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新闻评论?

问题一:如何评价新闻评论,怎么写?

第三,新闻评论的格式和写作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基本相同,包括标题、引言、主题和结尾四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在写新闻评论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写法。

1.一篇引人注目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既能表明话题的对象和范围,又能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题;总的要求是活泼简洁,使标题成为醒目的招牌。

首先要巧妙运用动词,加强评论题目中动词的动态感和生动感。2005年6月4日,经济日报评论《扬起企业品牌的风帆》。这个评论的标题是用动词提出来的,既揭示了目前中国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表明了中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和决心,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其次,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以修辞的独特效果,构成生动耐人寻味的评论标题。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题为《一个人不能抓住自己的野心,就很难看到正直》,其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型,肯定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更加清晰生动;负面陈述的标题可以直接给听众一种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的标题让观众总是带着一定的悬念去思考。《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的标题使用了肯定性的语句,很明显地透露出媒体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要误读平民医院,’)),虽然用的是看似否定的句式,但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态度;外国教科书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个带着问号的标题首先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到底是谁在用国外的教材?到底是怎么回事?带着各种各样的谜团,你会跟着正文去寻找答案。根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善于调动不同的句式,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写评论的标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能吸引受众,揭示评论的思想内容,就是好的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写作原则追求个性和创新,使这样的评论标题更具吸引力。

2.悬疑导语:新闻评论的导语,即开头部分和引言部分。导语的设计要始终以观众为中心,总的要求是把能引起观众兴趣、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第一位。

(1)开门见山,提出话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接把评论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给观众,让观众在阅读或观看时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评论《课本回收:有喜有忧》,开篇是:中小学生课本回收终于在山东部分学校成为现实。教科书是如何回收的,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头提出的题目是教科书的回收利用,但具体是什么问题呢?作者设置三个连续的问题作为悬念,让观众带着疑问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

(2)开头说清楚,提出观点。这种介绍方式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告诉观众评论员的观点或结论。这样,观众就可以顺着批评家的观点,推导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寻求翔实有力的论据。《人民日报》2005年2月23日发表的评论文章《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开篇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3)新闻事件引出话题。以新闻事件为基础,简述事件的过程或特点,引出下文。有时候,开头的事件只是一个由头,引出话题;有时候,事件本身也是整个评论的主体。评论一下有哪些国外教材冲击了我们。

什么?”,它的介绍是基于一个简短的新闻事件...> & gt

问题2:为什么有些坏消息在评论里说好?所有坏消息都被删除了。

问题三:谁能推荐一个好的时事评论网站?好像有个博客网站。

被称为博客教父。可以百度一下。

问题4:有什么好的新闻评论网站吗?谁能提供?网易新闻(重点是网易线程)、南方周末和看世界。

问题5:看新闻写评论有什么好处?7月31,2065438,《检察日报》第五版评论文章《安全生产法要支持积极性》。正是因为标题不知道什么意思,我才看了这篇文章。乍一看,真的很糟糕。第一个问题,热死是悲剧,法律支持热死。什么?支持,就是支持,支持热死?仔细看了文章,原来是请求立法保护中暑死亡人员的权益。这表达是不是太差了?第二个问题,文章的逻辑起点是现有的“办法”和“通知”太低,容易被用人单位忽视,需要立法来解决。这是什么逻辑?既然对热死问题有行政法规,那就是执行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法律。文章的思路是:只有将这类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解决问题。一切都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和解决,那么我们有多少法律呢?谁能记住这些数不清的定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低层行政法规(最底层法规)能解决的,不要上升为法律,道德自律能解决的,不要理会。这就是现代自治社会的管理路径。我们国家的法律数不胜数,但是真正执行的却很少,比如水法,环保法。有多少单位实施了?如果他们没有呢?没人在乎。因为任何执法和对执法的监督都是要成本的。即使真的立法了,但在具体的热死问题上,用人单位只是不履行法律规定怎么办?要管,总得有人查办,查办的费用谁出?现在广告法颁布18年了,媒体每天都在违法。我从来没有见过《广告法》的执法单位工商行政管理局在这方面执法。写综述的时候,首先论点要成立,标题不能包含语言表达上的低级错误。《法制晚报》(2013,06版)报道“禁止法官为生活糜烂而入法”,提供的思路并非法治的表达。现在只要出了问题,媒体上马上就会有文章说,中国还少法律为此制定法律吗?既然有相关法律惩治生活糜烂,为什么还要专门为法官制定一部法律?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目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执法。和执法成本。如果为了抓一对* * *和嫖客,要十几个人等多少天,谁给他们发工资?天空说执法,谁出钱?所以现在小广告、扫黄几十年都解决不了。不是没有法律(或法规),而是执法需要钱。没有钱,没有人会做任何事情。被采访的当事人显然不是真正的法律专家,否则也不会发表如此拙劣的见解。记者是守门人。他们不应该听人说什么就报道什么,而应该有辨别能力。法制晚报2065 438+2003年8月8日a15整版是《梦鸽首次曝光李某某细节》。那么单方面刊登梦鸽为儿子辩护,报社有没有收受他人贿赂?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案件中,报社显然是在为其中一方制造舆论,这是违背职业规范和法治报道的基本原则的。按照常理,孟戈只是嫌疑人的母亲。她怎么可能知道案件的细节?她的所作所为,以及李律师对外界的公开评论,都是为了通过媒体对本案的审理施加不应有的舆论压力。媒体本来可以批判性的报道,批判这样做怎么违法,当然不透露具体内容(也就是不做他们的义务宣传员),现在却被拿来当枪使。我们的记者应该有一定的法治意识,保持必要的警惕。各种社会利益(力量)都在被利用,但媒体怎么会这么容易被利用?最近怎么样?学会了读报,有了批判的眼光,见识也多了,还担心写不出评论?

