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的特点
1900年,好莱坞还只是一个离洛杉矶市区十几公里的人烟稀少的小镇。洛杉矶原本属于墨西哥,加州并入美国版图后成为美国城市。1886年,房地产经纪人哈维·威尔克(Harvey wilk)在这里买了一块地,他的妻子在这里种植了大量来自苏格兰的冬青树,因此得名好莱坞(在英语中,Hollywood的意思是冬青树林)。今天,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象征。日落大道、贝弗利山、圣费尔南多谷、圣莫尼卡和马里布海滩等著名的地方充满了现代神话。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史。
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吉斯带领摄制组前往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的天然场所。从1909开始,著名制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莱坞拍摄了几部以自然为背景的电影。当时美国电影的中心在东方,纽约是大本营。此后,许多电影公司来到这里拍摄电影,开始了美国电影业向好莱坞的大转移。从1912开始,众多电影公司入驻好莱坞,到1928,形成了“八大电影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八大电影公司是:
米高梅公司
洛克威尔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库斯·洛(Marcus Lowe)在1920收购了米特罗电影公司,然后是戈德温电影公司,最后与路易斯·B·梅耶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米高梅公司。罗克韦尔保留了电影部分,而米高梅则掌管工作室。在洛克威尔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担任主席后,塔尔伯格再次成为制片人。塔尔伯格死于1936年。三年后,米高梅公司发行了《飘》。1973年,米高梅财务受限,不得不放弃发行,减产。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团泛美的所有美国制片厂,成立了米高梅/美国娱乐公司。1985-1986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老板特德·特纳(ted turner)买下了这个工作室,后来又卖给了柯克里安(Kirklian),只留下了电影库。1990年,意大利人江·卡罗·帕雷蒂及其控股公司帕泰通信公司在时代华纳公司的帮助下收购了米高梅。1989年,米高梅/美国公司占据了6%的市场份额。
派拉蒙(派拉蒙)
明星工作室的老板阿道夫·祖克在1916买下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几经更名,于1930更名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利用华尔街的信用买下一些电影院,它的实力大大增强了。1932年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导致公司破产。从1933到1936,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带领下重整旗鼓。从65438到0946,公司利润达到创纪录的3900万元。当时,派拉蒙被最高法院强制出售其影院。从1971开始,弗兰克·雅布兰斯、罗伯特·埃文斯、马丁·戴维斯和弗兰克·曼库索先后担任公司董事长。派拉蒙1989作为四大公司,市场份额为14%,曾试图收购时代华纳,但在一场官司后失败。
20世纪福克斯(20世纪福克斯)
威廉·福克斯的福克斯电影公司成立于好莱坞1917。1927,公司投入巨资开发福克斯有声电影技术,与《反垄断法》发生法律纠纷。1929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后,遇到资金困难。威廉·福克斯去世后,该公司于1935年与达里尔·扎努克和弗兰克·申克的20世纪工作室合并成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亨马文·戴维斯收购,他将自己一半的股份卖给了澳大利亚报业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1989排名第六,市场份额6%。
华纳兄弟(华纳兄弟)
胡纳斯兄弟于1923成立了华纳兄弟制作有限公司,并于1925吞并了维他格拉夫公司,投资了其子公司维他丰公司与西部电气公司共同开发的音响技术。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1927)耗尽了山姆·华纳的心血,他于同年去世。华纳兄弟在20世纪50年代转向电视制作。在1957中,杰克·华纳只持有华纳公司的少量股份。1967年,华纳公司被七大艺术工作室收购,1969年,被金内国家服务公司收购。史蒂文·罗斯领导的伯班克公司更名为华纳通信有限公司,1971,其电影、唱片和电视部分保留了华纳兄弟的名字,由泰德·阿什利负责。1983-1984年,华纳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在Terry smear的领导下,得益于《小妖精》和《蝙蝠侠》等电影的成功,公司恢复了活力。从65438到0989,华纳公司在八大电影制片厂中排名第一,占19%的市场份额。这时,时代公司合并,成为时代华纳公司。
基思奥芬电台(简称RKO)
广播电视公司是好莱坞八大公司中最年轻的。它成立于1928,由大卫·沙诺夫和约瑟夫·肯尼迪美国广播公司合并而成。华特·迪士尼、奥森·威尔斯和塞尔兹尼克等独立电影人都加入了公司,但他们并没有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948,公司由飞机大王霍华德·休斯控股。1955年,广播电视被托马斯·奥尼尔的通用长途广播公司收购,该公司是一家轮胎公司的子公司,几百部电影的拍摄权给了可口可乐公司。1958年,在女演员露西尔·鲍尔的主持下,德西卢工作室恢复了电视电影的制作。由于公司领导的不利决定,该公司最终从好莱坞消失。
通用图片(通用)
卡尔·莱姆利(Karl Lemley)在合并了几家企业后,于1912创立了环球影城。莱姆利死后1936,环球影业被财团收购。30年代摆脱金融危机后,环球影业于1946与国际制作公司合并。1962年,环球国际公司被美国音乐公司收购。从65438年到0976年,内德·塔南、弗兰克·普莱斯和西德尼·舍姆贝克先后领导环球电影公司。环球影业以1989排名第二,占17%的市场份额。1990环球影业被日本松下公司以60亿美元收购。
联艺公司
