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布谷鸟的呼唤》的思考

对《布谷鸟的呼唤》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J.K .罗琳的《布谷鸟的呼唤》?接下来我就《布谷鸟的呼唤》给大家说说我的想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布谷鸟的呼唤》是J.K .罗琳继《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的又一力作。它很特别。她没有用真名,而是用了化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我想也许她是想摆脱哈利的光环,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她。只是说这本书很有新意,悬疑的设定,人物的塑造,细节的描写都显示了作者的用心和扎实的功底,但如果要和《哈利波特》比,我个人认为并没有超越她之前的巅峰,只能算平庸。

作者开始叙述罗宾在史崔克开设的侦探所应聘助理时,被男友求婚。对她来说那只是一份临时工作,只是在找到一份更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之前做个过渡。史崔克是个侦探,但他没什么生意。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有一个固定客户。他经济拮据,和女朋友分手,无家可归,参军前还有一条腿。布里斯托找到史崔克,愿意出双倍价钱调查他妹妹、超模兰德里自杀背后的隐藏原因。他坚信,他妹妹即使压力很大,因为精神问题吃过抗抑郁药,也绝不会自杀。他认为她的姐姐是被谋杀的,并希望史崔克能帮助她进一步调查此案。这个案子发生在三个月前。因为兰德里的名人效应,也是轰动一时。为了生计,史崔克不得不接受警方早已认定的“自杀案”,开始着手调查。

起初,史崔克自己也不相信兰德里的案子里还有别的东西。他只是想在新的调查后强化“自杀”的判决,让雇主放弃。他开始走访所有与死者有过接触的人,了解兰德里在事发当天及之前的行为。协助调查的人有的认为她的自杀是意料之中的,有的则确信她没有理由走出这一步。随着调查的深入,他逐渐接近真相。一.因为他离死者住处最近,而且他有楼里每家每户的钥匙,或者他的叔叔托尼,他和人们口中的兰德里不是很亲近,可能因为一些利益关系,下次被杀?或者她的邻居,贝斯吉提先生?因为他一直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而死者又一直拒绝参与他投资的电影,所以他不可能从中大赚一笔!又或许是死者的司机——一直想出名却总是只演几个小角色的琼斯?还有死者的吸毒男友,以及表面上嫉妒她的闺蜜们...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嫌疑人,但都有似是而非的不在场证明,但这并不影响史崔克的判断。从人们对当时事件的回忆和描述中,他越来越接近真相,他也慢慢开始相信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自杀案,更像是一场蓄意谋杀。当真相最终揭晓时,令人惊讶的是,凶手竟是死者的哥哥布里斯托,他曾花了一大笔钱要求史崔克重新调查此案。

