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炸
化石研究发现,至少3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出现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随后地球生命的演化之路,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
比方说,大约23亿年前,因为蓝细菌光合作用,吸收了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整个地球都被冰封上亿年之久,当时除了深海热泉口中,有一些生命侥幸活了下来,其它的全部灭绝了。
再比方说,研究发现,大约每隔6000万年左右,地球上就会发生一次生命大灭绝,距离我们最近的,是6600万年前的第五次生命大灭绝,当时统治了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也在这场大灭绝中彻底成为了 历史 。
当然,地球上生命大灭绝发生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比方说前段时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距今大约3.7亿年前的泥盆纪生命大灭绝,就与一场超新星爆炸有关。
泥盆纪生命大灭绝
这场大灭绝从泥盆纪末期开始,一直到石炭纪早期才结束,超过72%的生物因为这场大灭绝而消失,不过,对于人类来说,事实上这场大灭绝也在某种意义上,为早期脊椎动物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生态空位。
那么,这场大灭绝是如何出现的呢?在60年前,一名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表示泥盆纪大灭绝,是因为小行星撞地球引发的,当时这颗小行星落入了海洋之中,从而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爆发。大量岩浆和有毒气体从海底裂缝中喷涌而出,自然,也就造成了海洋生物损失惨重了。
多年来,这个观点一直被认同,但是却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找不到泥盆纪末期小行星撞地球的证据。
因为如果当时真的有一颗小行星撞上了地球,那么,通过地层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测,是可以确认这场灾难,的确是由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
一直到后来,在研究泥盆纪末期生物化石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被强烈紫外线灼伤的痕迹,这意味着,当时地球的臭氧层是缺失的,甚至有可能当时的地球处于真空状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导致地球大气层受到了重创,让地球陷入到超强的太空辐射之中呢?答案就是超新星大爆炸。
什么是超新星大爆炸?
我们都知道,不止生物会演化,宇宙、各种天体也都是如此。而超新星大爆炸,就是恒星在生命末期,所经历的一种强烈爆炸。
超新星大爆炸有多可怕呢?它释放的能量是极为恐怖的,一般来说,不仅会照亮整个星系,而且最长可能几个月仍然非常明亮,并且可以释放出太阳一生中所有辐射能量的总和,由此可见,短期内释放如此高强度的能量,自然也就是非常致命的了。
拿地球来说,研究者认为,在距离地球1000光年内,如果有一颗质量足够大的超新星发生了爆炸,那么,对于地球来说,就很容易让3.7亿年前的泥盆纪大灭绝再次上演。
那么,从目前来看,地球周围是否有对我们具有潜在威胁的恒星,即将迎来超新星大爆炸呢?答案是距离地球640光年外的地方,有一颗即将爆炸的恒星。
640光年外的参宿四
参宿四是一颗位于猎户座的红超巨星,从科学家们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抵达演化末期了,而且多年来,科学家们也一直期待着参宿四有一天会发生爆炸,因为它将成为人类过去400年时间里,第一次肉眼可见的一颗超新星。
不过,参宿四却不按常理出牌。因为它的体积大约是太阳的7亿倍,这也意味着,它的寿命是非常短暂的,而且通过观测研究,科学家们也发现参宿四至少1000多岁了,这也意味着,它的内部氢元素,基本上所剩无几了。
在2019年的时候,科学家们曾经通过研究,发现参宿四变暗淡了,而从恒星演化的角度来说,这似乎意味着,参宿四即将爆炸了。
当然,参宿四和地球之间是有着640光年距离的,这也意味着,在2019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眼中的参宿四,事实上是640年前的参宿四,这也等于,虽然当时在科学家们看来,参宿四并没有爆炸,但事实上,它可能已经爆炸了。
然而,当时间进入到2020年后,原本越来越暗的参宿四,却又再次明亮起来,这让科学家们感到非常的失望,认为参宿四可能短期内不会爆炸了。
至于为何参宿四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暗淡时期,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参宿四短期内被气体尘埃等遮挡了,才导致它看起来变暗了。
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或许参宿四的寿命,还有上百万年的 历史 ,这也意味着,人类想要看到参宿四的爆炸,可能需要等到百万年之后了,而那个时候,可能人类早已经不在地球上了,当然,也有可能那个时候,人类早已经不存在了。
参宿四爆炸会影响到地球吗?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科学家们认为,超新星爆炸和地球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在1000光年左右,而参宿四作为一颗红超巨星,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事实上仅有640光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参宿四一旦爆炸,地球就会被毁灭呢?
答案并非如此。来自日本的科学家表示,如果现在参宿四爆炸了,那么,在地球上,大约会持续100天左右,也就是说,在这100天的时间里,人类肉眼是可以清楚看到参宿四的,甚至有可能白天也是肉眼可见的。
但是,由于参宿四的自转轴偏离地球方向20度,这也意味着,当它爆炸后,释放出的伽马射线并不会直接朝着地球前进,所以,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宇宙中这一场由参宿四带来的“烟花秀”就好了,不需要担心人类会被参宿四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