1919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别林、玛丽·碧克馥和格里菲斯创立,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领导,自1926起由约瑟夫·申克领导。经过彻底的重组,亚瑟·克里姆和罗伯特·本杰明在1951赢得了美国公司的领导权。1967,美国被金融集团泛美收购。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1924由乔·勃兰特、哈里·科恩和杰克·科恩兄弟在1920成立的CBS的基础上创立。在1927到1939期间,由于弗兰克·卡普拉的领导,哥伦比亚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埃伦·赫施菲尔德和大卫·伯格曼收购。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乐公司收购并任命英国独立电影人大卫·普特南(David Putnam)为董事长。普特南在哥伦比亚1987与三星合并时离职。哥伦比亚在1989年成为第三大制作公司,市场份额为15%,同年被日本索尼公司收购。
2)好莱坞的历史和现状
早期的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通常被称为无声电影时代。默片时代的电影多为喜剧,最著名的喜剧演员是查理·卓别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电影都成为历史上的优秀电影。
1923年,有声电影问世,给好莱坞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1927年,在米高梅电影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导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不久,迈耶建议设立奥斯卡奖,以鼓励和表彰在电影界取得杰出成就的电影人。于是,1929年5月6日,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好莱坞罗斯福酒店举行。奥斯卡奖的奖品是一个锡铜合金的镀金裸体人像,高13.5英寸。1931,当学院图书馆员看到这座金像时,惊讶地说:“它真的很像我的奥斯卡叔叔!”从此,奥斯卡这个名字就传开了。从第七届开始,奥斯卡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奥斯卡奖分为两类:成就奖和特别奖。成就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摄影、最佳艺人、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最佳外语片。在当今世界各类电影奖项中,奥斯卡奖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广的电影奖项。它象征着美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已经度过了经济危机,好莱坞开始了20年的黄金时代。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就开始了争夺好莱坞控制权的激烈竞争。到1935,两大财团基本控制了好莱坞八大公司。找到经济后盾的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开始发挥巨大的创造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创造和发展的类型片、西部片、警匪片和音乐片非常受观众欢迎。好莱坞在其黄金时代制作了许多优秀的电影。其中,《乱世佳人》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吸引人的经典。《公民凯恩》历年来总是排在“十佳影片”之列。其他如《明星的诞生》、《红衫的眼泪》、《绿野仙踪》、《呼啸山庄》、《穿越高山》、《费城故事》、《蝴蝶梦》等。,都在取得巨大票房收入的同时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二战期间,好莱坞也将电影作为对抗纳粹的武器。在所有的反法西斯电影中,华纳公司在1942年底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丽·褒曼名扬全球。此外,卓别林主演的《大独裁者亨利·方达的血》、《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希特勒的后裔》、《纳粹》等电影也深刻揭露了纳粹的丑恶嘴脸。
二战结束后不久,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时候,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调查“混进美国电影业的* * *实业家”。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0月20日开始审理,1949,“好莱坞十君子”被判入狱。大量导演、制片人、演员和编剧被列入黑名单,使他们失业或流亡国外。这场风波持续了十年,极大地损害了好莱坞的活力。此外,50年代电影的流行也对经历了30年危机的好莱坞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最好的电影是《教父》,被认为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好的美国电影”。
20世纪70年代末,好莱坞出现了新的曙光。从那时起一直到80年代,《克莱默对克莱默》、《普通人》、《母女情深》、《坠入爱河》、《金色池塘》、《雨人》、《为戴西小姐开车》等电影表现了普通大众对家庭伦理的关注,将严肃的社会主题融入感人曲折的故事中,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是这种电影表演艺术的大师
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艾伦·斯皮尔伯格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好莱坞出现的两位导演奇才。乔治·卢卡斯将喜剧和西部片的类型与高科技和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让几代人着迷的《星球大战》系列。斯皮尔伯格在80年代制作了《外星人E.T》、《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紫色》和《太阳帝国》,在90年代制作了《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和《拯救大兵瑞恩》。