原来他因为经济问题找他姐姐周转,被她拒绝了。后来她才知道,姐姐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布里斯托、兰德里以及他们年幼时不幸意外死亡的哥哥查理,都是被家人收养的。他们的父亲去世了,他们的母亲目前生命垂危。如果兰德里被杀,布里斯托自然会成为她的继承人,但布里斯托知道兰德里留下了遗嘱。我想把我所有的财产留给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而不是我自己。虽然警方已经认定兰德里是自杀,但万一当天遗嘱泄露,他将失去一切,于是想出一个两败俱伤的办法——就是把兰德里的哥哥诬陷为凶手,让他公开享有继承权。即使后来找到遗嘱,也不可能给一个杀人犯,所以他找到史崔克,想。我不知道史崔克很穷,但他是最好的侦探之一。他的客观和坚持最终会将罪犯绳之以法。最后查明,布里斯托在20多年前把他的哥哥查理推下了悬崖。直到那时,大家才知道查理不是死于事故。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作者的思考真的值得肯定。我认为,作为一部侦探小说,如果读者没有通过他们之前的叙述猜出一二,他们已经成功了。虽然没有《哈利波特》经典,但依然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欲盖弥彰,嫌疑人,在书中写得透彻,对主人的身体和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看完这本书,另一个感受也是遗憾,遗憾查理,遗憾兰德里,当然还有家人的遗憾。如果布里斯托为了钱杀了兰德里,那他就是因为嫉妒杀了查理。他嫉妒他的父母更重视他的兄弟而不是他。后来,他的哥哥查理离开后,他的小妹妹兰德里被带到了他的家里。大家的注意力又一次转移到他姐姐身上,他始终无动于衷。他终于又做错了一件事,这让我想起了《孤芳自赏》这本书里类似的一幕,因为父母的关注点都在他妹妹莉迪亚身上。他哥哥所有的努力都被淹没被忽视,他的父母也不关心他。有一次两兄妹在湖边玩耍,他的哥哥居然把妹妹推下了湖,还好后来他的哥哥尽力救了他,但是就事件本身来说,这是多么可悲啊!家庭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再者,任何光鲜亮丽的背后,都可能有别人无法理解的悲伤或压力。兰德里是公认的美女,也是幸运儿。虽然她在世人眼中的收养家庭长大,但家庭条件优越。就算她不努力做模特,也一定会有温饱,只是人们不知道她承受的心理压力。她要想比别人先出名,就要比别人先吃亏。她承受了太多无处释放的压力。养母的占有欲,大哥去世的遗憾,二哥也可能是杀人嫌疑犯。当她终于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想找个人说说话的时候,她就出事了,所以很多时候她不用再盲目羡慕别人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她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志向。还有布里斯托,多行不义必自毙。他钻进了自己设计的陷阱,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报应和惩罚。虽然我们不做像他那样杀人的过激的事情,但是小肚鸡肠,贪小便宜也是不对的。你要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善恶终有报,不是为了小恶。自律和认真远不止是野心勃勃和投机取巧。

《布谷鸟的呼唤》是JK罗琳的推理小说——虽然封面上作者的名字是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但这只是JK罗琳的笔名。历史上,许多作家用不同的笔名写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著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曾以玛丽·韦斯特·麦考特的名义出版过《玫瑰与红豆杉》、《母亲的女儿》等作品。

虽然看这本推理小说最直接的原因是作者是JK罗琳(我真的很爱她的哈利波特系列),但我并不认为她的笔名是一种掩饰,因为“JK罗琳”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笔名。对于作者来说,一个陌生的男性化名字,或许能帮助她脱离儿童文学,脱离魔幻世界,以另一种身份写作。至于哈利波特的铁杆粉丝,我真的希望“JK罗琳”这个名字只和哈利波特生活的魔法世界有关,就像如果“JK罗琳”这个名字印在其他书上,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背叛。所以,罗伯特·加尔布雷斯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很好的挡箭牌。她可以离开魔法世界去写推理小说,我可以两边都爱——完美!

名字的“把戏”

虽然书的封底已经指出这本书的主角是科莫兰·斯特莱克,但书的正文是从一个叫罗宾的女人身上剪下来的。当我第一次读到“罗宾”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笑了,这很罗琳——她很认真的起名字。《哈利·波特》中的许多角色都有指代某些事物的名字。比如赫敏的名字来自希腊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斯内普的名字和英文单词snake只差一个字母,snake是斯莱特林学院的标志。邓布利多的名字阿不思在拉丁语中是白色的意思,因为他是对抗黑魔王的白色巫师(甘道夫:笃);另一个例子是纳威·隆巴顿。在英语中,Neville的意思是Neverville,Long Bottom的意思是永远的底部,很符合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其他的,比如罗恩、麦格教授、鲁邦、伏地魔等等,都有寓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多读一些。

回到书上。罗宾不是一个常见的女性名字,但是罗琳在这里用了,显然是有所指的。我的第一反应是,她会是一个有效的助手——就像蝙蝠侠和他的罗宾一样。事实上,情况也是如此。对于落魄的斯瑞克来说,罗宾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罗宾”。

