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硕的《小说之眼》

阅读当今中国大陆重要作家王祥夫的短篇小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不像很多大陆作家,他只是以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身份去观察他所生活的社会,然后以一种简单、准确、偶尔有悬念的方式带我们进入故事人物的精神世界,分享或悲或喜的人生经历。王祥夫最出色的地方就是画龙点睛,他所有的小说都是画龙点睛之后才开始泛起涟漪。

各种艺术,它的评价和反馈体系,有一个严重的盲点,就是长的最重要,从音乐、绘画、雕塑、小说到诗歌,但是长的大真的更有价值吗?显然不是。但由于艺术和文学的体制性质,人们在习惯上早就把这个盲点想当然了,所以实际上比小说更难的短篇小说显得越来越孤独,或者只是作家写作生涯的一个过渡。短篇小说不能给作者提供宏大的表现舞台,符号、隐喻、因果渲染的空间也不大。在短篇小说中,无论是契诃夫、莫泊桑、摩拉维亚的正统印象派,还是卡夫卡、博胡斯、卡尔维诺的想象寓言新派,都讲究简洁、细致、准确等品质,这是高标准的要求,所以短篇小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王祥夫的短篇小说,不管是关于老夫妻,疯狂的老农,残疾人,农村的青年工人或知青,小区里照看车棚或公厕的小人物...在短篇小说的每一个层面上,最精致的东西都是有血有肉的,厚重有力,一切都是在一个非常完整的平面上切割出来的。这是一项高超的技能。

就拿我最喜欢的获得鲁迅文学奖一等奖的短篇小说《以上》来说吧。一对老夫妇住在他们的邻居已经搬走的旧社区的“上面”。只剩下他们两个,整个小区的老房子越来越破旧,他们家的房子到处漏雨。他们以前收养的儿子现在已经长大,外出打工,休假回家,于是马上叫了一个伙伴来修房子。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但作者真正抓住了父母与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中国人的感情不像西方人那样明显。中国的感情很克制。父母对孩子的爱,会表现在过度的漫无边际,会表现在看起来很迷惑的夸张,而孩子其实心里清楚,但也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欢迎和拒绝。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明明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但是就是不说出来。相反,他们以一种经常让人生气的方式表现出那种关心的情绪,王祥夫在处理这种感情方面真的很细致。长大后外出打工的养子刘栓柱其实很关心养父母,只是回家后没有见到父母,就是喊朋友来修漏水的房子。老母亲看着儿子在屋顶上上上下下,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紧张等情绪,变得特别唠叨。她还去房间递水递毛巾。那种母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外国人看来可能很困惑,但我们对此无动于衷。这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感情表达方式。我们用害羞来表达亲密,用啰嗦来代替关心,用恐慌来传达喜悦。一个小故事不一定要讲一个像它起源的传奇故事那样的故事。一个场景,一系列互动,一波心动或者几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剪出很多深刻的东西。

能和Top Side相提并论的是《五犁》,讲的是“执念”和老农五犁的故事。因为他当年承包的土地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收回为园林局的土地,原来的田埂重划后也全部消失了,但是那个着魔的老农却真的用他对土地的执拗的爱找到了自己耕种的那块,还像过去一样耕种,他种的花草也只是和别人种的不一样而已。老农眼睛火辣辣的,笑得像个孩子。这是一个接近现代传说的悲伤故事。这让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变成了一种近乎宗教的态度。当王祥夫用琐碎的农耕细节叙述老农时,整个叙事氛围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无声的土地祭拜仪式,让人不得不在悲痛中肃穆。《五犁》通过写疯狂的老农,千言万语也比不上他作品中表达的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它是由中国农民集体潜意识转化而来的宗教仪式,是对宗教的倔强升华。然而,宗教和疯狂只有一线之隔。

在同样写家庭亲情的《霹雳之下》一文中,更像是一出家庭伦理的悲剧。这位83岁的母亲,虽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却在忙着自己的事业。当然,她的关心都在。但是当她看着妈妈没事的时候,大家自然把关心变成了冷漠,但是她在缝鞋子的时候,不小心吞了一根被截断的针,于是孩子原本的关心被调动起来,变成了赎罪的债务。女儿怕妈妈死,一天晚上试着给老母亲缝了一床被子。但一慌之下,我妈把断针排泄了出来,大家才松了口气,又回到了过去的轻况。那天,我妈在得意洋洋地夸被子的时候,突然摔倒了。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结局,子女的孝心似乎成了母亲死亡的准备。对于这样的结局,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悲。我们只能说是一种奇怪的遗憾——老母亲在意识到子女的孝顺后突然倒下,子女在弥补了孝顺的遗憾后遇到了真正的遗憾。这个结局真的是高手写的。亨利·詹姆斯曾经说过,短篇小说是写在诗歌的结尾,现实的开始,所以短篇小说依然承载着诗歌中的模糊暧昧,给人反复咀嚼的回味。王祥夫的小说见证了这样一种状态。

契诃夫、莫泊桑、摩拉维亚这些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短篇小说家,都更喜欢在边缘人或变态的人的生活中寻找最基本的意义、最初的情感和最终的愤怒。这几乎是小说无法替代的角色。《一半》讲述了一对残疾夫妇怀孕的故事。平静的笔触让人觉得残酷,残酷中有最后的温暖,是一个很感人的带有现代性的传说。《塞车》就像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戏剧。高速公路大堵车十个半月。一个老农舍不得他卖的老牛和黑妞,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被夸大到了高度批判的状态。《怀孕》描述了一对多年没有怀孕的夫妻,为了领养一个孩子,假装怀孕,最后真的怀孕了。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喜剧。至于《洗澡》写知青;《撒野》写的是一个照看公厕的优秀孩子的自我扭曲的故事;《菜地》讲述了山西扶余煤矿老板想吃无公害果蔬,要求农民种菜,却充满嘲讽;《端午》又是一个写工地加菜过节的讽喻。至于“处分”,把干部的恶形恶状写得太露骨了。反倒是《菜头》这篇文章里写的沉默者的愤怒要厉害得多。契诃夫有个短篇小说《傻子》,描写的是人卑微的服从。菜头是傻子的另一面。

整本书里,最让我欣慰的是《花生田》。负责车棚的老赵,职位卑微,像是整个小区的公仆。他穿的吃的都是剩饭剩菜,但是他们能活的有真正的味道和格调。有一天,他出人意料地请邻居吃饭,不仅显示了他们的水平,还打开了最后一道菜,竟然是他儿子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局。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小学的一个同学。他们一家住在台南市东门市的一栋违章建筑里。他们家穷,但是穷到父母都极其温柔优雅。我同学也是异常好看,成绩也不错。他的书法是教室墙上报纸专栏的模型。但是有一天,墙在一场大台风中倒塌了,他们都死了。读《花生田》的时候,童年的记忆又浮了上来。我家其实很高贵!王祥夫的信息可能也是如此。

这本短篇小说集,即使以普遍短篇小说的标准来看,也算得上是极其杰出的了。无论从故事的选取、切入、表达乃至语言的运用,都是原创的,是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难得的是,每一个故事都触动着人性的琴弦,让回声一直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