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在经历了80年代电影体系完善的趋势后,在90年代达到了收获期。从1995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过亿的大片。20世纪90年代,具有商业成功和艺术价值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传》、《狮子王》、《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号》。
3)美国电影的经济视角。
几十年来,美国电影业一直是国际市场的主导力量。根据联合国的数据,80年代初之前,美国电影出口呈持续上升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另一方面,自1953以来,美国电影进口一直呈上升趋势。这种进出口背离的趋势可以用美国电影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来解释。美国电影进出口差距的缩小反映了其贸易趋于平衡。
自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对文化产品的贸易进行了限制。1948贝鲁特协议规定,取消教育视听资料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关税、许可证和数量限制。1950的《佛罗伦萨协定》侧重于图书、期刊、报纸等知识产品的自由流通。然而,这些国际协定不包含娱乐文化产品或文化特征。事实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DECE《无形资产准则》( 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电影放映的保留配额,以维护各国的文化认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提出文化主权问题作为主要理由。文化主权本质上不是关于艺术产品本身的消费,而是关于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政府会用价值判断来促进和刺激国内文化产品的消费,因为这些文化产品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国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是同一种语言(尽管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张法语是他们的母语),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犹太教-基督教是一种宗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因为这些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加拿大人认为对其文化主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美国文化产品的统治,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Morris,1978)。文化主权是支持贸易壁垒的核心观点,经济和政治问题经常被提出来支持贸易限制。
一些进口国抱怨说,人口因素等市场规模的不平衡为美国生产商提供了享受规模经济的机会。这样,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使美国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所以欧洲和加拿大从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美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力。20世纪20年代,德国对美国电影的进口实行配额制(费尔德曼和纳尔逊,1977)。随着德国用自己的电影做宣传,对美国电影的限制也在升级。事实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经合组织无形标准现在都批准保留电影配额,以保护各国的文化特性。根据Wildman和Siwek的说法,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视频产品设置了贸易壁垒。美国也一直在文化产业中使用有限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关税壁垒。与欧洲国家不同的是,加拿大采取政府补贴或投资制作的方式来促进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用进口壁垒来保护本国的文化制作产业(Feldman and Nelson,1977)。然而,根据Wildman和Siwek的研究,面对外国竞争,国内文化产业的生存并不需要政府的经济支持。他们通过研究意大利和拉丁美洲电视节目制作和贸易的统计数据,提出商业电视的发展是增强当地节目制作人和电影制作人实力的关键。他们指出,外国竞争只会削弱国家控制和资助的媒体(Wildman和Siwek,1990)。
怀尔德曼和西韦克还认为,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贸易的限制,尤其是数量限制,会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这部分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往往通过盗版来满足(怀尔德曼和西韦克,1988)。新的复制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便利和快速使盗版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最近,美国电影出口协会向美国商业代表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视频盗版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美国电影出口委员会估计,盗版给美国从与加拿大的贸易中造成的损失在25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Wildman和siwek认为,视频盗版是由没有知识产权立法和现有版权法执行不力的国家造成的(wildman和siwek,1985)。比如1984,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利用电视录制设备在家中复制广播电视节目用于非商业目的是合法的(Vogel,1986)。
产品和市场特征
