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应该认真对待员工自杀的“威特效应”。
最令人惊讶的是,富士康自杀事件在时间上分布密集,自杀方式一致,自杀者年龄相近。这让人怀疑自杀具备了“维特效应”的所有特征。自孙丹勇事件被密集讨论、广泛讨论后,后续自杀事件以192天、54天、12天、8天、1天为间隔陆续立案,形成一个加速的“维特链”。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出版并迅速走红后,许多为爱情所困的年轻读者模仿主人公维特自杀。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模仿性自杀普遍存在,并在自杀案例中占很大比例。模仿的对象是社会名人,轰动事件的主角,社区中社会角色相似的人。
威特效应形象地说明,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按照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的计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更多地依靠本能、习惯、传统、宗教和对前人的模仿。当他们面对困难,这些常规的指导来源无法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时,他们就会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无助。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有类似情况的人选择自杀,他们很可能会接受这个简单易行的答案。
甚至在自杀的方式上,他们也懒得去想,只是简单的模仿。从自杀方式的文化差异可以看出,各国主流的自杀方式都有一两种,各有不同。比如1998金融危机后,烧炭自杀在香港开始流行。金融危机后,美国曾一度密集发生杀害家人后自杀的案件。更诡异的是,研究发现,很多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会有人以秘密的方式自杀,制造交通事故。
人的模仿倾向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模仿自杀只是因为它的悲剧才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模仿犯罪和模仿好人好事屡见不鲜;研究发现,一个司机在交通路口闯红灯,会大大增加其他司机闯红灯的几率,即使在一个以遵守规则著称的社会,这一点也很显著。
一个人自杀的目的不仅仅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通常,这是他向社会表明的一种姿态,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召唤。他应该用最强烈的声音发出最后一句话:我可以为你付出这样的代价;听着,你开车送我来的;听着,你毁了一切;非常抱歉;我是无辜的;我已经尽力了;我没有你想的那么* * *等等。
这些信息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学过。当他们看到别人用自杀喊出同一句话,似乎听懂了,就以为自己终于学会了。这里,是心理咨询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是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大企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帮助年轻人学会如何喊这些话,如果我们能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喊,许多自杀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很少给孩子练习这种表达的机会。家长和老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抓住孩子的抱怨作为负面评价的证据,他们失去了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企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母的这些特点。在很多企业文化中,直言不讳的人是傻瓜,抱怨的人是出头鸟,批评是忠诚的反面证据,畅所欲言只是引蛇出洞的伎俩;孙丹勇因样机丢失而自杀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在他痛苦绝望的日子里,富士康管理层显然没有让他看到事情得到公正解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