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西方哲学--以叔本华为例
叔本华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生存意志主义。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而作为其基础的,不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更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或“绝对精神”,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动不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叔本华将之叫作生存意志。叔本华解释说,生存意志的基本要求是获得食物以求生存,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生活,占有异性以求繁衍后代的意志。简言之,生存意志就是求得生存、温饱和性本能满足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不仅人的躯体及其活动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而且动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总之,叔本华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现。他说:“意志是世界的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作为一种哲学,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后来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反理性主义。从这种生存意志出发,本来应该得出意志主宰一切的行动主义;但叔本华却反常理而行,得出人生是苦难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人之所以活着,靠的是一种生存的欲望冲动,而这种欲望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结局必然是痛苦。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始作俑者,就其思想来源看,叔本华显然是发展了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的某些意志主义的因素,并继承和吸取了佛教哲学中的不少东西。对后世来说,叔本华所创立的意志主义对后来人本主义思潮的各哲学流派,如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都产生了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痛苦的世界,这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在他看来,人世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人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人的一生,在叔本华看来,是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在人年纪大了,饱经风霜苦楚之后才会真切地认识到人生的悲苦。“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本华已从人生的悲苦进而整个地否定人生,否定人类生存的意义。叔本华宣称,他之所以宣扬人生的苦难,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可靠的指南针来指导人生,把人们从苦海中解救出来。为此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之方:1、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2、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3、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于涅盘。本华告诉人们,要作一个智慧的人,作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既要看透世界,又要善于生存。怎样达到健全的人格呢?叔本华提出了下列几点:1、要有愉悦的精神品质;2、健康的体魄;3、爽朗的气质;4、要有高度的才智。叔本华从人生是苦难的基本命题出发,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识到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等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所谓幸福不过是免遭痛苦、无可奈何的生活享受而已.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人才有自己的自由。
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个意志,万物皆归其所管辖,且反抗不得。换个说法便是,这个意志与个人意志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间是无法分割互相依赖且又相互矛盾的。对其的否定与反抗便是在否定反抗自己的存在。
我们人生的不幸也便由此而产生。世界的意志所要满足的是全体,而非部分,个人意志却又与其相反,其所要满足的是部分而非全体。我们看似追求着个人的幸福,实际上我们也在追求着全体的幸福。而全体是无限的,我们的追求也便无穷无尽。满足了一个愿望,便会生出下一个愿望。当各种愿望被满足的间隔较小时,我们便觉的自己幸福。反之便会觉的不幸。然而,相对于无穷无尽的愿望来说,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完成所有的愿望。长远来说我们仍旧觉的自己十分不幸。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在哲学家当中有许多地方与众不同。几乎所有其他的哲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乐观主义者,而他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不像康德和黑格尔那样是十足学院界的人,然而也不完全处在学院传统以外。比悲观论更为重要的是意志第一的学说。显然这个学说同悲观论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叔本华以后主张此说的人经常从其中得到乐观论的基础。有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和杜威,向来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主张过意志至上说。而且,这学说在专门哲学家的圈子以外也风行开了。于是,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
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点的说法,我们的个人意志相对于世界来说显得非常的渺小,我们根本无法反抗这样的意志,以至于我们不过是被世界的意志所利用以延续长久存在的工具,无论我们如何的努力的改变,到头来也不过是出生,生存,繁衍,死亡。这样一个空洞而虚无的过程。其间根本就没有个体意志存在的
可能。换个说法便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有没有你都一样,无论你做什么,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空,人生由此变的可笑而无意义。
叔本华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后来很多著名哲学家,比如尼采就受到他的影响,当然后来尼采又否定了了叔本华。叔本华的哲学观是比较悲观的,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悲观的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马克思思想政治影响力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叔本华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马克思也自创一个哲学流派“辩证唯物主义”,但其与传统唯物主义也有着巨大差异。只能这么说吧,马克思的哲学是治世的,叔本华的哲学是治心的,两者无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