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甲午战争日本为什么输得这么惨。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分为很多方面。
。
1?满清中世纪中央政府的运作腐朽低效,以至于日本实际上是在与李鸿章孤军作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世纪政权的制度性劣势完全显露出来——王朝末期缺乏一个强大的英国君主,其宫廷的内耗和混乱足以让一个大国在面对小国时无法发挥国力优势。
当时满清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在朝廷和舆论上叫嚣主战的人,是在不断地用各种小动作给前线的士兵制造麻烦,在克扣军饷、军费、物资这种事情上,他们不应该太开朗。
前线抗敌的都是朝廷主要的和平派,希望尽快停战。
这里有很多曲折,这里就不赘述了。
。
2?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有问题。
几千年的儒家努力,让中国人越来越不懂战争。
这里有三个例子。第一,中国人崇拜骑兵,轻视步兵。直到今天,历史小说仍然崇拜骑兵。但实际上,盛产好马的欧洲军事史学家,是看不起冷兵器时代的骑兵的,甚至是看不上热兵器时代的骑兵。甲午战争期间,满清还是很重视他的骑兵,结果他的骑兵根本不堪一击。
二是过于注重战争经验。从民间到高层,都把打过仗的将军和士兵奉为神明,看不起没有打过仗但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将军。甲午战争是基本没打过仗的日军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打了很多仗,训练组织日益松懈。其实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组织、纪律、训练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打过仗其实并不重要。让我们举一个更近的例子。1979年,身经百战的许老将军被同样身经百战的越军打得满地找牙,而1984年,没有打过仗但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越军军官被越军打得满地找牙。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被平定后,中国军界兴高采烈,以为自己的部队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人,于是洋洋自得,军队的组织、纪律、训练水平每况愈下。然后,在甲午战争中被打。
三是过于关注兵源。中国一直说自古有好兵,儒家就喜欢强调这些神话,总结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入荒地出好兵。原因很简单,因为儒家不理解组织、纪律、训练的军事重要性。所以在中国的军事传承中,组织、纪律、训练也是被忽略的。导致中国军队组织纪律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日益下降,只能靠军人自身的勇敢精神去战斗。因此,儒家越来越重视从荒地招募士兵。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穷人才能赢得这场战斗。
天知道德国和美国有多富裕,建立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
对于现代军事思维来说,兵力来源并非完全不重要。的确,不同来源的部队战斗力不同。但是,组织、纪律和训练更重要。说白了,即使是意大利人组织的部队,用同样的武器也能打得过甲午战争时的中国军队。对于现代军事思想来说,组织、纪律、训练、装备、军事资源是最重要的,组织是最不重要的。只有在组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军事资源的差异才能表现出差异。
军事认知是如此的错误和混乱,以至于对付弱小的敌人并不难,但面对强大的敌人自然是不堪一击。
。
讨论甲午战争胜负原因的书很多,有好有坏。
楼主如果不想看卷帙浩繁的专著,建议看一本历史穿越小说《篡清王朝》,讲的是甲午战争。它又凉又重。关键是书中对当时的历史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唯一的错误是忽略了农业社会的动员。在我看来,动员的水平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无关,而与组织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