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写过比《北京折叠》更好的中篇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还不错,但还不够好,达不到我心目中的优秀水平。至于为什么,我以后再说。
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有着严格阶级分化的折叠城市。有三层,精英位于一层,500万人,每次住24小时。二层居住着2500万人,每次居住16个小时;三楼住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只有八个小时。也就是说第三空间的人每次都会有4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么多时间都是被强行浪费掉的!同一个北京,三个空间在时间上是交错的,很少相交,每次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在不同的空间发生变化。
第三空间的垃圾处理工人劳道冒着被抓的危险潜入第一空间,帮助给第一空间的一个他爱的女孩送一封信。但这个女孩实际上嫁给了一个对她父亲来说足够老的人。
作者用一个第三空间的人,以“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形式去旅行,去写三层楼的巨大落差和底层人民的无奈。
其实不难看出,《北京折叠》中的影射大多表现了第一空间与第三空间的巨大落差,底层沉重的高等教育经费负担,以及富婆为解决无处不在的空虚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这些现实都发生在现在的社会。
为什么我说不够好?只是因为看起来太现实,如果只是把现实抽象出来换上一件外衣,就会失去文学的陌生感,但我不是说文学读起来不真实,而是要超越现实。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感人的地方。劳道是一名垃圾处理工人。当他听到第一世界关于是否使用自动垃圾处理的讨论时,如果由机器自动处理,成本无疑更低,也更可靠。然而,这几千万垃圾工去哪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垃圾工人的工作更像是第三空间精英们对这些人的怜悯,劳道也陷入了深思。这曾经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工人下岗。在许多地方,有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比如按电梯,只是为了让人们有工作可做。
但更可怕的是出生在第三空间的人。他们的思维完全被束缚在这里,他们几乎不知道生活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他们不喜欢做垃圾工,但他们能做的和想做的,就是在第三空间的舞厅里表现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份唱片播放员或者舞蹈演员的工作。
总之,这是一部拙劣但不惊艳的作品。阶级划分是科幻小说中很常见的是非起点,但有的人写史诗,有的人只写平庸之作。
《北京折叠》把现实写成未来,有一种蒸汽朋克的可笑感。未来绝不仅仅是现在的翻版。如果完全用现在的现实写未来,没有任何超越,那就永远成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幻小说。但是作者声称现在看到的北京折叠只是她小说的开头,不知道以后会写什么。
在看《北京折叠》的时候,我想起了另一本书和一部中篇科幻小说。
书是我在底层的生活,是芭芭拉写的纪实书?艾伦里克潜入底层,做着最卑微的工作养活自己,发现底层的基本工资劳动者几乎永远无法成为中产阶级。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学习,以便获得更好的职位。一方面,努力工作不能让你变得富有,但它涵盖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底层的人只要停止工作,就无法继续下去。这是一个循环,很难跳出来。
让我想起的中篇小说是刘的《撑人性》,里面也讲阶级分化,但我觉得视野和笔法比《京折叠》好多了。重要的是,刘没有停留在赤裸裸的现实中,而是通过脑洞写出了更有冲击力的文字。
一个杀手接了一笔生意,目标是三个流浪汉,把生意委托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些人自称是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的成员。这一开口足以让你胃口大开。当然,后面会一步步说清楚。
原来,一群外星人作为“神”,曾经创造了好几个地球,都在地球200光年范围内,而这次是小说中的另一个地球称兄道弟的星球,入侵了地球。他们要把澳大利亚作为储备来养活地球上所有的人,养活的标准是当今人类最低的生活水平。
所以富人会恐慌,想方设法提高人类的最低生活水平。财产液化是实现的方式,财产会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保证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在被赡养的时候不会太差。
游民作为被杀的对象,是对富人极度仇视,不接受财富液化的人。他们影响了财富的液化,所以富人要雇人杀他们。
但是故事还没说到点子上。为什么我的兄弟星球会入侵地球?这是刘更为震惊的想法。兄弟星球是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宪法基本原则的星球,在全世界建立了社会机器保护原则。如果有任何侵犯私有财产的行为,社会机器就会执法。
虽然有贫富差距,但并不太大。直到后来,在哥哥的星球上,“知识”突然变了,可以当商品卖了。通过购买昂贵的知识,富人可以瞬间拥有普通人一辈子也学不到的知识。不仅如此,在审美和哲学上,上流社会和普通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后来,普通人也无法理解上流社会的一切,几乎成了两个物种。
然后,出现了下面的一幕。
他们是由终极生产者来到地球的,因为整个星球只属于他一个人。对于终极生产者来说,同时,面对地球上几十亿已经不能算是同一物种的人,同情和怜悯都是可笑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