生活中的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家喻户晓。就算是没看过原著的人,也一定听过罗生门这个词,明白它的意思。这三个字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最直观的例子是欧文·亚隆出版的一本名为《越来越近》的书。这本书由亚伦和金妮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的咨询的书面记录组成。阅读时可以发现,虽然双方都出席了磋商,但对磋商中的有效成分的关注点、感受和看法却完全不同。就像诊室里的“罗生门”。有时候,你甚至会有一点怀疑:这两个人真的经过了同样的咨询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机会在一件事情上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即使你问了,别人也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但在小说中,我们沿着史崔克的视角,走近事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看”着他们,“听”着他们。不仅如此,平时可能被我们的眼睛忽略的信息,通过文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侦探是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提问的——阅读时很难不为作者的才华感到惊讶。

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名超模半夜坠楼身亡,警方判定她是自杀。然而,三个月后,死者的哥哥找到了落魄的侦探斯特莱克,让他找出杀害妹妹的凶手。故事很简单,但围绕着死者死亡的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十几个相关人士给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描述。不仅如此,每个人的信息都因为自己的自私或欲望而有真有假。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离出真正有用的信息,不仅是破案的关键,也是史崔克作为侦探的魅力所在,更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丑陋”却真实。

围绕死者,罗琳写了很多人物,比如她的家人、男友、模特朋友、时装设计师、闺蜜、邻居、司机、公寓保安、办案警察等。通过这些人,我们了解到死者卢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同样,通过史崔克与他们的对话,我们也“看到”他们是怎样的人。可以说,除了一些不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主角都有问题,性格中都有一些扭曲、疯狂、极端的东西。

先说已故的卢拉。她很美,美得像坠入人间的天使,是个极其有钱的超模。从原公寓保安的口中,我们知道她善良开朗,会对保安微笑,关心他在阿富汗的侄子(这也是一条线索,虽然在书末没有直接指出,但仔细想想也很有道理);但是随着了解的增加,我们发现她抑郁,易怒,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毁灭(这本书里很多人都有),和吸毒的男朋友分分合合。这一切都和她早年被生母抛弃,以及养母的强势控制有关。

另一个自暴自弃的人是史崔克的前女友。这位前女友并没有直接出现在书中。读者通过史崔克的回忆“看到”这种美好的美。她也很美,充满野性,而且只在一瞬间就俘获了史崔克的心,后者即使分手后也依然记忆犹新。但与此同时,她撒谎,嫉妒,暴躁,冲动,鲁莽,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富家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史崔克的母亲也是一样的:一样的大美人,一样的暴躁,一样的冲动,一样的疯狂,最后死于毒X在肮脏的床垫上。这就是史崔克的“强迫性重复”——他就是无法彻底放弃这个带给他无尽争吵和伤害的女人。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是设计师盖伊·萨默。该男子最初的样子令人作呕——据媒体报道,他声称死者坠楼时穿的衣服是他设计的,所以他让自己的衣服卖得很好。不仅如此,他还贴出死者生前拍摄的照片作为宣传。这些举动不禁给人一种他是唯利是图的卑鄙小人的印象。“遇见”他之后,脾气暴躁,粗鲁无礼,趾高气扬,不停地大喊大叫,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不停地声称自己真的很爱卢拉——这真的很虚伪。甚至当他拒绝让史崔克称卢拉为尸体时,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和史崔克的谈话结束,他泪流满面,看到他“头靠在墙上,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我才突然明白,他真的像他说的那样爱她,甚至比他表达的还要爱。他叫她“布谷鸟”,给她拍最美的照片,为她一个人设计衣服和包包——他所有的表现都在隐藏这一点。当史崔克和他告别的时候,虽然他之前的气势全回来了,但我的内心已经不再觉得他讨厌他,反而对他产生了一些同情。

