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什么意思?

意思是:道,像山谷一样空虚无尽能够容纳无穷之万物,它具有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万物都在道的玄牝之门那里被生育造化出来,并且携带着道的遗传信息。道就是这样微而不绝,虽微不可见,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造化万物却永不枯竭。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

注释:

1、牝:《说文》注,畜母也。右边旁的“匕”指雌性的生殖器,老子在这里以雌性生殖器能够生育万物,来喻指道的生育万物之能,道为万物之母。玄牝:指道。牝畜有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2、谷神:指道。道有“谷”之虚空容纳之特性,也有“神”之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所以称之为谷神。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何以不死,因为道并非是基于形质的生命,不存在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第一因,是以不死。

3、玄牝之门:指道生育造化万物之门。这个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

宇宙一开始是一颗树的种子,它在道的玄牝之门那里被生育了出来。随着宇宙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不断生长,慢慢变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的根变成了天地,并且深深扎根在玄牝之门那里吸取道之养分,而大树的枝叶,则化为宇宙中的万物。

4、绵绵:微而不绝之意。不勤,无有穷尽,永不枯竭。

道,连绵不绝地往玄牝之门,天地之根那里输布水分。这个过程虽不可见,但又能确切地体会到。这一切无时无刻的都在存在着,发生着,进行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第六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的“道”,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认为“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

老子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门”、“天地根”,都是用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地方。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信恋,这应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的需求上,却又曲折地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的愿望。

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万物从它那里诞生,并从它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和享用不尽的养料。它养育着却不占有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百度百科--道德经