害者,武士杀死了自己的罪犯却逃脱了惩罚。这是事实还是他已经达到了割肉喂鹰以德报恩的最高境界?其实不一定,他只是从自杀行为中掩盖了人性深处丑陋的自卑。
作为一个武士,一个当时国家武装力量的成员,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比直接杀了他还惨。如果别人知道了他的懦弱,对自己的打击会很大,所以他尽可能的美化自己,尤其是在这个国家的认知里,在自我批评面前,多少失败是可以被原谅和尊重的,这是这个可怕的愚蠢的喜欢欺骗自己的国家的民族信仰。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愿意接受真相,总喜欢灌输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来缓解自己的心理不适。平心而论,这是最容易逃避现实,不敢正视自己的方式。
这部五分钟就能看完的作品,用区区几百字营造出悬疑的氛围,抓住读者的眼球,将人性复杂的一面跃然纸上,不禁惊叹于文字的神秘和作者构思的独特无解的结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可以从个人的利己主义延伸到对人性贪婪的感受,或从对欲望和压抑的探索或从对生命希望的绝望寻找延伸到对死亡的解脱,辅以每个人的经历和对事物的不同视角,每个人眼中的好作品解读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