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五则
京华岩云看完1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应随地,地应随天,天应随道,道应自然。”也就是说,人模仿地,地模仿天,天模仿道,道模仿自然。在古人的心目中,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的序言中说:“我父亲其实是把花木兰当作一个时代女性的典范。她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待世界,不向命运屈服。书中称木兰为道家之女,我认为更多的是受其父清纯无为的影响。”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虽然姚木兰的感情很丰富,但他的思想感情深处普遍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的自然反映。
小说对木兰和妹妹莫愁做了有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莫愁的眼睛圆。木兰的活泼像一条小溪,莫愁的沉静像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如露水。木兰像秋天的树一样动人,莫愁像夏天的早晨一样清爽。木兰的心常常在云里翱翔,莫愁的心像春天的大地一样宁静而坚强。”可见,姚木兰既有回归自然的意境,又有典雅的终极奥秘,全面体现了“自然美”的审美标准。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姚木兰总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一种洒脱自然的心态。她生性活泼开朗,充满活力,写文章思维敏捷,震动快。她善于享受财富,但她从不依赖金钱,而是时刻准备着过没有钱的生活。在富裕小康的生活中,我能保持简单厚重的心态。在一个平凡安静的农村生活,只想衣食无忧,长乐就可以满足了。
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登泰山时,他们对秦始皇无字碑的默契,是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点睛之笔。他们看到石头是无情的,无意义的,所以它永远活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个人死了,但家庭却永远活着。立夫说:“这个无字碑文,说了无限的话。”木兰一针见血:“因为石头是无情的。”可见花木兰在精神上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崇高的感情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京华二中的云之思
《北京烟云》一直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偷偷和《红楼梦》对比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性:
两本书都用了回信的标题,两句话七个字概括了一封回信的主要内容。
都是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背景。
都涉及到当时社会上的几个大家族。
红楼梦经典就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场景,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梦幻般的景色中,不朽人物的音容笑貌从笔下在读者脑海中形成。每个人对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有自己的想象。对人物的细腻描写,让读者觉得人物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红楼梦》里的人物,靠的是他们的优秀的人生,甚至是一个优秀的人生,给了他们这样的空间。这是一个梦想,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为了更广大人民的生活。当然,他也有当时社会的映射,但这是在人物背后。尤其是《红楼梦》的电视版,是我认为最能表达书中内容的电视。他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形象,描绘了梦幻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写占据了主要篇幅。看了一整本书,对人物只有大概的了解,人物的声音和笑容都不是很清晰。人物衬托出当前的社会形势。《京华烟云》通过《红楼梦》中同一个大家庭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悲惨的历史和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人们,歌颂了不屈于外族侵略的人民。京烟比红楼梦更有野心和霸气,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红楼梦》对人物的刻画与《京华烟云》相去甚远。
另外,我个人更喜欢《北京的云》对生活的哲学态度。也许林语堂的哲学态度是在解释他对庄子的理解。
我不是故意的,只是碰巧我看了《北京的云》之后,电视版的《北京的云》也在播。看了几遍,真的很失望。我控制了很久,想自己不评论,但最后我觉得不仅仅是失望,而是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对原著有点不公平。他根本不明白原著的意思。原著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理解被编剧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普通的现代闹剧。他根本不明白,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平淡自然,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嘈杂和不稳定,也注定了电视版的《北京的云》只是套用了原来的名字,内容却面目全非。我们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拍红楼梦时的从容和畅快,只剩下花灯一样的嘈杂节目。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安静的作品,让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继续思考。
京华三中云的思考
前天刚看完林语堂的《北京的云》,感觉很过瘾。多好的书啊!记得先知道& gt初中的时候,我看电视剧,哪个版本是赵雅芝演的。大部分情节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曼妮最后的惨死,让我一直排斥这本书。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读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惨故事。但是最近因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和传记,就想到了看这本书。果然是一本好书!
