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言》中这样的女性有很多种。
首先体现在对爱情和婚姻的积极追求上。
在中国古代,婚姻不像是男女爱情的结晶,更像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产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婚。在传统的儒家伦理中,三礼——礼记、礼仪、周礼主要用于婚姻伦理。儒家通过这些伦理道德来教育人们,以整顿封建社会混乱的婚姻状况。其中,婚姻的内涵被儒家解释为:“婚姻是男女经过一定仪式后的结合,是社会所允许的。”否则就叫同居或同居,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不符合儒家的礼仪制度。而且儒家伦理对女性的行为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规定女性要听话,隐忍,愿意在家庭中扮演配角。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婚姻主要是作为一种祭祖和延续后代的手段,并不是人间爱情和亲情的最终结果。此外,妇女没有独立追求爱情和选择婚姻的权利。礼教中规定的“在家听父命,嫁夫随子死”的观念,当时女性基本失去了独立地位,自由和幸福只是可望而不可及。但在三言中,女性开始有了独立追求爱情的自觉行为,男女之间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爱慕和欣赏的基础上的。女性开始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而不是简单的听从父母的安排。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苏郝遇上盈盈”。在文章中,迎迎遇到了章昊,并告诉他:“我来这里是为了见你...告诉你一件事。”他们一见面,她就清楚地告诉章昊她的旅行是什么,以及她一直以来对章昊的爱。这种主动大胆的行为,是以前的时代女性所不能及的。她在对章昊的诉状中说:“我的妃子从小就致力于你的美德,她在家里有严格的亲戚,所以她受到礼仪和法律的约束,她没有理由与你在一起。时至今日,你还是未婚,我的妾也在服丧。不看丑,就通过媒体约好,让我家小妾将来当簸箕扫帚的最后一把,站着当祭品,侍奉大妈,与亲人和睦相处,做一个两性的好男人。七无罪,此妾亦无罪。不知道你是否还愿意跟随?”在这份坦诚的告白中,盈盈主动大方,没有丝毫闺阁少女的羞涩,非常简单利落地表达了对章昊的仰慕和追随一生的愿望。从而表现出她敢爱敢恨,冲破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追求理想爱情婚姻的勇气。此外,莺莺委托尼姑给章昊送信,与她长时间书信往来,然后主动邀请章昊到东墙与他定居终身,这些都体现了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和把握幸福婚姻的特点。同时,她在追求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叛逆精神。她不会容忍男人的不诚实,不会在付出和得到有差距后视而不见,而是选择用其他方式去争取。后来,当被嵇父亲的权威强迫违背自己的意愿与结婚时,莺莺发表了一纸声明,并为了公平起见,将她的经历上诉到政府,最终她得到了真爱,并与生活了一辈子。可以说,如果不是盈盈的决心和勇气,她这辈子很可能就和心爱的人错过了。既然爱,就要说出来。这种行为在莹莹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是千千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诉求。
其次,女性开始将自己的需求形式化,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种自我意识不仅体现在对古代女性“贞洁节欲”观念的挑战上,还体现在她们希望通过自身才能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上。另外,女性不再愿意做男性的附庸,而是对伴侣的忠诚可靠有一定的要求。
在中国古代,男人可以周游世界,到处采花,到处求爱,而女人却总是被困在闺房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其实在情欲方面,男女都是一样的,都渴望有一个人能给自己一些关心和安慰。而传统的道德伦理深深压抑着人们的欲望,尤其是女性,她们一直受“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一直宽容大度,当然也经常被忽视和冷落。儒家强调“礼”来控制人的大欲,把人的情感置于“礼”的控制之下。但到了明代,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势力的逐渐衰落,再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王阳明等思想家“心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封建礼教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自然逐渐被淘汰。当时很多思想家公开反对朱成的“存义灭人欲”的思想。他们主张正视人的正常生理欲望,主张个体感官享受。女性不再过分关注传统封建礼教下的贞节观念,而是正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和生理欲望。作者没有对一些有外遇的女性进行批判和谴责,而是给予她们理解和肯定,最终给她们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比如蒋星哥的《团圆珍珠衫》里,王三巧原本是一个一心等待丈夫回心转意去爱的女人,但世事难料。因为蒋星哥中途耽搁,无法如期赴约。陈大郎和薛婆把没有经验的王三乔骗进了陷阱。终于,等不了多久的爱人归来的王三巧爱上了陈大郎,并把丈夫留下的珍珠衫送给了他。如果当时不是她给了陈大郎,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她的行为看似违背伦理观念,其实是当时多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包括薛婆的唆使,陈大郎的温柔,丈夫的一去不回,以及她自己最近的婚姻,带有正常的情欲和对爱情的渴望。后来曝光了姜星哥跟她离婚的事,她并没有心生怨恨,反而一直愧疚。后来蒋星哥被杀,她求现任老公用他的权力救他一命。从这个角度来说,王三巧只是一个有世俗欲望,有情有义,渴望被重视,被看见的普通女人。她突破了传统的“节欲”观念,这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解放的具体体现。
