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的资料怎么样?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以短篇小说《红豆》成名于1957年。新时期开始发表大量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中篇小说《三生石》(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第一部小说《杜南纪》出版,1996年,四卷本《宗璞文集》由华谊出版社出版。近年来,他创作了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小说《野葫芦导言》。
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仲普。原籍河南唐河县。1928七月出生于北京。十岁的时候,我随家人搬到昆明,上了南京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51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主编。1981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加入中国* * *产党。著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1982加入国际笔会成为会员。1984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1、1984年应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访问澳大利亚、英国。现收录于1986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人民文学二月,1978)、《三生石》(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其中《三生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受访者:音乐岛-举人四级10-27 15:45
宗璞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仲璞,河南唐河人。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她早年继承了家学。她于抗战胜利次年加入南开大学外语系,后在中国文联和编辑部工作。他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多年,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学识渊博,独具魅力。
主要工作
短篇小说《红豆》和《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小说《杜南集》(野葫芦入门)、《东藏集》(野葫芦入门);宗璞文集四卷。
永远的好家庭
○匿名
永远的好家庭。任何一个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与她熟识。
这位78岁的女作家充满了善良和智慧,她穿着便装,满脑子都是诗和书。参观者跟着女作家走上木地板,穿过狭窄的走廊,靠墙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房不大,北方的书柜大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边放一个电脑桌;南窗微开,映出窗外紫丁香绿,桌上传真机不时响起;东墙上挂着我已故的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我心爱的女儿所写的对联:山水千首,明月清风满舟。
宗璞在电脑桌前平时写字的转椅上安顿下来。“虽然我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在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经过几次手术,老人的视力下降了。每天早上,他都是口头写作,靠别人帮他打字。
据悉,宗璞正在为四部小说的第三部《野葫芦引论》的写作而努力,前两部小说《杜南纪》和《东藏纪》分别发表于1988和2001。《野葫芦引论》是对抗日战争北派南迁全过程中,尤其是民族危亡节上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的一个高级学者的风貌描述。“我想真实地留下那段历史。”女作家平静的语气透露出一种坚定。
“人性是一颗充满文字的心,你怎么知道我从来没有生过病?士兵们在同一个国家沸腾了。雨下得很大,但我不愿意低头。悠悠!造几个海市蜃楼,喝几杯蠢酒。我痴心把宇宙装在一个葫芦里,我只会守着一只秃笔在一起。”这首散曲是宗璞先生人生故事的游戏,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却是她的努力和坚持。
宗璞在嘉定看病的时候,慢慢跟医生说了自己的病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从来不生病是不能忍受的”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宗璞做过各种手术,所以得了个外号:挨千刀的那个。在《董》开始写作后不久,她的视网膜就脱落了。幸运的是,手术后她没有失明,但她的左眼只有0.3的视力,右眼几乎什么也看不见。说她是“准盲人”,一点也不为过。近年来,随着独居的妻子去世,宗璞的头晕更加严重。当她过度劳累时,她的头会旋转,她的左手经常麻木和抽筋,因此她不能长时间用笔阅读和写作。
虽然身体上的病痛带来了很多不适和不便,但这并没有阻止宗璞热爱写作。她开玩笑地称自己是“三本以上的作家”,因为多年来,她的写作只能在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和生病时进行。尤其是9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从与疾病的斗争中获得的。如果你不会写,你可以听写。助理会记住一段话,然后读给她听。该部分完成后,将打印出来供宗璞使用。当然,字号也必须放大到一。很难想象宗璞先生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点一滴,用无数的线索和人物完成了《东藏记》。她说自己“就像一只蚂蚁,一只非常小的蚂蚁,努力地搬动沙子,捧着一粒,捧着另一粒,最后堆起一座小沙丘”。
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你为什么还坚持写作?宗璞先生也承认:“我写得很努力,真的不做作。但即使你流着泪写,心里也总有一种创作的快乐。”然而,她说,“看小说是一种乐趣,但写小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苦乐难分。没人写,读什么?下辈子选择职业,还是要做这行。"
宗璞先生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日后文学创作的积累,更是一种坚韧执着的写作精神。冯友兰先生80多岁才开始编写新版《中国哲学史》。他又老又病。起初,他可以自己写。后来,他只能口授了。在助手的帮助下,他用自己最后的十年时间完成了新版《中国哲学史》的七卷本。薪火相传,这是长期在身边服务的宗璞的精神。宗璞在他生命中最亲的母亲、父亲、丈夫相继去世的时候,继续着他的写作和生活。她选择她父亲的书房作为她的书房。冯友兰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时候,他正坐在这个房间里慢慢地写着。现在,宗璞也在这个书房里,写作写作多年,在人生的长河中迎浪前行。她说:“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大的树木。在这里,冯友兰这个准盲人坐了三十三年。”不管我会不会瞎,我都要这样坐着。"
宗璞先生说,写《野葫芦引论》是出于一种保持不失真的历史记忆的使命感。当她年轻的时候,她和她的父亲和哥哥一起搬到了南方。这一难忘的亲身经历成为她创作《野葫芦吟》的丰富素材。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就想写一部小说,描写遭受亡国流离之苦的国立西南联大师生,却依然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一直无法下笔,但小说中的人物却在她脑海中得到锤炼。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两只“野葫芦”——杜南姬和东藏姬终于“成熟”了。
那一天,她带着这两个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葫芦”,来到复旦大学,听取上海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评论。三个小时,带着助听器的患者宗璞像石佛一样安静的坐着,听你的讲述。
宗璞认为:“历史是个‘哑巴’,要靠别人说话。人们不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只知道被书写的历史。我写的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历史的,但还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我不知道,那真的是‘葫芦里卖什么药’。不如把人生当成‘野葫芦’。不能做,也不能做,这太清楚了。”“我还不能说是野葫芦,但这是向你展示生命世界的入门。”一句话,标题的由来就揭晓了。事实上,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是《双城记》。
《野葫芦概论》由四部小说组成:杜南集、东、西和北归集。现在,喜的写作已经开始了。宗璞先生说:“接下来的写作还有很多难题。我知道我在夸大克服这些问题。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小,但我还是会去做。”
李子云用古人的“蓝气,玉灵”来评价宗璞,形象生动。虽然,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出现在宗璞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但宗璞的写作似乎总是与当下的流行无关,坚持着自己纯粹美好的本性——它的声音似乎很遥远,与时代格格不入,但真正读起来,心灵却不由自主地被它影响,时代却很遥远。这可能是她独特的魅力。宗璞认同自己是“真正的作家”。她说我写作品的时候,不给自己定原则。这很自然。我想写我想写的东西,我不写那些被强制要求或者几乎没有插图的作品。
和宗璞先生打过交道的编辑都知道,如果有什么命题作文让她写,是很难拿到稿子的。但如果她自己寄出去发表,那将是一篇可以毫无例外地登上副刊头条的好文章。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呈现,优雅严谨的文笔,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执着关注,使宗璞的作品具有当代作家中少有的一以贯之的品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宗璞先生本人与世俗相去甚远,话不多,却自有“诗书自得”的气度。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一种难得的荣誉,但宗璞先生却很平静地说:“获奖固然是一种享受,但这是对过去工作的评价,也是一种鼓励。过去的都过去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