问题六:如何做好批判性新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

文体内幕:社会调查、文学研究(人文关怀、描写)、田野调查(生活中现象的重复)?

正文阐述:长期观察?

多元论述:同一新闻事实多角度分析?

记者就应该有国内的枷锁?

1.社会良知2。底层感受3。人文宣传?

好事不出门?

问题7:有什么好的新闻评论网站吗?凤凰评论还可以。

问题8:谁提供几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在于要求其独特性和唯一性。让读者看一看,令眼睛发亮,心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文章都需要一个好标题。评论更是如此。之所以有这个要求,是因为评论的话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说明眼睛是生动的,评论的标题要表达评论的精神;或者眼神能勾人,评论的话题要一目了然的吸引读者,让他一定要看完文章。如果是广播解说,就要吸引观众,让人听下去。正如汤姆森在《新闻写作基础》一书中所写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不能让它喝水。当你把你的报纸投递给读者时,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不能强迫他阅读,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使用精彩的标题。”如今,报纸、广播和电视频道的数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而且报刊已经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是全天播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再加上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可以说,即使看了几页报纸,人们也无暇关注。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这就涉及到一个创作艺术的问题。

第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说到生动,人们马上会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似乎与新闻评论无关。事实上,生动性和新闻评论早已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生动的标题可以使新闻评论生动活泼,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害怕政策变化,不敢长期努力致富。有很多标题评论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比如你要有一个长远的致富计划,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作为文章,但是会给人相同的感觉。作者干脆用群众的语言作为标题:“致富不能是“鸡啄米”,直截了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语言生动,让观众听后难以忘怀。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成绩拧水(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为健康颁奖(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得不到马就得娶老婆(江苏如皋人民广播电台65438+)《不要带“衙门”下乡》(宜阳县广播电台1986 2月10)等等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是才华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意境,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人生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来个突然袭击,先把人逗笑几声,想想就红了。”②“讽刺者的心是冷的,幽默家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者强大”。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能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还能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写一篇好的评论,注意语言和文字的幽默是其中一个绝妙的想法,其中制作幽默的标题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举个例子:

2004年4月210日,人民日报以《今日谈》为题,题为《可喜的“不习惯”》。此评论基于“前两天在北京站坐火车,上了火车后总感觉和过去不一样。“原来是站台升高了,车底是平的,车在地上。我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为了这种方便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本质——喜人,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种方便人们上下车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就出来了,让人读下去...> & gt

问题9:新闻评论怎么写?新闻评论应分为报纸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杂志新闻评论等。每条评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每条评论都少不了论点、论据、论据(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电视新闻评论应具备五个要素:新闻事件、问题分析、时效性、评论员观点和通俗性。

问题10:评论尖锐的新闻评论用什么新闻软件好?当然是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