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学发展史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改革文学”曾是一个专有名词,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改革文学”应运而生。从1983到1984,出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形成了创作高峰,在社会上相当轰动。

65438年至0979年,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的任命》是“改革文学”的开端,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普的英雄形象,“乔厂长”成为改革者的代名词。后来,在改革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与乔导演相似的先锋人物,如改革家()、跋涉者(焦祖尧)、先、三千万(鲁)等。也有一些作家批评和揭露各种社会弊端。剧作家沙与、姚明德合作的话剧《如果是真的》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高晓声有独特的视角。他一直在关注新时代普通农民的变化。他笔下的李顺达、陈焕生都是农村的小人物。作者在为他们生活的改善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他们在思想上继承的落后的东西给予了热情的嘲讽。

1981年底,张洁的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关注改革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变化。小说《故乡》(苏叔阳)、《花园街5号》(李国文)、《男式》(张贤亮)、《后起之秀》(云柯路)以及中篇小说《老人的仓库》(轰轰烈烈)、《鲁班的后代》(王润子)、《秋怒》(张炜)、《秋怒》等都有影响。路遥的中篇小说《生活》以农村青年高加林的悲剧深刻地描述了商品经济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

1985之后,“改革文学”在题材和视角上更加多元化,最初的理想主义逐渐淡化。作为一种新的思潮和现象,“改革文学”已经终结。但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