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被爱情的失败所打击,我厌恶现实我说我想出家,但是被我的父母送进精神病院,我恨我的亲爹亲娘,除了出

首先不要恨亲爹亲娘,他们无知是政 府教 育导致的。你好好跟他们解释,如何解释临渊羡鱼要先懂道理,以道理降伏他们、说服他们。

看以下:

由无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展开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触,由感触而有受,有受而生爱,有爱而执取,有取而造业,由于业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众生所以轮回流转的生生灭灭,都是这样。

无明而有行

云何无明?

众生不知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变易之法,会变易既是无常,无常既是苦,空,非我,非我所。而有造作。

如何得知无常?

五阴会变易。

如何得知苦?

有爱才会有苦,且五阴变易时(老病死或失去)就有苦。

如何得知空?

由断(断欲)而知,且五阴变易时皆成空。

如何得知非我?

不能主宰,请看[一一○、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揵子欲攻破佛说之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之而被佛说服。]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

(一)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缘引起行。下同)

这里“无明”是相对于智慧而言,特指不知道缘起性空道理的愚执,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行”是指由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无明缘行”即由于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

(二)行缘识

这里“识”简单说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佛教认为一个胎儿的产生不仅仅是父精母卵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是这个“识”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缘。“行缘识”,即依照过去的业行的牵引,“识”即入现世相应的胞胎中受生。

(三)识缘名色

“名色”即受胎后的父精母卵与“识”发展成“身”、“心”两者,此时还未形成六根。“名”即心,以无形故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这一发展过程。

(四)名色缘六处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缘六处”,指胎儿由身心的发展已产生六根至出生前的这一过程。

(五)六处缘触

“触”指六根具足的胎儿出生后,开始接触六境而产生的感受,此时尚未识别苦乐。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阶段。

(六)触缘受

“受”指由于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儿童时期。

(七)受缘爱

“爱”指由苦乐等感受而生起的对世俗的贪爱执著。这相当于十六七岁以后的青年时期。

(八)爱缘起

“取”指由贪欲旺盛而产生的种种身、语、意的行为,狂热地追求与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这相当于人的成年阶段。

(九)取缘有

这里的“有”即业,指由于贪爱执著的种种思想行为必然作为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

(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生投胎受生。

(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二因,最后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以此说明现在世与未来世的一重因果。这个三世两重因果可以列表如下:

在这以十二因缘说明的三世之中,于过去世,以无明和业行进行了概述;于现在世,首先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识结合而成的生命体至少年时期的发展过程,接着以爱、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未来世,以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转性。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情界(一切众生)缘起的一个精辟的概括,特别是在这十二因缘中将无明做为起始,显示了佛教强调智慧、觉悟的特色。

对于十二因缘,佛教修行中归纳出了四种观法(即修持方法):

第一种是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二种是杂染逆观,即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三种是清静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种是清静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十二因缘为缘觉乘教义的宗纲,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可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即顺着十二有支的次第,观生死流转的因果。还灭门,也叫做“逆生死观”,即依“此灭故彼灭”的法则,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得出结果,只要灭掉无明,则出离生死,臻于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