姚木兰想成为林语堂先生的理想女性,他赋予了这个角色太多的完美。在性格方面,花木兰节俭、勤劳、端庄、谦恭、谦让、顺从、善于持家、学识渊博,可谓当时女性的典范。同时,由于其无忧无虑的父亲道家自由思想的影响,木兰可以不受礼法的束缚,自由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命运方面,花木兰也有太多的运气。她生得漂亮,生活富裕,婚姻幸福,被公婆疼爱。对木兰打击最大的应该是女儿阿满的意外离世,但这并没有改变木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后一次抗日流亡中,她依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温暖。
感情上,木兰最珍贵的是她和孔立夫的爱情。木兰和孙亚虽然是青梅竹马,但感情很深。他们的婚姻从双方家庭和双方来说都是完美的,但孔立夫永远是木兰所想所爱。她不爱荪亚,但是她更欣赏立夫。孔立夫就像木兰心中的秘密花园。一不小心,她就会想起,追忆,遐想那些属于她的秘密。她从不告诉任何人,藏在心里。木兰十六岁时在《爱情的种子》中爱上了立夫,但是她从来没有表白过,也没有争取过什么。她知道她最终会和孙亚结婚,因为曾家救过她的命,她和孙亚的婚姻是两家的希望。相反,她妹妹莫愁可以和立夫白头偕老。她羡慕莫愁,但并不嫉妒。她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时也全力帮助姐姐的婚姻,和姐姐的家人相处融洽。如果立夫没有被捕,木兰不顾一切独自冒险,恐怕没有人会猜到木兰和立夫的友谊。立夫的被捕不仅证明了立夫对木兰的重要性,也让木兰知道立夫对她也有同样的感情。事后两人都没有再提起当天的事情,依旧和睦相处,一如既往的互相帮助。只是两人都明白对方的心思,所以木兰和立夫之间不可能有遗憾。
和孔立夫让我想起林和金。后者也是一对意气相投的恋人,可惜“泪珠落在你的眼眶,我恨不能在结婚前相见”。当金遇到林时,她已经是梁思成的妻子,他们夫妻恩爱,婚姻幸福。金等了林一辈子,一直没有结婚。梁思成、林和金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伟大智慧的人。他们的关系虽然尴尬,但却是一辈子的朋友,大半辈子都和睦相处。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高情商。但我觉得林一直都觉得愧疚和遗憾,尤其是对金而言。与其这样,还不如像姚木兰和孔立夫那样快乐地生活,只知道彼此的友情,美好而满足。
京华四中的云之思
这是一部现代中国的史诗。他从1900开始记录?65438年至0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永远不会忘记的屈辱和伤痕;记录了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25部中英文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一部。900页45章。描绘出一幅现代中国的生动画面。65438年到0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用这本书热情推荐林语堂作为候选人。
《北京的云》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让我想知道在那些层层的云层里发生了什么。吸引我去了解我成长的土地的历史。据我所知,这本书重点讲述了主人公姚木兰的一生,反映了当时充满团结和希望的中国社会,从安逸但充满腐败到最后的膨胀和爆炸。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裕家庭的女儿,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和娇嫩,也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是晨曦中的玉兰花,优雅而朴素;聪明但贤惠。刚柔并济的女人!故事从木兰的童年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秋天。写她童年的趣事,被红灯笼,一个拳击手绑架,最后被解救回家;写她深埋心底的爱;写她幸福的婚姻;写女儿去世的痛苦;写她在逃亡途中的善行,以及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以两个家庭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生活。各种性格和阶层的人给北京增添了成千上万的风俗。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琴南,有激进的青年学生,有不怕牺牲的爱国青年,有奢侈放荡的政治家,有从海外归来的学者,还有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喜欢的是《京华烟云》这本书最闪亮的一点,是道家的顺乎自然的思想。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的喜怒哀乐看得尽可能透彻。这让我很尊重庄子。《庄子》哲学影响了书中的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一打开,先是一股水流的感觉,然后是美丽流动的感觉,然后是悲伤的感觉,最后是大雷雨前的阴郁局面,是伟大的,是壮丽的,直到最后雷声隆隆。留给读者咀嚼回味,恍然大悟;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类的梦想。演绎了一场梦一般无尽的人生。
《京华烟云》一书第三部是《秋歌》,引用庄子的话“臭腐为空气,空气化为臭腐。”生死轮回的原理是为了:秋天树叶凋零,春天已经开始,沉浮循环,天道也。所以用这个道理来描述战争,意味着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所以书中有些话,比如“在深秋的落叶里,可以听到春节的曲调,和下一个夏天的强有力的节拍”。
还有一段是关于生命的不朽和宝石的不朽。宝石的永恒生命是简单的,它是无情的。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动物。我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它是神秘而伟大的。
《北京的云》最后一部《秋歌》,描绘的是战争中的中国。惨烈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感到“震撼”。中华民族从屈辱中重生。书中提到,顽强的中华儿女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宁愿流离失所,也不做被征服者,战斗中会有牺牲。但是,年轻的炎黄子孙依然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神圣使命付出和贡献。这种如洪峰般的英雄景象,让我为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骄傲。我的心在颤抖。也正是在这样一片美好的天空下,时光隧道另一端的同胞们却遭受了不一样的磨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必须立下一个永恒的誓言:壮大我们的民族,让荣耀和繁荣围绕着它,不要让它神圣的名字再被外人亵渎!因为我们身上流着同样的血。
《京华5》中对云的思考
从电视剧《北京的云》中了解到小说《北京的云》。《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神秘的传奇人物。他是世界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选为“20世纪智者”之一。他是中国最好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既是伟大的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小说家,是中国现当代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写作文学和文化的作家。被誉为“现代红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北京的云》是美国《时代》周刊推荐的必读读物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现代中国的图画。
《北京的云》是一部瑰丽、华丽、完整、经典、真实的作品。可以说不是小说,是生活,是中国近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了中国所有的困难和烦恼,正面展现了国家的希望。它是作者含泪书写的民族精神史,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读懂的经典。代表近代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中。这些数字是如此真实生动,就像我们身边出现的数字一样。这部史诗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是一部可以在寂寞的夜晚独自品味的巨著。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曾、姚、牛三人在北平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年间的悲欢离合,并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复辟的直接战争、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现代评论派”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