卢拉的男朋友也是。在我看来,这个人真的不是什么好人。即使在书的前半部分,他看起来也是杀害卢拉的最大嫌疑人。看到他之后,还是让人对他有恶感。但他和设计师一样,为卢拉的死而哭(虽然他哭的方式让我有点接受不了)。他还在卢拉的母亲去世后拜访了她——不是因为她的母亲快死了——而是因为他想和关心卢拉死亡的人谈谈。基于这些原因,我虽然不喜欢这个男人,但也不讨厌他。

卢拉的“闺蜜”罗谢尔是另一个版本的卢拉:又穷又丑。唯一和卢拉相同的是,她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当然,她没有那么幸运被有钱人家收养)和严重的心理问题。我认识卢拉是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医疗互助小组。卢拉视她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甚至请她做自己遗嘱的见证人。然而,她并不领情。她想要的只是更多的钱和奢侈品。她既贪婪又冷血。虽然她知道是谁杀了卢拉(但她认为的凶手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但由于卢拉在遗嘱中没有给她留下一分钱,她选择了沉默,并利用她知道遗嘱内容的事实来勒索他人(这个其他人在这里就不做剧了)。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人,作者也是通过史崔克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恨,可怜。作为身家千万的超模闺蜜,她只能住在收容所,甚至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贫穷是她最大的痛苦,但她见证了这个闺蜜通过遗嘱把自己几千万的财产给了另一个人。这位“荣耀”的见证人不仅一无所获,之后还得走回收容所。她的怨恨可想而知。

作者写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人,她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出奇的准确,仿佛亲身经历了每一个人。但描述这些人“丑陋”的一面,不是为了批判,也不是为了讽刺和揭露。其实作者从来没有做过什么道德判断,她的叙述里总有一种悲悯。这些众生,永远是可恨的,可怜的。

从奢侈到贫穷

为了了解卢拉的活动痕迹,史崔克采访了每一个有关联的人。这些人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属于不同的阶层。读者跟随史赛克走遍了大半个伦敦,见过不同的场合,见过不同阶层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福尔摩斯系列展现的是19世纪伦敦的街景,那么这本书展现的是21世纪伦敦的城市景观。

作者还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从最落魄的到最奢华的。史崔克是落魄的代名词:他被有钱的前女友赶出公寓,不得不睡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雇不起正式的私家书,只能用临时工。另外,他有一笔贷款,债权人是他的亲生父亲——这个父亲是个大明星,一文不值,但他雇了律师向私生子讨债。他曾是一名战争英雄,但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个“荣誉”除了不便,并没有帮到他。当我证明自己强大的时候,我只能说“我曾经是个拳击手”。他连洗澡都不想花钱。每次要见重要人物,他都是怒气冲冲,睁着眼睛去伦敦大学联合会的免费浴池(为了让保安不敢拦他)。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有很强的自尊心。他尽力在他的临时秘书罗宾面前隐藏这一切。他还拒绝了姐姐让他申请伤残军人补助。即使摔了一跤,他依然不肯在罗宾面前示弱,坚持在她离开后取下自己的假腿。他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怜悯。他想要尊严。看这些描述的时候,我不禁会想,这些是不是罗琳曾经的生活和心情。即使她现在身价过亿,但在描述生活的窘迫时,她依然能瞬间把人带到史崔克的小办公室。

相比之下,是作者对伦敦上流社会的描写。显然我无法判断这些东西是真是假。但书中对高级人士聚集的豪华公寓、顶级模特工作室、夜店的细致描述却令人难以置信。结合作者是JK罗琳,可信度很高。

《布谷鸟的呼唤》是一部很棒的推理小说,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JK罗琳写推理小说很奇怪。但我不觉得奇怪。几乎每个哈利波特系列都有解谜部分。在最后摊牌之前,我提前猜到了凶手,但不幸中的万幸,我没有猜中。很遗憾我的推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但很高兴最后的反转是我看推理小说时所期待的最大满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一部高度完成的作品。书中有一些小细节。乍一看,我并不认同。我再看的时候,觉得和最后的真相非常契合,在摊牌的时候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些细节就像一些鸡蛋,留给读者自己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