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的根源:认知不足
有人问:既然格局决定胜负,那是什么决定了格局?
答案是认知。
认知水平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底层逻辑。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智商、情商或格局,而是认知水平。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角是个女生。在她父亲的葬礼上,她被一个英俊的男人感动了。
她渴望再次见到这个男人。
没多久,女孩的姐姐被杀了。警方调查后,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所有人都无法想象,凶手竟然是一个妹子。
是什么样的仇恨让她伤害了自己的妹妹。
作案动机更是“悲其不幸,怒其愚蠢。”
她的动机只是想再见到那个男人。
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有很多正常的方式去认识那个男人,为什么要用这么残忍莫名其妙的方法。
最后,弗洛伊德一针见血:
如果你问一个正常人,这个女孩杀她姐姐的动机,正常人是绝对猜不到的。即使你告诉他,你也不能回头-
但是如果你去监狱,去问那些杀人犯,所有的杀人犯,你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那个女孩杀害她姐姐的动机。
认知水平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认知几乎是人与人的本质区别,但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英国作家艾特温·阿博特的科幻小说《飞机国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描述了一个只有两个维度的世界,叫做平国。
在这里,一切都是平的,土地是平的,山川是平的,甚至人也是平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书中有关于零维国家、一维国家、二维国家、三维国家的争论:
平面国家的人启发一维国家的人左右移动,被斥为无稽之谈;
三维世界的人从来没有成功激励平面国家的人上下运动;
而零维国家的人(只是一个点)就单纯的认为他就是全世界...?
认知不同,难以交融;
青蛙无法想象大海的波涛,夏蝉也永远不会理解冰花。
一个人的认知就是他的牢笼。
我们永远赚不到超越认知的钱,也做不到超越认知的事。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看问题的深度;
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深度决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问题,认知水平低的人只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而认知水平高的人可以直奔本质。
曾经,有一个朋友总是很苦恼。
每次下班,领导总会扔给他一个加班才能脱身的计划。
他很想拒绝领导,但又说不出口。他总是带着感情工作。
结果工作没做好,和领导相处不好。
他走过来问我怎么办。
我给他讲了杨天振的故事。
杨乃琛工作忙的时候,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
她妈妈很担心,总是打电话问她:
“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再重要的工作,也不能牺牲健康。”
杨天真当然理解妈妈的担心,但她认为工作和健康绝不是对立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更多的考虑当前的人生阶段和排名。
如果你还年轻,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点成绩,那么奋斗是第一位的;
如果目前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那么就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而且,每个人的生活顺序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工作能满足他们,有些人喜欢工作后的生活。
杨天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不是简单的听别人的,也不是简单的反对别人。
而是从两个维度分析了自己的需求,最终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认知水平低的人受困于浅层次的问题;
?
认知水平高的人解决深层次问题;
听过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比拼的是对一件事的理解和洞察。”
花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理解事物本质的人,自然过着不同的生活。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少年做了好事,天神为了奖励他们,答应帮他们实现1个愿望。
其中一个少年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有很多钱;
另一个少年的愿望是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
两个少年的结局也发人深省。
拥有巨额财富的少年,支配不了那么多钱,最后挥霍一空,几年后又一贫如洗;
这个有智慧的年轻人几年后成了富翁。即使中途破产,他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
虽然这是一个有些神话的故事,但幸运的是,认知水平并不是一种神话般的能力。
图案的视野可能一时难以拓展,但认知水平是可以通过接触培养的。
只要你开始思考,你就在改变。
神经语言程序Robert Dilts将人类认知分为六个层次:
它们是环境层、行为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身份和愿景层;
认知是在环境层面:
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外部,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的原因,都是因为环境不好,才导致了这么糟糕的命运;
这种人通常都是在抱怨,或者说“祥林嫂”,只会抱怨别人,不会进步去改变自己。
认知在行为层面:
与外部归因相比,认知处于行为层面的人通常会归咎于自身行动力不足;
他们认为我现在不够幸运是因为行动力不足,我还没有幸福是因为我做的还不够;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努力怎么才更有价值。
认知在能力层面:
这个层次的人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能力不足的表现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用思维和知识武装自己。
认知在信仰/价值观层面;
他们会思考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他们专门做正确的事情。
认知在身份层面:
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内心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就会给自己配备相应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
认知在视觉层面:
他们会更多地思考“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改变世界?"
这个认知层面的人关注人类视觉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他们的工作就是服务于人类的大多数,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这个层次的人往往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比如袁隆平、张贵梅。
在这个认知体系中,大多数人可以参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行为层、能力、信念值。
也就是说,要思考为什么要做,怎么做,怎么做。
1.为什么?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就能问出问题的本质。
例如:
为什么我不想工作?因为工作很累,工资很低。
为什么工资低,为什么这么累?因为能力不够。
为什么能力不够?因为专业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2.做什么:
通过拆分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目标往往很难实现,但是当你把它分解成小目标,越细越好,这样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
我需要在职业上提高什么?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两种能力如何提高?专业能力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找到,或者在你身边的牛人身上找到;
表达能力需要听优秀的表达者如何表达,也需要多加练习。
3.要做:
“去做”的意思是执行。为了避免低质量的勤奋,我们需要确保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根据从“如何做”层面得出的方法论,如果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实施,就有可能取得进展。
再美好的理想,只有真正落实了,才会有现实意义,否则就是海市蜃楼般的泡沫。
上述思维模式的三角模式落实到思维和行为模式中,足以让一个人从平庸中脱颖而出。
毕竟大部分人的行动都太低级了,没心思去想。
只要你深入思考,更加积极主动,你就会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非常同意高尔基的话:
懒于思考,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琐碎的知识,都是智力差的原因。
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认知水平低,而是不愿意改变。
对他们来说,思考是痛苦的,行动是有风险的,改变是困难的,即使现在很痛苦,也是安全的。
如果你不想停留在痛苦中,那么改变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