此外,《三言》中还有大量笔墨描写女子才情。直到今天,女性独立仍然是我们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但女性独立的关键不是人格独立,而是经济独立,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得到发挥,女性的才能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独立,摆脱依赖他人的命运。
但是,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女性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教育妇女,使她们服从丈夫,服务父母和公婆,勤政持家,遵守封建礼教,以丈夫的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为丈夫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与男人在外读书,志在四方不同,女人是“在家清净,志在四德”(女德、女言、女貌、女德)。与道德教育相比,女子教育中的智育微乎其微。在古代,女性的智力教育基本处于识字识字的启蒙阶段。正统的女子教育强调“女子识字教新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严重扼杀了女性自我能力的发展,而自身能力的薄弱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独立的艰难。《三言》中有许多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女性。如《赵视曹家庄》中,赵作为妻子和妓女,并没有遵循封建礼教中束缚女性的条条框框。面对令她失望的丈夫曹克诚,她劝曹不要再玩了,尽快做点正经事。她善于精打细算,利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和曹克诚商量。计划失败后,她帮曹克成出主意,让他去同村教书,赚钱补贴家用。而她自己也努力了十五年,攒了不少钱。后来她老公要当官了,她就大方的给了。通过她的努力,曹克诚这个流浪汉终于走上了正途,成为了众人崇拜的清官,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本文中的赵香儿不仅勤快持家,而且善于策划。当她把埋在地下的钱挖出来时,她让曹克诚拿到外面称一称。后来曹回来,她如实报了钱的重量,她才放下对曹的警惕。另外,曹说要做官,向她要钱的时候,她让曹把官文拿到手,才可以放下尊严,去亲戚家给他筹钱。所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赵聪明、有思想、有计划、有才华的个性。她是那个时代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女性的代表。除了赵,杜十娘的百宝箱里,杜十娘让李甲赎身的时候,把自己的一百五两银子给了李甲,让他借剩下的一半,诱骗青楼老母亲放下戒备。和李佳一起离开的时候,她以姐姐送的礼物为由,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以满足以后和李佳一起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杜十娘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女人。她自己能买得起面包。她需要的只是李佳能给她的爱。而杜十娘则体现了女性的选择权。她不会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依附一个人。她选择李佳是因为她真的喜欢它。
除了女性的才华,《三言》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体现在对自身尊严的重视上。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被“物化”的男性的附庸,而是独立而有尊严的合格的人。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在家庭中往往没有发言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只能忍受和等待,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三燕的女人开始对自己足够重视,遇到问题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家庭和丈夫牺牲自己的意愿。此外,女性对伴侣的纯洁和忠诚也有一定的要求。他们会要求伴侣一辈子只爱她一个人,这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中国是非常先进的思想。比如《杜十娘的百宝箱》里,杜十娘是真心的,愿意跟随李佳一生,但她没想到李佳会被半路上偶遇的孙福洗脑,又因为贪恋孙福的钱财,抛下了他们多年的恩情,把她卖给了孙福。这么善变显然不是恋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杜十娘并不想留下来,而是悄悄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扔进了河里,最后也投河自尽了。这是出于对自我尊严的维护,体现了杜十娘的彻底和坚决,她的忠诚和勇敢,以及她强烈的自我意识。比如曹克诚在赵的《赵家庄》里跟赵说要做官的时候,赵说:“你真的要做官?我怕老婆叫不起奶奶?”在这里,赵的意思是,他怕曹克诚将来做官显贵,再找个老婆把自己忘了。由此可见,赵对婚姻伴侣的纯洁性要求很高。在古代,这样的要求明显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之,在冯梦龙的《三言》中,女性的形象非常鲜明。他们敢爱敢恨,或足智多谋,或刚毅果敢。他们不再以贤惠、温顺、保守的姿态存在于生活中,而是努力活出自己,成为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