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一起

听说《长安最好的我们》八月份被翻拍成网剧了,期待很久了。我开始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它还叫《流水》,只是一个txt文件。八月长安的青春小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堕胎、打架、恋爱、逃学的因素。市面上鱼龙混杂的青春小说,仿佛优等生没有青春。只有《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单恋》、《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这几部振华三部曲,才算得上青春小说中的一股清流,角色真实而饱满,真实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

看完预告片后,我完全被刘浩然饰演的余怀素打动了。怀玉的角色与《八月长安》中的另外两部电影不太一样。他很优秀,但不那么耀眼。他令人耳目一新,身材高大,但并不那么完美。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尖子生,侧脸好看,性格清爽阳光。男生喜欢和他做哥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写日记习惯的人,这让我的过去总是有迹可循,所以很多美好的回忆即使过了很久也依然新鲜,所以我总是可以抹去它们,告诉自己它们真的存在过。看完预告片,体会到前两集很多书里我期待已久的片段,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想起了自己的同桌。这部电影勾起了很多回忆,但我把握不好。我应该让故事流出来还是继续活在记忆里直到忘记?

《最好的我们》这本书的封面有一次第一眼就戳中了我。因为高中要申请出国,所以休学了很久。高二后返校,很多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我对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一天中午去上课的路上,下着毛毛雨,一条长长的大道上没有遮蔽物。我就这样走着,看着很多以前熟悉的朋友互相聊天,视而不见。我有点难过。我低着头在石板上走着,却看见头上有个红色的影子,已经跟着我有一段时间了。回头一看,发现果然是。我从初二就认识他了,但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印象中的那个孩子,早已长成一棵小杨树,挺拔地站在那里,完美无瑕。

初中的记忆早就不完整了,但我还能记得一些不完整的片段。记得在食堂和三个男生一起做饭(点菜,一起分享)。我总是慢条斯理的去抢菜里少得可怜的肉,气得想发脾气,他就(不情愿地)给了我一些。我记得因为冬天手脚冷,所以经常带一个冰人。只有他会让我静静地放一会儿,然后说:“热不热?”你能把它拿走吗?"

最重要的是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梦想写在便利贴上。我不记得我一开始写了什么。但我记得他写的是“考上二炮,成为一名军人”。我知道这真的是他的理想,因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谈了太多次这个志向,从未动摇过。

所以后来,当他高三在军校体检意外落榜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难过和不甘。就像故事里的怀玉,他是那么优秀、坚定,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最初的“考上清华,去美国读博士,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年轻愿望。那不仅仅是一声叹息,而是一个简单的愿望落空了,那是真正的不等人的悲哀。

但无论是故事里的怀玉,还是现实中的同桌,在最难过的时候,他们都收起了挫败感,装作轻松的样子,但还是咬紧牙关,对身边的人说:“可我不相信,我的人生就那样。”这是他们珍贵如金的心。

高中的时候,我在学校的时间很短,但是我有很多很有趣的回忆。举个例子,我们在快要考试考上初三的时候,正在写诗。我们把这本诗集命名为《百艺集》(冒充子集)。在我们的方言里,“荡”就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但是在序言里,我看到大家都写着,

“聊天,听风看雨,赏月赏花,东楼栏杆拍照,众人一个个调戏...古今多少事,都是笑话。若为钟摆,可谓境界。”

“‘白易’的读音和‘荡’是一样的,盖玉等人都是浪子。他们不用心去学句读,而是求道,学物,学三人行,天地间,在千千的千颗芥菜籽中找到一个瞬间。还好。”

“有一次我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在花间吸引了酒,给我带来了我的影子,使我们三个的不羁变成了摇曳的动力,谈论着少年时的轻狂状态。若干年后,当我回首往事时,不要后悔这一次。”

理科班的一群“尖子生”把这些话写得如此矫情,现在每次提起都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见,这样忙碌的一天,和朋友每天都有青春相伴的日子是多么难得。

还记得每天12点到4点半睡觉,准备托福、SAT二、中考的那段愤怒的日子。我同桌沉默而关切。他总是一脸不甘,却总是做着最温暖的事。我甚至忍不住在他的草稿本上划了一笔。“你能怎么办?”我的肠子里没有冰炭!“来表达我的感受。

成为“最好的我们”勾起了太多美好的中学记忆。也许是回忆带来了自己的柔光效果,让过去变得如此美好,但无论你现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都在庆幸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简单舒适的生活。其实一中的校服真的很丑。它看起来像一个麻袋。每天都要忍受隔壁殡仪馆的葬礼。很多我们背过、听过的书,完全没有意义,但那时候的我们,大概就是“最好的我们”。不是因为我们那时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那时有多真诚。

高考结束那天,我和一群家长在学校门口等着。准备完后,我和朋友去吃龙虾了。考试刚刚结束,却不见学生的踪影,铁门依然紧闭。一条短信突然出现在我的手机里,

“如果考得好,我们再去玩几天吧!”

说不出的甜,感人和美丽。

“好!”

这是我们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