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当代小说还是现代小说?
作者:张爱玲
简介
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先锋方式探讨女性心理和情欲的作品。描述了一个女知识青年在1930结尾变身刺客,试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的一名高级间谍,双方被政治、权力、性勾心斗角的故事。
背景
《色戒》写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才出版。大家对张爱玲《传奇》之后的作品关注不够,对《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早期作品关注过多。其实在这之后,她还有很长的创作过程,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色戒》是张爱玲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作品。
虽然《色戒》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不高,但张粉丝对这部作品还是很重视的,张爱玲本人也写过一篇关于《色戒》的文章。张爱玲很少写文章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为了《色戒》,她专门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的小说发表后,有人批评,但她不同意,于是写文章反驳。我想,因为这是她的杰作,我不想被误解。
色戒的原型
《色戒》有原型,比张爱玲其他小说更实用。易先生的原型是汪伪政权特务头子丁默村;的原型是郑,其照片在抗战前曾发表在《良友画报》上。后来,她成为中国中央委员会的特工,并参与了暗杀墨锭村。她没有成功,反而被杀了。抗战结束后,汉奸受审,丁默存被判死刑。其中一项罪名是杀害郑。这都是有记录的。郑的后人还在这里。
关于《色戒》的素材,张爱玲自己说“一言难尽。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说。”我想我们只能到此为止了。郑不等于,村不等于易先生,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等于当年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不然怎么能称之为小说,成为报告文学呢?
从构思到出版花了25年。
根据蔡登山的材料,张爱玲花了25年写《色戒》。4月1978,11,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发表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序言中说,《色戒》构思于1953年。1983年《失落的故事》皇冠版出版,张爱玲在序言中也谈到了《色戒》、《迎欢》和《浮花飘》:“这三部短篇小说都震撼了我,所以我愿意重写这么多年,甚至只想到最初得到素材的惊喜和重写的过程,对中间的三十年一点感觉都没有。
所以《色戒》构思于1953,出版于1978,其间经历了25年的寒暑。而张爱玲提到“最初得到素材的惊喜”,说明小说确实有了原型。
为作品展开笔战,实属罕见。
张爱玲也为《色戒》写过?蔡登山告诉读者,事情发生在小说出版近半年后。1978 65438+10月1日,作家张西国以“局外人”的笔名在《华夏时报》人文副刊上发表了《不吃辣怎么能吃到辣椒》?——评《色戒》。文章最后我说:“如果一个作家故意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故意去探索不道德的题材,他可能会毁了自己。至少在我看来,歌颂汉奸的文学——哪怕是非常暧昧的——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张爱玲女士因为过去的生活背景,在处理这类题材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引起误会,以免成为名誉上的瑕疵。”一向无视批评的张爱玲,面对如此严厉的批评,终于在6月27日的《华夏时报》人文副刊165438上发表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与戒>》一文,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这是张爱玲一生参与的仅有的两次笔战之一。“汉奸”论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实在是不堪回首。蔡登珊认为,张爱玲之所以不愿意出版《色戒》,是因为感情问题被舆论指责为“女汉奸”,使她对“汉奸”的指责异常敏感。“《色戒》这个敏感的题材很容易在敏感的时刻变成敏感的话题,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改小说,一次又一次地拖延。”
来自恋人的小说素材
张爱玲为文章辩护,在文章开头提到,“这个故事的由来一言难尽,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说。”似乎在刻意回避故事来源的问题。1988,在续集的序言中,她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写的。很多读者就是分不清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经常混淆...最近说色戒的女主角是真的...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怎么可能知道敌伪斗争的细节?"
《色戒》根据的考证,被指向真正在上海刺杀汪伪特务重要头目丁某村的郑1939,而张爱玲当时在港大读书,大概根本没听说过。她从哪里得到她的材料?
港学者、影评人陈辉阳认为,《色戒》的素材来源于张爱玲的《情人》。“郑刺杀村一案的详情,只有了解汪伪政府内情的人才能向张爱玲解释清楚。更有甚者,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经常是‘连续的韩语’。”而张爱玲的情人是《王傀儡特工76号》的嘉宾,作为知情人,他从来没有炫耀过这个话题的真实性。“张爱玲不肯承认素材是在这里获得的,因为后来爱人的背叛深深地伤害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