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逻辑之美与非理性之奇——毕飞宇小说课堂札记之二
林冲依依不舍,不洒脱地走了,因为骨子里没有“抗骨”。对人民来说,他是一个好公民;作为大臣,他是忠臣;作为一个囚犯,他是一个好囚犯。要不是那条没有活路的路,他绝不会和自己追求的生活走向相反的方向。
在读林冲之前,我只是为之深深叹息,却忽略了他命运的必然性与作者创作手法之间的联系。毕老师提炼了“风”和“雪”两个字,把林冲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从人推到了环境,感受到了小说中环境描写所蕴含的逻辑信息和命运密码。
毕老师说,如果有雪,林冲方会生火;生火,你就有机会框住它;每当大雪纷飞,林无处藏身;林冲无处可藏,离开了草料场。其中逻辑层层推进,少一步不是故事。如碧老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雪是在刁难林冲,雪也是在拯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有自然的风伴随着雪。与雪相比,风更有效。没有风,火可以救;如果救了火,林冲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关键作用在于大风和石盖门的关系。于是,林冲在风把福安和陆隔开的门后听到了真相。
逻辑很好理解,作者的安排真的很巧妙。他把暴风雪作为戏剧的“存在”,使之成为悲剧的原因和见证悲剧的眼睛。因此,大自然的风暴导致了人生的戏剧。雪属性是天生的?当然是了。这场雪是偶然的吗?不完全是。
是李小二一直藏在暗处的两个“尴尬人”五天等待的结果,是人力资源够不到但人可以设计的暴风雪。他们预料到了风、雪、火,以及所有计划中的“步步为营”,却没想到林冲的缜密心思。他们没想到雪以另一种方式向林冲揭露了这一滔天罪行。
杀人,林冲的选择自然只有“去”。“去”哪里?向东走是这个人物最合理的性格走向。“小说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连施耐庵都改变不了林冲往东的行为。小说写到作者无法改变的地步,作者会很舒服。”这真的是最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常规”的创作手法。
如果说林冲的故事充满了作者极强的逻辑能力,曹雪芹在王熙凤身上展现的则是看似毫无逻辑的情节安排。
毕老师列举了尤对王熙凤的嘲讽,王熙凤对贾蓉的傲慢,王熙凤对的不简单的“亲昵”,等等,使曹雪芹依靠“反逻辑”和“飞白”之美得到了精辟的分析。
你的嘲笑中有什么秘密?王熙凤的傲慢里有什么样的情感?女友去世前王熙凤的态度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所有的异常动作都集中在描述中,没有一个洞察者很难理解。最终我们理解的无非是王熙凤的隐秘欲望,一个大家族的隐秘丑闻,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与林冲的离去是作者一步步精心设计的不同,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刻画更加空白,这是诗人含蓄的魅力和独特的审美期待。这种看似非理性的逻辑,其实隐含着一种感性的逻辑。正如孙绍振在《孙绍振解读作品》中所说:“这种非理性恰恰符合强烈情感的特征。清代女诗人吴乔称此为‘不可理喻,妙不可言’。”
小说创作的魅力就在于此,逻辑的有无对应着人性的彰显,审美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