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述评|那夜的月光:幻灭,在面临惨淡人生的毕业季
(作品:白先勇《那夜的月光》,收录于《寂寞十七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
陈锡林这个好心的大哥永远是对的。“他总是这么圆滑。”在余和李住在一起的那一天,陈锡麟给了李建议。这是与现实合拍的忠告,清醒的头脑接近生活的远见。这位有着长者风范的谦谦君子,对清朗的月色毫无印象,略带埋怨弟弟盛世杰天生的自由。他的坚定和善良是为了在李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即使他对自己的个人选择感到困惑。
李的心里自然是感激陈锡林的。不仅仅是陈西林在生活上帮助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李看来,只有陈西林才能实现他们三个好朋友的梦想。
虽然云与陈锡麟、盛世杰一起走到台大,进入物理系,三人都有同样的志向要成为物理学家,但物理对李来说并不是他的气质。
李骨子里流淌着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使得他的学术专注复杂多样。大学第一、第二、第三年,他每年都拿到自然科学奖学金。"一年一千元,他买了所有的参考书."买参考书经常超出李的预算,他不得不“把伙食费扣成两顿饭,有时中午买两个面包。”在最简单的日常开支的维持下,李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打下了扎实的学业基础。这就是李专心学习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可以看到“晶莹的红色晚霞束”,闻到“第一流的泥土香味四处浮动”,“触摸校园里厚厚的朝鲜草,你会忍不住想起余脖子后面的绒毛”。这也是李所呈现的另一种专注。正是于带给李的情感认同,激活了李身上涌动着的“三年大学生活不谈一个女人”的激情浪漫因子。
因此,李飞云和余的同居让陈锡麟大吃一惊。他后悔了,并劝李放弃的选择。后来,这位大哥在知道或理解的状态下,尊重了李的个人意愿。陈锡麟的忠告预见了李将来的困难和学业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尚未大学毕业的李过早地转移了重心,使他逐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成为一个平庸的深渊。事实是,为了赚钱生活,李不得不为即将临盆的余做家教。就这样,还没有正式离校的李已经积累了很多人生的烦恼和愁云。
李在焦虑和忧郁的困扰下,没有通过物理系毕业考试的最后一科。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李辅导完作业回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考试结束后,面对陈锡林的关心,李表现得冷漠而冷淡。与李不同,在大学三年里按照拟定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学业,此时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自己已经毕业了。用不了多久,这种轻松就会被另一种严峻所取代。李明白,那是生命的巨石带给他心灵的碾压感。不过,好在毕业后,他告别了学业的包袱,让李在毕业考试结束时,用一点喘息的时间回顾自己无忧无虑的日子。
文学院门口的草坪上,“陈锡麟倚在一棵椰子树脚下,李趴在陈锡麟旁边”。老大哥还是那么沉稳,而李则放下了自己毫不掩饰的疲惫。毛茸茸的草就像是脖子后面的绒毛。那句“我喜欢你”的呢喃,让李在那晚格外清澈的月光下刻骨铭心。有了余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李知道自己回不到过去了,也找不到当年努力学习的自己了。但是他仍然对他的朋友抱有希望。随着李的突然变得兴奋起来,他对陈锡林的鼓励有着孩童般的热情。李认为,陈锡林只有出国留学才有成功的机会。“这里的物理系学生没有希望了。”
毕业了的李,身上已经蒙上了一层很难拂去的灰尘。正是生活中积累的许多阴霾,使李走上了在觉悟和彻底中逐渐老去的人生无涯之路。这种陈旧的心态,在弟弟盛世杰的幸福面前,变成了李心中说不出的困惑。它反映了三个好朋友彼此截然不同的环境,并为李毕业时人生的第一次幻灭提供了证据。其中盛世杰从来不担心钱的来源,这让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弟弟,对毕业没有概念上的认识。毕业考试一结束,盛世杰就觉得“明天好像要来上课了”。盛世杰的天真让他雄心勃勃,“誓读完博士”成为他在学业中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
对李来说,同样的人生规划是他把那些学习指导塞进废纸篓的最后一招。拒绝中带着痛苦和不舍。在与余合租的旧木阁楼里,李小心翼翼地用抹布擦去书架上那些参考书积下的一堆灰尘。"他在高三的时候没有读过任何参考书."耐心、细致的日常行为和内心活动交织成李无法割舍的往事。这个“曾经”渐渐被房租、报钱等缺乏诗意的生活琐事吞噬,成为一个渐渐淡去的不太清晰的形象。落在李眼中的是具体而凄凉的生活图景,是房东太太的催促,是于压抑的哭泣。在余鼓鼓的肚子的背景下,他们描写了李对生活窘迫的印象。
当世界静了下来,李仿佛又看到了那天晚上的月光。记忆中的月光是清澈的,月光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跳出记忆的羁绊,李看到六月的晚风“鼓起了破旧的窗帘”。月光和窗帘支配着李的心境。在时空变换,记忆与现实场景跳跃出入的瞬间,李让自己在凌乱的思绪中游走。这是李的精神安息地,一个可以让他暂时忘却生活的私人空间。
(全文结束。写于2021年6月28日)
作者简介:王旭。用的笔名有王木鱼、许木鱼、许木鱼的书柜、定居重庆的王旭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