各种形式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国用来区分电影产品的手段。从“大片”是靠明星来演的意义上来说,因为大牌明星稀缺,所以这样的大片很少见。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各大电影制片厂每年都依靠一部或几部电影来盈利。到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有60至80部主要电影上映,但一部电影收入超过300万美元的明星不到25人。到1997,一些明星的片酬高达2000万美元,造成电影制作成本的大幅上涨。相应的,各种大片的票房收入占所有电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造成了高昂的制作和营销成本,对新企业进入电影行业造成了壁垒,最终导致了这个行业的高度集中。据估计,在1965到1988期间,北美票房市场前四大美国电影制作商的份额一直在48%-69%之间波动。美国电影业是寡头垄断还是垄断竞争可以讨论。在1965 ~ 1988期间,四大公司的集中度平均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数为1236。(注: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简称HHI)是美国市场集中度的指标,范围从38.2%到39。2%,商业市场份额每增加65438±0%,HHI指数将增加78个点。)这些数字表明。
虽然这个行业确实存在大公司的市场势力,但是这个行业的独立生产者越来越多,四大公司的构成也在不断变化,这说明这个行业在向竞争的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少数独立厂商开始占据更小的市场份额,比如猎户。而独立制片人把自己的电影交给大公司营销发行,因为小公司资金投入大,发行渠道广,发行很难成功,而大公司在这两方面都有实力。此外,影院的集中度也相当大,约40%的影院掌握在六大及大连锁影院公司手中。为了加强这种集中的效果,80年代,各大连锁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沃格尔,1986)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多屏影院。1982年,美国从事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综合性公司约有7300家,但只有11(服务贸易,1986)是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大公司。
来自电视和其他娱乐媒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电影业采取新的措施。除了完善明星制度。我们还会加大广告的投入,让电影进一步细分,让电影市场分一杯羹。1980年,每部电影的平均广告费用为54万美元,从1991到平均990万美元(美国电影协会,191)。1985年,电影行业的广告总支出约为3.52亿美元,占娱乐行业广告总支出(15亿美元)的17%(领先全国广告主1985A)。在美国,娱乐行业的广告支出按行业排名第五(领先的全国广告人1956)。正如wildman和siwek所指出的,如果说国内市场的规模是公司在电影数量和质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外因,那么这种比较优势和巨大的成本只属于那些享有广阔国内市场的国家(wildman和siwek,1988)。
美国电影公司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另一个策略是将电影制作转移到海外,以降低制作成本和避免贸易壁垒。外国直接投资,无论是流入还是流出美国,都增长非常迅速。从1977到1993,美国影业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资产增长了5.1倍,而同期销售额仅增长了6.4倍。同时美国电影行业其他国家资产增长25438+0.5000080606销售额增长233.1倍。然而,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似乎大多是组合投资,电影制作和内容的控制权仍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子公司在其他国家的资产和销售情况同样良好。比如1984年,好莱坞各大电影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人* * *拍摄了318部电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国家拍摄,估价20亿美元。但这些影片被认为是美国子公司“进口”的。1.外国子公司在美国的“进口”价值达到6543.8+0亿美元(技术评估办公室,654.38+0.986)。虽然这些数据并不全面,但也说明在大多数年份,美国在资产竞争上也保持着巨大的优势。
美国电影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存在二级市场或辅助市场。视频技术的最新发展显著增加了该行业从二级市场获得的收入份额。第二市场包括视频租赁、付费家庭视频、互联网电视、付费有线电视和辛迪加组织。电影行业通过“分层”或时差销售策略,在不同销售渠道采取随机价格策略(技术评估办公室,1986)。在这一整套销售环节中,影院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其次是录像带、付费电视等等。二级市场可以为《乱世佳人》、《音乐之声》、《星球大战》等“大片”创造数十年的收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防止热门电影的原片损坏或老化,从而延长这些电影在二级市场的存在时间。二级市场的强劲增长,大大增加了电影制作公司的收入,补偿了高昂的电影制作成本(Block,1986)。此外,第二市场的存在使电影公司能够瞄准各种细分市场,这可以增加产品的差异化,减少失败的风险(史密斯和史密斯,1986)。
简而言之,美国电影业通过采用明星制、特效、大规模广告等方式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国电影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国外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试图利用二级市场通过随机价格增加收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美国电影产业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至于只有少数大型电影制片厂和连锁影院主导这个行业,在竞争状态下也存在市场制衡。这种行业格局是由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的,国内市场经过明星制几十年的培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这些独特的产业特征很好地说明了美国电影贸易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